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脆弱區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動態研究:以貴州省為例》以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動態變化作為研究對象,在生態文明視閾下構建出貴州省碳足跡測度模型、碳承載力估算模型、碳足跡與經濟增長脫鉤模型、碳足跡等級評價模型、碳安全評估模型等,并基于2000~2014年相關數據,運用IPCC分析法、脫鉤彈性系數測算法、碳足跡指數測算法、碳壓力指數測算法等對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并基于實證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旋律。中國身為發展中國家,盡管自身面臨多重挑戰,但仍舊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并且還主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伸出援助之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2016年,在《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上,中國承諾使C02的排放量到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努力爭取盡早實現達到峰值的目標,并已經將這一目標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議程。事實上,早在2006年底,中國國家科技部、氣象局、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就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份《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近年來,中國不斷推進低碳發展進程。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確立了第一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單獨成章,明確指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體制”新概念,并將其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體系;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
目前,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要實現國家減排目標,面臨較大挑戰,這就要求我國每個省市、自治區都積極行動,為實現碳減排目標而努力奮斗。作為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貴州省,一方面是能源儲量和能源消耗大省,目前由于能源大量消耗而引起的碳排量不斷增加,進而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另一方面,貴州省受喀斯特地貌控制,屬于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促進其經濟社會低碳可持續發展,急需全面掌握其CO2排放的動態規律、碳承載力的范圍、排放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等。基于此,作者撰寫了本書,從碳足跡、碳承載力等多個維度構建模型,利用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并基于計量結果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貴州省制定相關減排政策、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提供科學依據。
全書共分為11章,第1章為緒論,主要介紹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第2章是相關理論基礎;第3章是我國生態脆弱區空間格局及發展演化;第4章是貴州省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第5章是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動態分析;第6章是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與經濟增長脫鉤關系分析;第7章是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等級評價;第8章是貴州省植被碳承載力動態分析;第9章是貴州省碳安全評估分析;第10章是促進貴州省低碳發展的對策措施;第11章是本書的主要結論、不足之處以及未來展望。
查看全部↓
胡劍波,男,1982年2月生,四川瀘州人,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環所與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后,現為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氣候變化經濟學。近年來,在《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問題》、《亞太經濟》、《經濟體制改革》、《貴州社會科學》等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25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10余項;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國外經貿發展與改革”征文特別獎1項,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發展與轉型”征文一等獎1項。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2
1.2.1問題的提出2
1.2.2研究意義3
1.3文獻綜述4
1.3.1關于碳足跡的研究現狀4
1.3.2關于碳承載力的研究現狀5
1.3.3關于碳脫鉤的研究現狀6
1.3.4關于碳安全的研究現狀8
1.3.5總體評述9
1.4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9
1.4.1研究思路9
1.4.2內容安排11
1.5本書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12
1.5.1研究方法12
1.5.2創新之處13
第2章相關理論基礎14
2.1生態經濟理論14
2.1.1生態經濟的內涵14
2.1.2生態經濟的效益15
2.2經濟外部性理論16
2.2.1經濟外部性的內涵16
2.2.2經濟外部性的特點16
2.2.3經濟外部性的影響17
2.3環境庫茲涅茨理論17
2.3.1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提出17
2.3.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解釋機理18
2.4可持續發展理論18
2.4.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8
2.4.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9
2.4.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19
2.5生態足跡理論20
2.5.1生態足跡的概念20
2.5.2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21
2.6生態承載力理論22
2.6.1生態承載力的概念22
2.6.2生態承載力的內涵22
2.6.3生態承載力的特性23
2.7低碳經濟理論24
2.7.1低碳經濟的概念24
2.7.2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25
