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
本書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關于巴蜀文學和文藝思想研究的系列論文。大體可分為兩部分:《試論古代巴蜀文學特征》《簡論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審美意識的發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器物為例》三篇為第一部分,帶有總論和探源性質,對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程、特征、審美意識原型進行分析;關于司馬相如、陳子昂、杜甫、蘇洵、蘇軾、蘇轍
本書聚焦詩學史視野下的南宋書院,將南宋書院學者這一身處特殊場域的文人群體納入考察視野,在系統梳理、考辨其詩歌創作和批評實踐的基礎上,探尋其詩歌創作觀念對于整個南宋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批評產生的深刻影響。全書以探討南宋書院詩歌創作實踐中的創作指向問題為切入點,在梳理南宋書院的教學及課余活動,描述書院學者在教學過程中和教學之
“孔子之嘆”是孔子一生所作的嘆辭,可分為贊嘆、感嘆和惜嘆。這些嘆辭是孔子思想感情的深層次表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教育價值。近年來,隨著政府提倡與民間崇尚,學界對孔子思想的研究日漸豐富。然而,從“孔子之嘆”出發,系統探究孔子思想的研究為數尚少。本書以“孔子之嘆”為切入點,以《論語》為核心文本,將孔子嘆辭按照不同主題分為“
量刑證明直接關乎量刑適用的規范化建設,通過量刑證明的邏輯范疇界定,定罪與量刑證明的理論關系梳理,形成了量刑證明與定罪證明一分為二的理論體系關系。借鑒域外英、美國家定罪與量刑二分式的證明結構關系,形成量刑證明的特殊理論規則體系。因應我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背景,構建庭審實質化的量刑證明是時代要求,分別從量刑證明對象
不同于經典文獻中城市化與工業化緊密協同發展的理論,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本書測算了1990-2015年地級市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水平,并據此分析了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演變歷程。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研究了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條塊”行政治理結構下,財政分權程度和地方政府競爭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財政收入
本書一是對綠色農業的理論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并對綠色農業發展機制進行國內外比較。二是從綠色農業的概念入手,對綠色農業的內涵、屬性及與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等“類綠色農業”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三是對綠色農業發展階段進行劃分。通過定義綠色農業發展規模這一評價指標,借助1996-2020年綠色食品監測面積數據,引入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調節各種利益關系的整體性框架結構,其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之一就是根據基層社會內嵌的差異化利益關系網絡,找尋合適的社會整合點與整合手段,否則就難以形成持續的激勵機制。本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以超特大城市基層社會內嵌的差異化利益關系網絡及相應的社會整合機制為主要線索,系統歸納基層社會整合機制
本書重點關注學術界持續展開的經典重讀研究,對多部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讀,視野涉及魯迅、郁達夫、錢鍾書、趙樹理、蘇青、葉兆言等作家。從結構來看,本書所探討的話語范疇及其效應、敘事內容及其方式等,以現代為主。論著在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基礎上,對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論提出質疑,對一些經典作品做出全新的解讀,展示了近年來學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能合理地解釋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也無法科學地回答數字經濟引發的新問題。現階段亟須結合數據經濟的應用實踐探究其蘊含的理論體系,對數字經濟下的經濟發展規律展開研究。基于此,本書前三章探討了數字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理論背景、數字經濟的內涵與特征,并構建了數字經濟下行為主體決策選擇和價值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