自青藏高原形成以來,在印度與歐亞大陸持續的匯聚作用下,青藏高原除不斷隆升外,還逐漸向外擴展,即橫向增長。特別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北向生長,是高原演化最為明顯的特征。本專題有關青藏高原今生方面,以“高原生長”為目標,以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帶、喜馬拉雅造山帶及包括中南半島在內的東南緣為考察對象,揭示青藏高原橫向生長的前鋒發展過程。特別是要查明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北向的擴展過程,并揭示晚新生代以來各構造帶隆升、高原擴展及其與氣候的耦合關系,探討高原生長與荒漠化的關系。具體的考察與研究內容包括:通過對阿爾
本書是《特殊地質地貌區填圖方法指南叢書》的總論,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梳理了特殊地質地貌區的概念、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工作背景、地質填圖特點,以及我國晚新生代重大構造-沉積-古環境與古氣候記錄;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第四系覆蓋區、高山峽谷區、巖溶區區域地質調查(1∶50000)技術方法;第三部分介紹了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航空物探、物探與化探、鉆探及巖石物性測量等。
本書從巖土空間、地質資源、水土環境、地質災害、信息技術等多個角度,介紹武漢市近十年來在城市地質調查方面開展的工作、采用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取得的成果。本書內容突出地質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可為城市規劃與建設、清潔能源利用、地質環境安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對其他城市開展類似工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系統地研究孟加拉灣及鄰區盆地發育的板塊構造背景、結構和構造特征、構造沉積體系、盆地形成及演化,指出孟加拉灣及鄰區發育著主動大陸邊緣盆地、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孟加拉灣殘留洋盆地和孟加拉復合盆地四種成因類型的盆地,并對各類盆地的結構、構造、沉積充填、演化及動力學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本書全面分析了地質遺跡資源的內涵與價值、地質公園的分類及其在保護地質遺跡資源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國家和安徽省地質公園的建設現狀、靈璧石文化的發展歷程。深入研究了區域新元古代地質背景及安徽靈璧磬云山地區地質特征,闡述了磬云山國家地質公園典型地質遺跡的成因機理及其地球科學意義,同時開展了國內外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質遺跡資源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實施了磬云山地質遺跡資源評價。從地學研究與科普、公園信息化建設、地學旅游發展與推廣等方面,論述了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