2.7.3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25
第3章我國生態脆弱區空間格局及發展演化27
3.1生態脆弱區相關概念界定27
3.1.1脆弱性的內涵27
3.1.2生態脆弱性的內涵28
3.1.3生態脆弱區的內涵29
3.2生態脆弱區的特點及成因29
3.2.1生態脆弱區的基本特征29
3.2.2生態脆弱區的成因30
3.2.3生態脆弱區的主要壓力31
3.2.4人類活動對生態脆弱環境的影響32
3.3我國生態脆弱區的劃分32
3.3.1兩大生態脆弱區32
3.3.2六大生態脆弱區33
3.3.3七大生態脆弱區33
3.3.4八大生態脆弱區34
3.4我國生態脆弱區發展的認識嬗變歷程35
3.4.1改革開放前的忽視(1949~1978年)35
3.4.2改革開放后的初步認識(1979~1991年)35
3.4.3可持續發展戰略后的關注(1992~2004年)36
3.4.4科學發展觀實施后的重視(2005~2012年)36
3.4.5十八大后的高度重視(2013年至今)37
3.5我國生態脆弱區發展現狀38
3.5.1東部生態脆弱區發展情況38
3.5.2中部生態脆弱區發展情況39
3.5.3西部生態脆弱區發展情況40
第4章貴州省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42
4.1貴州省自然資源概況42
4.1.1地形地貌42
4.1.2氣候特征43
4.1.3土地資源43
4.1.4植被及生物資源44
4.2貴州省主要能源儲量及消耗情況44
4.2.1主要能源儲量及分布46
4.2.2主要能源消耗情況48
4.3貴州省經濟發展現狀48
4.3.1貴州省經濟發展概況53
4.3.2產業結構總體概況54
4.3.3貴州省對外貿易概況55
4.3.4貴州省利用外資概況57
第5章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動態分析57
5.1碳足跡的基本內涵59
5.2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測算模型構建60
5.3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面積的碳足跡測算模型構建60
5.3.1貴州省人均碳足跡的測算60
5.3.2貴州省單位GDP碳足跡的測算61
5.3.3貴州省單位面積碳足跡的測算61
5.4數據來源及處理61
5.5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61
5.5.1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分析63
5.5.2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面積的碳足跡分析65
第6章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與經濟增長脫鉤關系65
6.1脫鉤的基本概念66
6.2脫鉤彈性系數測算方法66
6.2.1OECD脫鉤指數模型67
6.2.2Tapio脫鉤彈性模型67
6.2.3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彈性模型68
6.3數據來源及處理69
6.4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71
第7章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等級評價研究71
7.1碳排放評價指標的演進71
7.1.1常見的碳排放評價指標73
7.1.2碳足跡等級評價指標73
7.2碳足跡等級評價模型構建73
7.2.1能源消費碳足跡測算方法74
7.2.2能源消費人均碳足跡指數測算方法74
7.2.3能源消費單位土地面積碳足跡指數測算方法74
7.2.4能源消費碳足跡等級評價測算方法75
7.3數據來源及處理76
7.4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84
第8章貴州省植被碳承載力的動態分析84
8.1承載力及碳承載力的基本內涵84
8.1.1承載力的概念85
8.1.2碳承載力的概念86
8.2貴州省碳承載力模型的構建86
8.2.1貴州省碳承載力總體模型的構建87
8.2.2貴州省森林碳承載力模型構建87
8.2.3貴州省綠地碳承載力模型構建88
8.2.4貴州省農作物碳承載力模型的構建89
8.3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面積的碳承載力模型的構建89
8.3.1貴州省人均碳承載力模型的構建89
8.3.2貴州省單位GDP碳承載力模型構建89
8.3.3貴州省單位面積碳承載力模型的構建90
8.4數據來源及處理90
8.5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90
8.5.1貴州省植被碳承載力分析90
8.5.2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面積的碳承載力分析93
第9章貴州省碳安全評估分析97
9.1碳安全的基本內涵97
9.2貴州省碳安全評估模型的構建98
9.2.1貴州省碳赤字測算方法98
9.2.2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土地面積碳赤字測算方法99
9.2.3貴州省碳壓力指數測算方法99
9.2.4碳安全等級的劃分100
9.3數據來源及處理101
9.4實證結果與討論分析101
9.4.1貴州省碳赤字分析101
9.4.2貴州省人均、單位GDP、單位土地面積碳赤字分析103
9.4.3貴州省碳壓力指數分析105
第10章促進貴州省低碳發展的對策措施108
10.1推動綠色GDP核算108
10.1.1樹立綠色GDP政績觀108
10.1.2創新綠色GDP績效評估109
10.1.3環境績效審計推動綠色GDP發展110
10.2編制低碳發展規劃111
10.2.1確定低碳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111
10.2.2構建低碳發展的目標指標體系111
10.2.3注重低碳發展規劃的實施與執行112
10.3構建低碳產業體系112
10.3.1壯大低碳產業并培育新興低碳產業112
10.3.2深入推進工業體系轉型升級113
10.3.3著力提升低碳服務業114
10.4調整能源消費結構114
10.4.1合理開發可再生能源114
10.4.2改善用能方式115
10.4.3強化能源管理115
10.5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116
10.5.1加緊制定碳金融戰略與發展框架116
10.5.2大力推進低碳金融業務117
10.5.3完善多層次的碳金融政策支持體系117
10.6支持低碳農業發展118
10.6.1樹立低碳農業理念118
10.6.2鼓勵技術集成發展低碳種養119
10.6.3推廣農業節能減排技術120
10.7加快碳匯能力建設121
10.7.1積極提升陸域環境碳匯能力121
10.7.2不斷鞏固濕地固碳潛力122
10.7.3推進城市綠化建設122
10.8加強低碳社會建設123
10.8.1推進低碳交通建設123
10.8.2積極發展綠色建筑124
10.8.3倡導低碳消費方式124
10.9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125
10.9.1完善生態補償資金(基金)制度125
10.9.2改革生態補償相關稅收政策126
10.9.3完善生態補償收費政策127
10.10加強人才與低碳技術合作128
10.10.1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人才隊伍建設128
10.10.2推廣高新低碳技術應用128
10.10.3鼓勵低碳技術創新129
第11章結論與不足130
11.1主要結論130
11.2研究不足132
11.3未來展望133
參考文獻135
查看全部↓
第1章緒論
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未來100年,全球變暖的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而這將會對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產生更為顯著的負面影響。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生態脆弱的貴州省作為能源資源大省,其碳足跡和碳承載力的變化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1.1研究背景
