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語義基元句法模式及類聯接語料庫研究》運用漢語英語語義基元語料庫考察了自然語義元語言論中60個語義基元的句法模式及其類聯接,在對類比語料庫的檢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比了漢語和英語語義基元的句法.語義接口特點。通過數據挖掘的方式對漢語和英語語義基元進行的對比研究揭示了漢語和英語語言體系中語義基元的表現形式和表現規律,展示了漢語和英語語義表征體系的異同,豐富了對漢語和英語的語言事實的描寫,深化了語言類型學和對比語言學的研究。全書共用358組1000多個語料庫檢索結果論證了自然語義元語言論的價值和局限,探討了語義基元在語言研究中的作用,闡述了進一步推進和推動語義研究的思路。
《漢英語義基元句法模式及類聯接語料庫研究》的讀者對象為語言學、民族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尤其適合從事對比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跨文化研究、文化心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參考使用。
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是語言中最為重要的一對范疇,意義不能脫離形式,形式承載著語義。語義研究是語言學中較為困難的一個領域,主要在于對意義的理解和定義存在著不同的認識與理解。而語義研究也和其他科學研究一樣,就是對現象背后的真理和規律進行探索和把握。語義研究旨在發現語義表達規律、探尋語義表達規律的合理解釋,分析語言之間的語義表達上的特殊性,歸納和總結語言間的語義共通性。語義學中關于語義的理論中的命名論、概念論、語境論、行為論、自然語義元語言論等都是某個側面對意義的本質做出了具有合理成分的解釋。但是,由于語義的復雜性,語義研究一直難以形成自成一體的嚴密體系,未能形成“范式”。
語義學難以建立起“范式”,其原因在于語義研究的對象是意義(語義),而意義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無實無體、無形無象、無法直接感覺和知覺,而和語義學同屬語言學核心學科的其他幾個學科,如語音學、音系學、形態學、詞匯學和句法學等,它們各自的研究對象都極為具體,屬于具有直接形態形體和直觀物理屬性的真實及客觀存在,可以直接感知和覺察,如音系學的音素、形態學的語素、詞匯學的詞素和詞,句法學的短語結構和句子模式等,都具有直接的形態和形體,非常形象和直觀,并且都有自己具體的基本分析單位。語義學則沒有那么幸運。首先,其研究對象“意義”就是一個抽象概念,只在學理意義上規定和定義自己的存在。其次,它沒有自己獨立的基本分析單位,如語義成分分析法對語義或意義的分解要借助其他意義要素來進行,譬如典型的對“bachelor”的語義成分分析即是如此。由此看來,“義素”這一概念僅僅是從邏輯學和心理學角度孤立地考察某個語言符號的所指在一次出現時得出的最小語義實體,并不具有獨立的學科源流。因此,把“男人”和“桌子”這兩個詞分析為“男人[+實物,+生命體]”和“桌子[+實物,一生命體]”不足以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作為確定詞的依據。顯而易見,所謂“[+實物,+生命體]”的義素分析模式無法判斷出是男人還是女人,這樣的模式可套用于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這樣的分析顯然不具有普遍價值,沒有普適性。因此,從語言學本身或內部來探尋和發現語義的基本分析單位成為語義研究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語義學研究者孜孜追求的目標。
查看全部↓
盧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杰出學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6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研究領域為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兼任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中國心理語言學研究會及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會等學會的常務理事。
前言
第1章 導論
1.0 導言
1.1 語義基元
1.2 漢語英語語義基元語料庫
1.3 內容概要
1.4 小結
第2章 名詞基元與關系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0 概述
2.1 “我”和“I”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2 “你”和“you”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3 “誰/有人”和“someon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4 “人/人們”和“peopl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5 “什么/有事”和“something”的類聯接
2.6 “身體”和“body”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7 “種”和“kind”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8 “部分”和“part”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2.9 小結
第3章 限定基元與數量基元的類聯接
3.0 概述
3.1 “這/這個”和“this”的類聯接
3.2 “同樣/相同/同一”和“the same”的類聯接
3.3 “別的”和“other”的類聯接
3.4 “一個”和“one”的類聯接
3.5 “倆”和“two”的類聯接
3.6 “一些/有的”和“some”的類聯接
3.7 “都”和“a11”的類聯接
3.8 “很多”和“many/much”的類聯接
3.9 小結
第4章 評價基元與描述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4.0 概述
4.1 “好”和“good”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4.2 “壞”和“bad”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4.3 “大”和“big”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4.4 “小”和“small”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4.5 小結
第5章 經驗基元與言語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0 概述
5.1 “想”和“think”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2 “知道”和“know”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3 “要”和“want”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4 “感覺”和“feel”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5 “看到”和“se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6 “聽到”和“hear”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7 “說”和“say”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8 “字/話”和“word”的類聯接
5.9 “真”和“tru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5.10小結
第6章 行動基元與存在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0 概述
6.1 “做”和“do”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2 “發生”和“happen”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3 “動”和“mov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4 “有”和“there is”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5 “有”和“hav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6.6小結
第7章 生命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7.0 概述
7.1 “生活/活”和“liv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7.2 “死”和“di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7.3小結
第8章 時間與空間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0 概述
8.1 “時候”和“when”的句法模式
8.2 “現在”和“now”的句法模式
8.3 “以前”和“before”的句法模式
8.4 “以后”和“after”的句法模式
8.5 “短期”和“a short time”的句法模式
8.6 “哪兒”和“wher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7 “這兒”和“her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8 “上/上面”和“abov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9 “下/下面”和“below”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10 “遠”和“far”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11 “近”和“near”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12 “邊”和“sid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13 “里面”和“insid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8.14 小結
第9章 邏輯基元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0 概述
9.1 “不”和“not”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2 “可能”和“mayb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3 “能”和“can/could”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4 “因為”和“becaus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5 “如果”和“if”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6 “很”和“very”的類聯接
9.7 “多”和“more”的類聯接
9.8 “像”和“like”的句法模式及類聯接
9.9 小結
第10章 結語
10.0 概述
10.1 語義基元的功能與作用
10.2 結論
10.3 展望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