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解放區文學與后期解放區文學的關系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所持主流觀點向來為凸顯二者差異性的“斷裂論”。但事實上,二者只是解放區文學的不同階段,其中仍然存在著作為解放區文學所具有的共同特質。本書以鮮明的歷史意識和問題意識,主要從追求革命功利的文學觀念、深入群眾生活的實踐路徑、追求現實性品格的題材取向、群眾與知識分子的對比觀照、民族民間形式的運用與改造等五個方面,對于解放區文學前后期關聯性作出系統的研究。這不但有助于還原歷史本真,而且對于理解解放區文學的一體性及其整體走向的發生、從文學自身發展視域去理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重要意義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學術價值。
秦林芳,男,江蘇南通人,文學博士、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教授、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工作,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出版《淺草—沉鐘社研究》《丁玲評傳》等學術專著多部,譯著有《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解放區前后期文學的關聯性研究”,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合作),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度優秀論文獎。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級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丁玲研究會理事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