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海洋創新數據為基礎,構建了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客觀分析了我國海洋創新現狀與發展趨勢,定量評估了國家和區域海洋創新能力,開展了區域海洋創新績效格局演進與中國海洋科技創新政策演變分析。本書同時開展了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態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專題分析。 本書既是海洋領域的專業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大學生的參考用書,又是海洋管理和決策部門的重要參考資料,并可為全社會認識和了解我國海洋創新發展提供窗口。
長三角地區灘涂資源豐富,約占全國的40%,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灘涂圍墾開發,獲得了6000 km2的土地資源,為長三角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國土資源保障。然而,大規模圍填;顒訉е聻I海濕地面積減少,自然岸線銳減,海岸帶生態系統受到威脅。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綠色發展理念對灘涂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應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本書總結了多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在三個層面系統闡述了灘涂資源的演化機制、多目標利用與生態保護修復。
本書系統梳理了代表性國際組織和沿海國家有關海洋經濟統計的創新舉措,內容涉及海洋經濟統計理論知識(海洋經濟相關概念與范疇以及海洋經濟統計的實施主體、對象和內容)和國際海洋經濟統計實踐成果(國際海洋經濟發展指標、海洋經濟相關指數及海洋研究報告)等方面。本書主要基于文獻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從統計學角度解讀國際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以期為我國強化海洋經濟統計頂層設計,以及推動海洋經濟統計和調查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提供相關參考和國際經驗借鑒。
本書是《我們趕海去》系列的第四部,將目光聚焦于海底世界與海邊生物們的獨特“職業”——不同的生物,有著不同的特性,在生態環境中也承擔著不同的“職責”。例如,清潔魚會為其他魚類清理嘴里的寄生蟲,被譽為“海底醫生”;苦惡鳥歌喉嘹亮,喜歡沒日沒夜地“吊嗓子”,仿佛歌唱家;旗魚游泳速度極快,超越海里的其他魚類,堪稱游泳健將;鮟鱇魚頭頂一根“釣竿”,吸引其他小魚,是當之無愧的釣魚高手…… 本書延續了前三冊輕松幽默的漫畫風格,主角依然是石小黃和劉博士這一對黃金搭檔,通過漫畫故事和專業科普介紹了20
本書采用平面二維潮流數學模型,在對實測資料驗證良好的基礎上,復演了我國強潮河口杭州灣內舟山海域的潮波運動特征,評估了舟山海域潮流能的理論儲量與技術可開發量,分析了近年來寧波舟山港舟山港域港口能耗的變化規律,探索了舟山海域潮流能與周邊大型港口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的可能性。
南海是我國四大海域中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本書以南海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査工作所獲取的實際資料及調查成果為基礎,系統收集歷年在南海進行的油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砂礦資源、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等調查成果資料,通過對大量資料的梳理、整合和綜合研究,全面總結了南海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固體礦產的資源分布特征、賦存規律與成藏-成礦主控因素,并對各類資源遠費進行了評價和預測,對未來方向進行了分析。希望本書能為我國礦產資源戰略研究、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支撐。
海洋開發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現代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量和21世紀發展的戰略,但各地區和各海洋產業部門間的惡性競爭所引出的資源配置問題給海洋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及與之相關聯活動和。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加強,在我國沿海開發過程中,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體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許多問題和矛盾凸顯,環海地區的資源和環境受到較大破壞,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因此,當今學術界對環海地區海
藍色經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事關人類發展的未來。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概論主要介紹藍色經濟治理、印度洋藍色經濟及其治理、主要大國藍色經濟戰略;第二篇區域國別主要關注印度洋地區沿岸國家的藍色經濟開發;第三篇重點議題則聚焦于環印度洋聯盟與印度洋藍色經濟治理、藍色經濟的三次產業和藍色經濟開發的可持續性問題。希望通過對印度洋藍色經濟發展的介紹,增進讀者對這一問題的了解。
中國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多樣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沿海地區乃至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態服務和資源支撐,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寶貴財富。與此同時,高漲的海洋開發熱情和快速的海洋經濟發展也對海洋,特別是近海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進入21世紀,中國更加重視海洋事業的發展,海洋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先領域,可持續發展政策也在不斷完善,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 本書包括中國的海洋生態和資源、中國的海洋資源利用、中國的海洋防害減災、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國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書在海洋生態經濟理論、方法體系框架的基礎上,研究海洋經濟發展導致的海岸帶生態環境響應和空間關系的變化特征。以海岸帶人類社會經濟與功能空間結構和格局的演變為研究目標,在對典型海岸帶區域開發時空演變及景觀格局響應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從圍填海開發控制預警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海域集約評價研究、海岸帶“三生空間”識別與時空變化等方面進行相關的理論與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