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會計》以“做中學、做中教”為理念,以“ 會計工作過程”和“會計崗位核算內容”為基點,主要介紹企業財務會計概述、貨幣資金的核算、銀行轉賬結算方式、往來款項的核算、存貨的核算、固定資產的核算、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應交稅費的核算、籌集資金的核算、財務成果的核算、財務報表等內容。《企業財務會計》另配有《企業財務會計習題集》及參考答案,并免費提供助教課件。
《企業財務會計》可供中等職業學校會計、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初級會計專業人員、在職員工的短期培訓教材或自學用書。
《企業財務會計》是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改革規劃新教材之一。本書主要介紹企業財務會計概述、貨幣資金的核算、銀行轉賬結算方式、往來款項的核算、存貨的核算、固定資產的核算、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應交稅費的核算、籌集資金的核算、財務成果的核算、財務報表等內容。
前言
第一章 企業財務會計概述
本章導讀
第一節 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基礎
第三節 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
本章總結
第二章 貨幣資金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庫存現金的核算
第二節 銀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節 其他貨幣資金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三章 銀行轉賬結算方式
本章導讀
第一節 支票
第二節 銀行匯票
第三節 商業匯票
第四節 銀行本票和匯兌
第五節 委托收款和托收承付
第六節 信用證和信用卡
本章總結
第四章 往來款項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應收賬款的核算
第二節 壞賬準備的核算
第三節 應收票據及貼現的核算
第四節 其他應收款的核算
第五節 預付賬款的核算
第六節 應付賬款的核算
第七節 應付票據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五章 存貨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存貨的概述
第二節 按實際成本法對原材料的核算
第三節 按實際成本法對庫存商品的核算
第四節 按實際成本法對周轉材料的核算
第五節 按實際成本法對委托加工物資的核算
第六節 按實際成本法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第七節 按計劃成本法對存貨的核算
第八節 存貨的清查
本章總結
第六章 固定資產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固定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第二節 固定資產增加的核算
第三節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與核算
第四節 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
第五節 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
第六節 固定資產清查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七章 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無形資產的核算
第二節 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八章 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職工薪酬的概述
第二節 應付職工薪酬的計算
第三節 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九章 應交稅費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應交增值稅的核算
第二節 應交營業稅的核算
第三節 應交消費稅的核算
第四節 其他應交稅費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十章 籌集資金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所有者權益的核算
第二節 短期借款的核算
第三節 長期借款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十一章 財務成果的核算
本章導讀
第一節 銷售商品收入的核算
第二節 提供勞務收入的核算
第三節 其他業務收入的核算
第四節 期間費用的核算
第五節 產品成本的核算
第六節 所得稅費用的核算
第七節 利潤形成的核算
第八節 利潤分配的核算
本章總結
第十二章 財務報表
本章導讀
第一節 財務報表的概述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第三節 利潤表
本章總結
參考文獻
1.收付買現制收付實現制是指以現金收支作為標準來處理經濟業務,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以計算本期盈虧的會計處理基礎,又稱現金制或實收實付制。
在收付實現制下,凡是應屬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間將與現金收支行為的發生與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換言之,凡現金收支行為在其發生的期間全部記作收入和費用,而不考慮與現金收支行為相連的經濟業務實質上是否發生。
【例1】某公司2011年3月份收到2010年應收銷貨款50000元,存入銀行。
盡管該項收入是2010年創造的,但因為該項收入是在2011年3月份收到的,所以按在現金收付基礎上記賬,作為2011年3月份的收入。
這種處理方法的好處在于計算方法比較簡單,也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但在收付實現制基礎下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準來進行收入和費用的歸屬和配比,計算出來的盈虧不夠準確,因此《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不予采用。它主要應用于行政事業單位。2.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是以應收應付作為標準來處理經濟業務,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以計算本期盈虧的會計處理基礎,又稱應計制或應計基礎。
在權責發生制下,凡屬本期已獲得的收入,不管是否已收到現款均作為本期的收入處理;凡屬本期應負擔的費用,不管是否付出了現款,都作為本期的費用處理。反之,凡不應歸屬于本期的收入,即使現款已經收到并且已經入賬,也不作為本期收入處理:凡不屬于本期的費用,即使已付了現款并且已登記入賬,也不作為本期費用處理。
權責發生制是依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兩個基本前提來正確劃分不同會計期間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歸屬。企業經營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損益的記錄又要分期進行,每期的損益計算理應反映所有屬于本期的真實經營業績,收付實現制顯然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
【例2】某公司2011年1月份一次發放工作服價值24000元,工作服的使用期限為一年。
該例中盡管工作服已經發放,即費用已經支付,但因為該工作服的受益期為一年,所以其費用亦應該在一年中平均分攤,本期只應該分攤2000元,而決不能將24000元的工作服費用全部記入1月份。在本期分攤2000元后,其余22000元的工作服價值分別由以后各月負擔到2011年12月分攤完畢為止。
這種做法盡管比較麻煩,但由于是在應計基礎下是以應收應付為標準來進行收入和費用的歸屬和配比的,因此計算出來的盈虧較為準確,所以《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采用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
【例3】本期銷售產品一批,價值5000元,貨款已收存銀行。
這項經濟業務不管采用應計基礎或現金收付基礎,5000元貨款均應作為本期收入,因為一方面它是本期獲得的收入,應當作本期收入;另一方面貨款也已收到,亦應當列作本期收入,這時就表現為兩者的一致性。
綜上分析,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處理收入和費用的標準是不同的,所以同‘會計事項按不同的會計核算基礎進行處理,其結果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