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發展與航空業的聯系愈加緊密,航空業作為旅客、產品和商務服務網絡的樞紐,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機場及其周邊區域正日益演化成一個現代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的區域,空港經濟成為新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主流形態。發展空港經濟區,打造城市新興增長空間,成為我國各個機場所在城市的發展選擇。面對空港經濟區建設熱潮,如何科學落實空港經濟區發展空間、合理引導產業方向,成為各空港經濟區現實而迫切的科學問題。《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空間格局演變及路徑優化研究》以長三角的六大樞紐機場為實證對象,著重討論在全球化、工業化及城市化三化背景下,長三角代表性機場的空港經濟區范圍界定、綜合發育水平、歷年產業結構演變與空間分異等,以期總結空港產業發展規律,為空港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科學的參考和依據。
《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空間格局演變及路徑優化研究》可供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交通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參考使用。
今日的機場,不僅僅是交通樞紐基礎設施,還主導了城市發展空間,讓“城市的機場”變成“機場城市”,擁有國際機場的城市能夠通過航空業更好地建立與全世界客戶及合作伙伴的商業聯系。關于空港經濟研究,國內外已經積累了一定研究基礎。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觀層面機場與區域的相互作用分析,對微觀層面機場周邊地區發展規律與影響因素也展開了歸納總結,提出了航空城、航空小鎮等諸多前瞻性概念;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臨空經濟形成動力、產業規律等理論推導,隨著空港經濟區建設受到諸多機場所在城市的日漸重視,部分學者依據空港經濟發展規律,對空港經濟區發展路徑、空間結構等提出了諸多有益建議。長三角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機場密度最高的地區,民航發展水平在國內首屈一指。然而,至今尚未有針對長三角空港經濟、空港經濟區展開的系統研究。
基于此,本書試圖在空港經濟區內涵和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理論探究空港經濟發展、空港產業演變、空港空間集聚與擴張等問題,按照產業臨空指向性以及空間圈層分布特征,提出空港經濟區范圍的識別和認定方法,并以長三角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南京祿口機場、無錫蘇南機場、寧波櫟社機場和溫州龍灣機場六大機場為實證對象,圍繞空港經濟區范圍界定、綜合發育水平、產業結構演變與空間格局調整等四方面,逐步深入比較分析長三角空港經濟區,探討空港經濟區發育影響要素和作用強度。
本書共九個部分,章節與內容安排如下:
緒論。提出了空港經濟區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界定了空港經濟、空港經濟區、航空城等概念界限,明確空港經濟區概念、全書研究思路和整體技術路線。
第一章為空港經濟區發展實踐與文獻綜述。本章重點對空港經濟區和空港產業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便對空港經濟區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歷程、現狀以及存在問題進行梳理,進而明確本書對該領域內相關觀點的承接、拓展與深化的關系。
第二章為空港經濟區產業和空間演化理論。本章結合地理學區位論、經濟活動的集聚與擴散效應、產業地理集中等傳統經典理論,從空港經濟發展、空港產業結構與空港空間結構三個方面分別展開理論分析。在明確理論脈絡的基礎上,構建關于空港經濟區形成、空港經濟區產業演進、空港經濟區空間結構變化的理論框架。
第三章為研究區域概況。本章主要介紹了長三角作為背景區域的經濟發展概況、長三角機場體系及主要重點機場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查看全部↓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第一章 空港經濟區發展實踐與文獻綜述
第一節 國內外空港經濟區發展實踐
第二節 相關研究進展
第二章 空港經濟區的產業及空間演化理論
第一節 空港、空港經濟與空間集聚
第二節 空港經濟區的時空演化規律
第三節 空港經濟區演化驅動力分析
第三章 研究區域概況
第一節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
第二節 長三角機場體系
第三節 重點研究機場概況
第四章 空港經濟區范圍界定
第一節 空港經濟區的范圍界定方法
第二節 指標計算與結果
第五章 空港經濟區綜合發育水平判定
第一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指標計算與結果
第六章 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演變與路徑優化
第一節 研究思路與指標構建
第二節 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演變
第三節 世界知名空港經濟區模式分析
第四節 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路徑與措施
第七章 空港經濟區產業空間分異研究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預判
第二節 空間分異實證分析
第三節 空間分異動力機制
第八章 “過去”、“現在”和“未來”——空港經濟區發展討論
第一節 關于空港經濟區建設的反思
第二節 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發展歷史及現狀
第三節 空港經濟區研究的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彩圖
查看全部↓
《長三角空港經濟區產業結構空間格局演變及路徑優化研究》:
1.北京順義空港經濟區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以下簡稱“首都機場”)作為國內最大的樞紐門戶機場,是亞太地區首個也是唯一一家擁有3座航站樓、3條跑道、2座塔臺同時運行的機場。3座航站樓的建筑面積分別為7.95萬m2、32.68萬m2和98.6萬m2;2條4E級跑道和一條4F級跑道,可以起降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民航飛機,機場總設計容量是8500萬~8600萬人次。每天有94家航空公司的近1700個航班將北京與世界上54個國家的244個城市緊密連接。國航、東航、南航、海航等中國國內主要航空公司均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設立運營基地。截至2015年,其航站樓中1號航站樓(T1)以海南航空公司為主(共7家),2號航站樓(T2)以南航、東航為主(共39家),3號航站樓(T3)以國航為主(共51家)。
隨著2008年世界最大的單體航站樓T3航站樓全面啟用,首都機場客貨運量成倍增加,國際中轉能力和通航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7395萬人次,同比增長13%,全球排名第2,完成貨郵吞吐量155萬噸,同比增長5%。共保障飛機起降52萬架次,按24小時計算相當于每分鐘起降1架飛機,同比增長6%。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首都空港經濟區就在全國率先誕生,1993年首都機場客流量突破1000萬人次,順義開始探索以機場為核心發展地方經濟的思路,首先在首都機場東側成立了林河工業區,機場西側規劃了空港工業區。
2000年,首都機場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順義適時提出“空港國際化、全區空港化、發展融合化”的發展理念,在首都機場西側空港工業區內,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區,成為全國首批15家出口加工區試點之一,也是北京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同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空港物流基地設立,作為北京市唯一的航空.公路國際貨運樞紐型物流基地,為臨空經濟區航空物流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005年,首都機場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北京臨空經濟區正式列入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重點發展的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之一。北京臨空經濟發展由順義區層面升級到北京市層面,戰略地位顯著提升,輻射發展態勢強勁,正逐步成為首都東部最具活力的產業新區。
2006年6月,首都機場航空貨運大通關基地及保稅物流中心奠基,首都機場的航空貨運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航空貨物處理能力大幅提升。
2007年,首都機場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首都機場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投入運營。為迎合首都機場的擴建,在T3航站樓的出口規劃建設了國門商務區,并且在空港工業區A區西側建設了北京最大的會展中心,即北京國際展覽中心。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