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高等院校、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基本要求組織內容。《網絡基礎與信息安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計算機類規劃教材》共分為10章,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計算機局域網、計算機廣域網、Internet概述及應用、信息安全概述、物理安全、網絡安全、病毒與黑客防范技術、系統及應用安全。內容安排合理、層次清楚、通俗易懂、圖文并茂,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有利于初學者學習使用。
“網絡基礎”與“信息安全”交叉知識較多,本書把兩部分內容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系統學習相關知識。《網絡基礎與信息安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計算機類規劃教材》可作為各類高等院校、高職高專、中專院校及培訓機構的教材,也可作為信息安全愛好者的自學參考書。
第1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1.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2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1.2.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2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3 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階段
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3.1 按照網絡覆蓋的地理范圍分類
1.3.2 按照網絡的拓撲結構分類
1.3.3 按照物理結構和傳輸技術分類
1.4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結構
1.4.1 資源子網的概念
前言
第1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1.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2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1.2.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2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3 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階段
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3.1 按照網絡覆蓋的地理范圍分類
1.3.2 按照網絡的拓撲結構分類
1.3.3 按照物理結構和傳輸技術分類
1.4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結構
1.4.1 資源子網的概念
1.4.2 通信子網的概念
1.4.3 現代網絡結構的特點
第2章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2.1 網絡體系結構概述
2.1.1 計算機網絡分層設計思想
2.1.2 網絡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2.2 ISO/OSI體系結構概述
2.2.1 分層的作用和含義
2.2.2 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2.2.3 物理層
2.2.4 數據鏈路層
2.2.5 網絡層
2.2.6 傳輸層
2.2.7 OSI模型中的高三層
2.3 TCP/IP體系結構
2.3.1 TCP/IP簡介
2.3.2 TCP/IP層次結構
2.4 OSI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2.4.1 分層結構
2.4.2 標準的特色
2.4.3 連接服務
2.4.4 傳輸服務
2.4.5 應用范圍
第3章 計算機局域網
3.1 局域網概述
3.1.1 局域網的概念
3.1.2 局域網的特點
3.1.3 局域網層次結構及標準化模型
3.2 局域網的主要技術
3.2.1 拓撲結構
3.2.2 傳輸介質
3.2.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3 常用的網絡互聯設備
3.3.1 網絡接口卡
3.3.2 中繼器
3.3.3 集線器
3.3.4 交換機
3.4 組網實例
3.4.1 雙絞線的制作與連接
3.4.2 局域網的綜合布線
3.4.3 校園網的組網
第4章 計算機廣域網4.1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
4.1.1 廣域網簡介
4.1.2 廣域網的組成
4.1.3 廣域網所提供的服務
4.2 廣域網的主要技術
4.2.1 公用電話網(PSTN)
4.2.2 分組交換網X.2 5
4.2.3 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4.2.4 數字數據網(DDN)
4.2.5 異步傳輸模式(ATM)
4.2.6 非對稱數字用戶回路(ADSL)
4.2.7 虛擬專用網絡(VPN)
4.3 網絡互聯設備
4.3.1 網橋
4.3.2 網關
4.3.3 路由器
第5章 Internet概述及應用
5.1 Internet基礎知識
5.1.1 Internet的概念
5.1.2 Internet的產生與發展
5.1.3 Internet的管理
5.2 Internet的基本技術
5.2.1 TCP/IP
5.2.2 Internet的體系結構
5.2.3 Internet的工作方式
5.3 IP地址與域名
