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新時代黨的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的總體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原則和根本保障,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反腐敗斗爭等方面的主要內容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闡述,特別突出了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制度治黨和依規治黨相結合
職業結構變遷是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系統論述了中國社會職業結構在計劃經濟體制、雙軌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階段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鑒于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的局限性,本書構建了中國社會經濟地位指數,并運用該指數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性別職業結構、所有制職業結構和階層結構的變遷;本書亦對新興職業進行了關
毛澤東,為什么能成為獨具魅力的一代偉人?在雄才大略的背后,是一個何等深厚博大的精神世界?有“虎氣”也有“猴氣”,如何在一個人身上實現辯證的統一?他那無與倫比的領袖魅力,是怎樣逐步形成的?獨特思維方法背后,有什么樣的文化源泉? 本書以毛澤東的個性特點、詩意文章與他的實踐活動為切入點,把毛澤東的思想、品格、眼光、學識、愛好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以“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科學回答了“中國為什么能”的世界之問。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五個必由之路”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至關緊要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 為深刻理解把握“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意義,為全面建設社會
隨著社會問題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僅靠單一學科已經無法滿足人們解決問題的需求,所以學科間知識合作程度逐漸加深、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學科的專業知識得以積累,為其他學科所共享,課題、項目研究等越來越多地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實現科研創新。但研究者往往苦于不清楚本學科某知識點可以與哪些學科的
中國書法在古代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生成。本書討論儒家思維方式對包世臣和康有為的影響,以及儒學的同質和異化。根據《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探討兩者對書法史的建構和解構;由模糊性和人格化,非自覺性和形而下層面,探討其書法批評的特征;由厚古薄今、感覺的陳述和意志力的申訴、有限的想象和無限的想象三個方面,探討其書法美學的特征
在前期解放區文學與后期解放區文學的關系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所持主流觀點向來為凸顯二者差異性的“斷裂論”。但事實上,二者只是解放區文學的不同階段,其中仍然存在著作為解放區文學所具有的共同特質。本書以鮮明的歷史意識和問題意識,主要從追求革命功利的文學觀念、深入群眾生活的實踐路徑、追求現實性品格的題材取向、群眾與知識分子的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心態史視閾下的秦史研究”的結項成果。縱的方面從秦人、秦國到秦朝,橫的方面從秦族、秦社會各階層、秦歷史人物,縱橫交錯全面探討秦人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心態、秦社會各階層的心態、秦著名人物的心態與秦歷史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一部秦心態史研究的專著。秦的歷史發展經歷了不同于中原各諸侯國的路徑,長期處于戰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