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的接受并傳播,對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與演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意義極其重大深遠。本書內容的鋪陳與展開,采用史與論、縱與橫、點與線相結合的方式。當代中國學人穎思康德美學,經歷了曲折發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創造轉換期、90年代以來的多元闡釋期三大階段。中國當代美學接受康德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兼及傳統文化、存在論、原教旨主義等四種模式。實踐美學帶有原創性,其學理建構與康德學說聯系密切,走的是馬克思與康德融合、超越的路徑。當代新儒家對康德的詮釋,最大的啟示是中國美學、詩學形態不同于西方,美學、詩學自主性要求強勁。存在論美學與康德之間,存在著相互活用的內在關連,其為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無論是“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中國當代的康德美學接受,均超過了以往。掠過康德,我們只能有壞的美學;超越康德,我們才能有好的美學。
1974年生,廣西都安人,廣東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博士后。先后就讀于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論著有《王國維與康德美學》、《康德美學及其中國化起點》、《康德美學論》(合著)、《中西文化形態論》(合著)等,在《文藝理論研究》《學術研究》《人文雜志》《現代哲學》《上海文化》《廣東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德育》等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二次)、博士后基金一等資助等項目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