5.3.1 IP地址
5.3.2 域名
5.3.3 IPv6技術
5.4 Internet的基本服務功能
5.4.1 文件傳送協議
5.4.2 遠程登錄
5.4.3 電子郵件
5.4.4 萬維網
5.4.5 電子公告牌
5.5 如何接入Internet
5.5.1 Internet的連接類型
5.5.2 電話撥號連接
5.5.3 ISDN連接
5.5.4 ADSL連接
第6章 信息安全概述
6.1 信息安全的概念
6.1.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6.1.2 信息安全的目標及特征
6.1.3 安全平衡
6.1.4 資源保護
6.2 網絡的脆弱性與面臨的威脅
6.2.1 網絡的脆弱性分析
6.2.2 網絡面臨的威脅
6.2.3 行業面臨的威脅
6.3 信息安全防御
6.3.1 信息安全動態防御模型
6.3.2 信息安全縱深防御體系
6.4 網絡安全發展現狀及趨勢
6.4.1 國外網絡安全發展狀況
6.4.2 我國網絡安全發展現狀
6.4.3 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7章 物理安全
7.1 環境安全
7.1.1 機房場地的環境選擇
7.1.2 計算機機房的安全等級
7.1.3 環境對信息安全的影響
7.1.4 機房組成及面積
7.2 設備安全
7.2.1 計算機信息系統設備防盜保護
7.2.2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電源保護
7.2.3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靜電防護
7.2.4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電磁干擾
7.2.5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線路截獲
7.2.6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輻射泄漏
7.3 媒體安全
7.3.1 數據的保護
7.3.2 文件和數據的處理
第8章 網絡安全
8.1 身份認證技術
8.1.1 身份認證的概念
8.1.2 常用的身份認證方式
8.1.3 身份認證系統概述
8.1.4 數字簽名的概念及功能
8.2 訪問控制技術
8.2.1 訪問控制
8.2.2 防火墻技術
8.2.3 物理隔離技術
8.3 運行安全
8.3.1 數據容災、備份與恢復
8.3.2 信息加密技術
8.4 內網安全
8.4.1 虛擬局域網技術
8.4.2 入侵檢測技術
第9章 病毒與黑客防范技術
9.1 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
9.1.1 計算機病毒概述
9.1.2 計算機病毒的構成與傳播
9.1.3 計算機病毒的檢測、清除與防范
9.1.4 惡意軟件的危害和清除
9.2 黑客攻防與檢測技術
9.2.1 網絡黑客概述
9.2.2 黑客攻擊的目的及步驟
9.2.3 常用黑客攻防技術
9.2.4 防范攻擊的措施
第10章 系統及應用安全
10.1 安全漏洞
10.1.1 安全漏洞的類型
10.1.2 安全漏洞的利用
10.1.3 安全漏洞的影響
10.2 系統安全
10.2.1 通用操作系統的保護
10.2.2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特性
10.2.3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策略
10.2.4 UNIX安全簡介
10.2.5 數據庫安全簡介
10.3 應用安全
10.3.1 Web安全
10.3.2 電子郵件安全
10.3.3 電子政務安全
10.3.4 公共密鑰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
前言
第1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1.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2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1.2.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2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3 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階段
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3.1 按照網絡覆蓋的地理范圍分類
1.3.2 按照網絡的拓撲結構分類
1.3.3 按照物理結構和傳輸技術分類
1.4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結構
1.4.1 資源子網的概念
前言
第1章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1.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2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與發展
1.2.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2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絡階段
1.2.3 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階段
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3.1 按照網絡覆蓋的地理范圍分類
1.3.2 按照網絡的拓撲結構分類
1.3.3 按照物理結構和傳輸技術分類
1.4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結構
1.4.1 資源子網的概念
1.4.2 通信子網的概念
1.4.3 現代網絡結構的特點
第2章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2.1 網絡體系結構概述