科學監測表明,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了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等諸多災難,而導致以上種種災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活動,特別是化石燃料消費的不斷增長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壞。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es,GHG)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GHG),主要包括6種氣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據IPCCTAR(2007)的研究,在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CO2占74%,CH4占14%,N2O占8%,其他氣體占4%。不斷增長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近年來,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諸多場合闡述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張:“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中國愿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議”等論述均明確表達了我國對于全球氣候問題的重視。
(1)國際層面。為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新形勢,2015年12月,全球領導人在巴黎氣候大會上一致同意減少碳排放,全球民眾也強烈要求采取氣候行動。2016年3月底,中美兩國領導人聯合發表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進一步承諾將共同與其他各方一道推動《巴黎協定》的全面實施。2016年4月22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75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在聯合國正式簽署《巴黎協定》。《巴黎協定》設定并強化了更加具體的全球行動目標,建立了不斷提高各方行動力度的機制,并做出關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決定。《巴黎協定》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為全球氣候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指明了行動的方向。《巴黎協定》向各國政府、企業和投資者傳遞出了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積極信號,全球經濟將逐步實現從以非清潔能源驅動向可持續增長方向的轉變。
(2)國家層面。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主要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實現減排承諾,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工業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實現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環境代價和生態代價,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治理難度越來越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因為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日益增長的資源能源需求導致其消耗已經大大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供給,碳足跡占中國生態足跡的54%,中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赤字。因此,徹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我國當前一項重要課題。
(3)省際層面。近年來,貴州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動搖,著力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從武陵山脈到烏蒙腹地,從烏江之畔到草海之濱,初夏的黔中大地,青山蔥郁,碧水迢迢,一片蒼莽。天藍、水清、山綠、景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給貴州省帶來了多姿多彩的山水風光,同時也造就了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作為我國扶貧攻堅戰的主戰場,貴州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極為艱巨繁重。面對“趕”與“轉”、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等多重壓力與矛盾,既要保護綠水青山、空氣土壤,走出一條低碳趕超之路,又要坐山養山、蓄水用水,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實現“綠水青山生態美、金山銀山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成為生態脆弱的貴州省所需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1.2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2.1問題的提出
隨著世界各國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急劇攀升,全球范圍內CO2排放總量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193.22億噸增加到2014年的354.99億噸。據統計,我國CO2排放總量已由1980年的15億噸飆升到2014年的97.61億噸,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生態脆弱典型地區的貴州省作為我國能源大省,資源豐富、物種多樣,但這也決定了貴州省以能源、資源為主的工業結構,能源資源大量消耗造成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其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究竟處于何種狀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生態脆弱區也稱為生態交錯區(ecotone),是指介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明顯差異性的生態環境之間的過渡或交錯地區,容易受到以自然災害、極端氣候事件等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和人地矛盾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破壞而不能應對負面影響的自然體.生態脆弱地區的外部性研究.生態貧困視域下民族生態脆弱地區減貧研究——以武陵山為例.貴州民族研究。為了研究溫室氣體排放過量造成的污染問題,國內外學者開始使用碳足跡作為低碳研究的重要工具,嘗試從新角度來量化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影響,能源消費碳足跡的研究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蘊含的潛力不容忽視。研究能源消費的碳足跡,有利于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溫室效應帶來的環境問題。