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普通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十二五”應用型規劃教材·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系列:微觀經濟學》系統地介紹了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效用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生產者行為選擇)、廠商均衡理論、生產要素價格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等。本教材在保持經典理論的框架和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了本學科的新觀點和現實中的經濟熱點問題,安排了一些案例和習題,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前言
教學建議
第1章 導論
1.1 經濟學的由來和發展
1.2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3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4 學習經濟學的意義和方法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2章 需求、供給與價格理論
2.1 需求理論
2.2 供給理論
2.3 市場均衡理論
2.4 彈性理論
2.5 蛛網理論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3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3.1 效用理論
3.2 無差異曲線
3.3 消費者均衡理論
3.4 價格變化與消費者選擇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4章 生產者行為選擇
4.1 生產技術與生產函數
4.2 生產成本
4.3 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4.4 規模報酬與規模經濟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5章 廠商均衡理論
5.1 市場的分類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原則
5.2 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5.3 完全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5.4 壟斷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5.5 寡頭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6章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和收入分配
6.1 生產要素的需求
6.2 生產要素的供給
6.3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6.4 收入分配理論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7章 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
7.1 一般均衡理論概述
7.2 福利經濟學基礎
7.3 帕累托最優標準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第8章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8.1 作為市場失靈的壟斷
8.2 不對稱信息
8.3 外部效應
8.4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8.5 收入分配與政府調節
本章小結
實訓與實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