2.1.1 計算機網絡分層設計思想
2.1.2 網絡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2.2 ISO/OSI體系結構概述
2.2.1 分層的作用和含義
2.2.2 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2.2.3 物理層
2.2.4 數據鏈路層
2.2.5 網絡層
2.2.6 傳輸層
2.2.7 OSI模型中的高三層
2.3 TCP/IP體系結構
2.3.1 TCP/IP簡介
2.3.2 TCP/IP層次結構
2.4 OSI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2.4.1 分層結構
2.4.2 標準的特色
2.4.3 連接服務
2.4.4 傳輸服務
2.4.5 應用范圍
第3章 計算機局域網
3.1 局域網概述
3.1.1 局域網的概念
3.1.2 局域網的特點
3.1.3 局域網層次結構及標準化模型
3.2 局域網的主要技術
3.2.1 拓撲結構
3.2.2 傳輸介質
3.2.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3 常用的網絡互聯設備
3.3.1 網絡接口卡
3.3.2 中繼器
3.3.3 集線器
3.3.4 交換機
3.4 組網實例
3.4.1 雙絞線的制作與連接
3.4.2 局域網的綜合布線
3.4.3 校園網的組網
第4章 計算機廣域網4.1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
4.1.1 廣域網簡介
4.1.2 廣域網的組成
4.1.3 廣域網所提供的服務
4.2 廣域網的主要技術
4.2.1 公用電話網(PSTN)
4.2.2 分組交換網X.2 5
4.2.3 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4.2.4 數字數據網(DDN)
4.2.5 異步傳輸模式(ATM)
4.2.6 非對稱數字用戶回路(ADSL)
4.2.7 虛擬專用網絡(VPN)
4.3 網絡互聯設備
4.3.1 網橋
4.3.2 網關
4.3.3 路由器
第5章 Internet概述及應用
5.1 Internet基礎知識
5.1.1 Internet的概念
5.1.2 Internet的產生與發展
5.1.3 Internet的管理
5.2 Internet的基本技術
5.2.1 TCP/IP
5.2.2 Internet的體系結構
5.2.3 Internet的工作方式
5.3 IP地址與域名
5.3.1 IP地址
5.3.2 域名
5.3.3 IPv6技術
5.4 Internet的基本服務功能
5.4.1 文件傳送協議
5.4.2 遠程登錄
5.4.3 電子郵件
5.4.4 萬維網
5.4.5 電子公告牌
5.5 如何接入Internet
5.5.1 Internet的連接類型
5.5.2 電話撥號連接
5.5.3 ISDN連接
5.5.4 ADSL連接
第6章 信息安全概述
6.1 信息安全的概念
6.1.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6.1.2 信息安全的目標及特征
6.1.3 安全平衡
6.1.4 資源保護
6.2 網絡的脆弱性與面臨的威脅
6.2.1 網絡的脆弱性分析
6.2.2 網絡面臨的威脅
6.2.3 行業面臨的威脅
6.3 信息安全防御
6.3.1 信息安全動態防御模型
6.3.2 信息安全縱深防御體系
6.4 網絡安全發展現狀及趨勢
6.4.1 國外網絡安全發展狀況
6.4.2 我國網絡安全發展現狀
6.4.3 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7章 物理安全
7.1 環境安全
7.1.1 機房場地的環境選擇
7.1.2 計算機機房的安全等級
7.1.3 環境對信息安全的影響
7.1.4 機房組成及面積
7.2 設備安全
7.2.1 計算機信息系統設備防盜保護
7.2.2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電源保護
7.2.3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靜電防護
7.2.4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電磁干擾
7.2.5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線路截獲
7.2.6 計算機信息系統防輻射泄漏
7.3 媒體安全
7.3.1 數據的保護
7.3.2 文件和數據的處理
第8章 網絡安全
8.1 身份認證技術
8.1.1 身份認證的概念
8.1.2 常用的身份認證方式
8.1.3 身份認證系統概述
8.1.4 數字簽名的概念及功能
8.2 訪問控制技術
8.2.1 訪問控制
8.2.2 防火墻技術
8.2.3 物理隔離技術
8.3 運行安全
8.3.1 數據容災、備份與恢復
8.3.2 信息加密技術
8.4 內網安全
8.4.1 虛擬局域網技術
8.4.2 入侵檢測技術
第9章 病毒與黑客防范技術
9.1 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
9.1.1 計算機病毒概述
9.1.2 計算機病毒的構成與傳播
9.1.3 計算機病毒的檢測、清除與防范
9.1.4 惡意軟件的危害和清除
9.2 黑客攻防與檢測技術
9.2.1 網絡黑客概述
9.2.2 黑客攻擊的目的及步驟
9.2.3 常用黑客攻防技術
9.2.4 防范攻擊的措施
第10章 系統及應用安全
10.1 安全漏洞
10.1.1 安全漏洞的類型
10.1.2 安全漏洞的利用
10.1.3 安全漏洞的影響
10.2 系統安全
10.2.1 通用操作系統的保護
10.2.2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特性
10.2.3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策略
10.2.4 UNIX安全簡介
10.2.5 數據庫安全簡介
10.3 應用安全
10.3.1 Web安全
10.3.2 電子郵件安全
10.3.3 電子政務安全
10.3.4 公共密鑰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