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筑物所負的能力,現已成為描述發展限制程度最常用的指標之一,并被引申到碳承載力中來,用以衡量一定區域內固定吸收CO2的量(魏媛等,2016)魏媛,蔡紹洪,王名紹.2016.貴州喀斯特山地碳足跡和植被碳承載力動態研究。貴州省近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更是加深了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能否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則取決于生態系統能否持續承載,人類活動是否超越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在碳排量持續增加,碳排放成為影響貴州省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的情況下,研究碳源碳源是指CO2氣體成分從地球表面進入大氣(如地面燃燒過程向大氣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氣中由其他物質經過化學變化過程轉化為CO2氣體成分(如大氣中的CO被氧化為CO2,對于CO來講也叫源)(IPCC,2000)。與碳匯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CO2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CO2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CO2的能力。的現狀顯得尤為重要。當經濟系統排放的CO2不大于陸地生態系統碳承載力時,則該區域不會成為導致大氣濃度升高的碳源地,這樣才能保證該區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書試圖對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及植物碳承載力進行綜合評估,這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動態研究的實證文獻,而且對貴州省協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2.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的背景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話題。CO2、CH4等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相關問題也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截至目前,有關碳足跡和承載力的相關研究多以分項研究為主,比如三次產業的碳足跡、水泥行業的碳足跡、進出口貿易的碳足跡、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總體來看,以往相關研究更多是關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對中觀領域尤其是生態脆弱區的研究涉及較少,同時相關研究并不系統和全面。基于此,本書以處于生態脆弱區的貴州省為例,構建出貴州省碳足跡測度模型、碳承載力估算模型、碳足跡與經濟增長脫鉤模型、碳足跡等級評價模型、碳安全評估模型等,并基于2000~2014年數據,運用IPCC分析法、脫鉤彈性系數測算法、碳足跡指數測算法、碳壓力指數測算法等對貴州省能源消費碳足跡與植被碳承載力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進而根據實證結果提出對策措施。這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有關碳足跡和碳承載力的實證文獻,還可以對低碳經濟理論、生態文明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2)現實意義。①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資源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本質要求。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③當前我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了環境污染加劇和資源短缺,未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資源環境將面臨更多挑戰,這勢必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④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國內建設生態文明大背景下,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使貴州省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與日俱增,量化研究貴州省能源消費的碳足跡以及植被的碳承載力不僅可為當地政策決策者提供客觀翔實的基礎數據,而且對貴州省進一步推動綠色GDP核算、編制低碳發展規劃、構建低碳產業體系、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支持低碳農業發展、促進林業碳匯發展、加強低碳社會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人才與低碳技術合作等,以及對協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3文獻綜述
1.3.1關于碳足跡的研究現狀
針對碳足跡問題國內外相關學者做了諸多研究。對于“足跡(footprint)”的研究始于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其意為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Wackernagel et al.,1996)Wackernagel M,Rees W E,Testemale P.1996)。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CF)正是源于生態足跡的概念,最早在英國出現,后來被各種機構、高校以及學者關注與研究。Wiedmann和Minx(2008)探討了公共和學術使用的術語“碳足跡”之間的明顯差異,并提出了一個科學的定義,即:“碳足跡是測量一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直接或間接造成的CO2排放量總累計量”。Kenny和Gray(2009)以愛爾蘭為例,對六種碳足跡計算模型的效果進行對比;Hertwich和Peters(2009)從全球貿易鏈的視角出發,選取73個國家和14個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碳足跡進行了分析Sovacool和Brown(2010)對全球12個大城市(區)的碳足跡進行了評析;郭運功等(2010)借助碳足跡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碳足跡、碳足跡的產值和生態壓力值進行了實證分析郭運功,汪冬冬,林逢春.2010.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跡研究[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02):103-108.;耿涌等(2010)從碳足跡的起源及其定義入手,系統闡述了碳足跡的內涵,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碳足跡的分類,重點介紹了碳足跡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評價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計算方法和碳足跡計算器等四大類,并總結和比較了四種方法的優缺點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