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與現代化相伴而生,是現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現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但發展質量還不高,協同性不足,未形成優良的整體效應。本書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以及高質量社會保障的內涵與特征為起點,詳細論述二者的內在邏輯,梳理、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歷程及經驗。根據中國式
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中前進,走出一條回升向好的復蘇曲線。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完成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回升;制造業投資保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政府和市場的理論為指導,基于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的考察,系統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與實踐。在對政府與市場關系進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從三個重要維度聚焦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的
基層治理是厚植黨的執政根基的“微場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微細胞”,是加強社會治理的“微單元”。基層治理體系是涉及發展與治理、活力與秩序雙向互動的系統性工程,具有空間—規模—人口的適配性、規劃—建設—管理的周期性、生產—生活—生態的宜居性、改革—發展—創新的驅動性、科技—文化—藝術的互動性、政府—社
(1)構建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的理論評價體系;(2)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的現狀分析,包括總體情況分析和具體政策審計的審計要素分析;(3)理論指導實踐,分析實踐的不足,提出針對性完善建議;提煉實踐的成果,完善理論評價體系;分析審計成果背后的規律,發揮防風險防未病功能。主要貢獻:(1)系統性的研究了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理論評價體系。綜
本書主要運用日本的外交檔案、國會議事錄與新聞報道,輔以美英緬等國檔案和訪談資料,綜合考察二戰后日本援助緬甸的原因,揭示“二戰”的歷史影響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厘清歷史影響之有無與生成機制,進而探析戰后日本的歷史觀與亞洲外交,并在此基礎上思考歷史和人、國家間的關系。本書通過研究發現,“二戰”通過歷史遺留問題、人際關系與歷
本書由國家重點學科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反映中國思想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本書內容涵蓋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學、明清思想史、中國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國思想史研究動態與書評,比較全面地涉及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各個方面,反映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分侯外廬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專題、隋唐思想史專欄、宋明
康德美學的接受并傳播,對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與演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意義極其重大深遠。本書內容的鋪陳與展開,采用史與論、縱與橫、點與線相結合的方式。當代中國學人穎思康德美學,經歷了曲折發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創造轉換期、90年代以來的多元闡釋期三大階段。中國當代美學接受康德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兼及傳統文化、存在論、
以漢畫像石為主要載體的漢畫既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又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由于具有實物描繪的特點,漢畫作為史料更為真實形象。漢代倡導以禮治國,但關于禮器名物和禮儀實施的具體情況單靠文字資料難以真實再現,而當前關于漢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圖像分析、思想與觀念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把漢畫作為史料專門對漢代禮文化
本書主要從七個方面對《后漢書》李賢注展開分析和討論。一是李賢注訓詁內容,大致包括注音、辨字、釋詞、分析語法、說明修辭、解句、考證名物典章制度、校勘、發凡起例、指明文獻出處等;二是李賢注訓詁術語,如注音術語、釋詞解句術語、校勘術語、破通假術語等;三是李賢注訓詁方法,可分為求義的方法、釋義的方法;四是李賢注引《爾雅》、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