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近代以來勞工的相關報道、調查、記錄及各大企業檔案資料,剖析近代勞工撫恤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由傳統社會家庭撫恤向近代社會保障轉型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對西方制度的模仿與借鑒,也有對傳統方式的沿襲與調適,更有生存壓力下勞工的聲訴和抗爭。政府、社會、企業、資本家、勞工等不同力量在此過程中進行了諸多博弈和妥協,加之
本書集中探討這一論題:我們如何能夠在既不接受語言實在論、又不向任何一種語言唯心論示好的情況下,設想語言和實在的關系?維特根斯坦并不像其他語言哲學家那樣,先將語言和實在視作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然后再試圖在二者之間建立起某種關聯。他另辟蹊徑,將這種引發無限紛爭的二元對立模式拋擲一邊,轉而從作為語言使用者的人如何在其諸多生活
本書稿是對《前進報》和《工人之路報》兩份報紙的資料整理與分類。第一,《前進報》(Вперед)是1925年12月18日至1926年5月28日,在蘇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紙。主辦者為旅俄華僑協會籌備委員會,讀者也為19世紀末始移居俄國的華僑或赴俄華工。本部分書稿的主要內容:主編者撰寫“導論”:1、介紹該刊出版經過及其影響。
本書主要是基于“新唯物主義”視角探析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通過對馬克思哲學文本的深度耕耘,對一系列關涉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革命的基本問題作了澄清。這些問題包括: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革命的問題意識、論域、主題和變革邏輯,以及馬克思哲學對傳統西方哲學理論建制的瓦解和超越。本書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
貴陽學刊由南京大學教授李承貴、向淑文主編,每年出版一輯。本輯收集了王陽明心學研究論文共17篇。主要分為8個板塊,即“陽明心學之理論研究”“陽明心學之應用研究”“陽明后學研究”“陽明心學的歷史研究”“陽明心學與佛老關系研究”“陽明心學相關問題考辨研究”“王陽明心學研究方法”“新鵝湖之會”。內容涉及王陽明心學義理、王陽明心
“廉”是中華傳統倫理的重要范疇,也是儒家政治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在“何為廉”、“為何廉”及“何以廉”問題上有系統闡釋。從理論層面看,“廉”是立人之大節,治國理政之基礎。儒家廉德思想的構建,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哲學基石,以民本思想為政治基石,以仁者愛人思想為人倫基石,以公私義利理欲之辨為價值基石。同時,其豐富內涵又通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的結項成果。專著研究對象為志愿服務文化,經過前期調研,在全面收集、深入研讀、系統分析國內外志愿服務文化相關文獻基礎上,遵循由理論到實際,由歷史到現實,由抽象到具體,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脈絡,探討志愿服務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關系,厘析我國志愿服務文化思想淵源,考察新中國成立以來志愿服務文化
“《春秋》以道名分”,作為公羊先師、漢代大儒董仲舒發明《春秋》經義,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號”的主張。立足對《春秋繁露》等董仲舒傳世文獻的比較對勘,考論《深察名號》之真偽與文本面貌。經由對《深察名號》篇的文本細讀,探賾董仲舒順天、應人以真物的名學理論,及其以正名為方法、以心性為內在基礎,以教化為最終目的的文
本研究的預測變量為公眾安全感,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本研究將公眾安全感細分為治安安全、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環境安全、社區安全和安全建設六個維度。本研究的響應變量為政府信任,具體包括政府信任的對象、品質和結構三重面向;政府信任對象即公眾對政府組織和公職人員的信任水平;政府品質信任即公眾對政府動機和政府能力的信任程度;政府信任
該書順應新時代數字政府建設的定位與方略,立足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開展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轉型的基礎理論研究,探索數字政府建設的本質特征、建設路徑、實踐困境,以及各地區數字政府建設的模式創新、現實梗阻和融合路徑。順應“大興調查研究”的趨勢,對國內外數字政府建設典型案例進行梳理,總結提煉數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