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學與工程(英文版·原書第2版)》是一本全面介紹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基礎知識的教科書,全書共12章,第1~7章主要討論了高分子的合成與性質,第8~10章則詳細介紹了不同種類的通用高分子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第11章是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和流變學概論,第12章則介紹了用于氣體分離或阻隔、光、電、生物醫學和藥物釋放等領域的特種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科學與工程(英文版·原書第2版)》的最大特點是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高分子科學的各個重要方面。它既包括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高分子在溶液、熔體、橡膠態和固態時的各種性質,同時還涵蓋了高分子的基本加工原理,以及高分子在醫藥,生物技術、化工和電子等各行業中的最新應用,并詳細討論了各種高分子材料如熱塑性和熱固性塑料、橡膠、纖維、先進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等。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英文版·原書第2版)》可作為化工、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其他工程材料類專業的學生和化工行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第2版由Joel.R.Fried教授于2003年修訂,是第1版的整體改版。這本書幾乎包括了高分子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如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以及高分子材料等,既有高分子合成與陛能的基礎理論知識介紹,也有高分子材料的最新發展;既有高分子材料在傳統王程領域的應用,也引人了高分子材料在一些特殊領域如分離、藥物釋放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實例。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全面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加工以及應用等方面的系統知識,是一本全面介紹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基礎知識的教科書。
本書共12章,第1~7章主要討論了高分子的合成與性質,第8~10章詳細介紹了不同種類的通用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第11章是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和流變學概論,第12章則介紹了用于氣體分離或阻隔、光、電、生物醫學和藥物釋放等領域的特種高分子材料。從全書內容安排可以看出,本書的最大特點是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高分子科學的各個重要領域,它既包括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高分子在溶液、熔體、橡膠態和固態時的各種性質,同時還涵蓋了高分子的基本加工原理,以及高分子在醫藥、生物技術、化工和電子等行業中的最新應用,并詳細討論了各種高分子材料如熱塑性和熱固性塑料、橡膠、纖維、先進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等。
此外,在第1版的基礎上,第2版教材還增加了許多高分子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等離子體聚合、超l臨界流體在聚合反應中的應用、動態熱分析技術(溫度調制DSC)、生物降解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樹枝狀和超枝化高分子等,同時每章還增加了許多實例、附有重要的參考文獻和習題思考題等,有利于讀者學習和鞏固。
總之,本書不僅介紹了高分子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而且還介紹了高分子科學研究的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和表征手段,是一本能較好地適合化工、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的教材,特別是在國內目前所倡導的寬口徑、大專業培養的教育背景下,本教材有利于材料科學與工程或其他工程類專業的大學生,全面而完整地了解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和最新進展,并對化工行業的技術人員也有很好的啟迪和參考價值。相信本書的引進出版對我國高分子科學技術的教學定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出版說明
影印版前言
1 高分子科學簡介
1.1 高分子分類
1.1.1 熱塑性和熱固性朔料
1.1.2 基于聚合反應機理進行分類
1.1.3 基于高分子結構進行分類
1.2 高分子結構
1.2.1 共聚物
1.2.2 立構規整性
1.2.3 幾何異構
1.2.4 系統命名法
1.3 相對分子質量
1.3.1 相對分子質量分布
1.3.2 AF均相對分子質量
1.4 化學結構和熱轉變
2 高分子合成
2.1 逐步聚合
2.1.1 逐步聚合反應中的相對分子質量
2.1.2 逐步聚合反應動力學
2.2 鏈增長聚合
2.2.1 自由基聚合和共聚合反應
2.2.2 離子聚合和共聚合反應
2.2.3 配位聚合
2.3 聚合反應技術
2.3.1 本體聚合
2.3.2 溶液聚合
2.3.3 懸浮聚合
2.3.4 乳液聚合
2.3.5 固態、氣態和等離子聚合
2.3.6 在超臨界流體中聚合
2.4 合成高分子的反應
2.4.1 化學改性
2.4.2 高分子衍生物的制備
2.5 高分子合成中的特殊專題
2.5.1 易位聚合
2.5.2 基團轉移聚合
2.5.3 高分子合成中的大分子單體
2.5.4 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
2.5.5 基因工程
2.6 化學結構的測定
2.6.1 振動光譜
2.6.2 核磁共振光譜
3 構象、溶液和相對分子質量
3.1 高分子鏈構象和鏈尺寸
3.2 高分子溶液熱力學
3.2.1 Flory-Huggins理論
3.2.2 Flory.Krigbaum理論和改進的Flory.Huggins理論
3.2.3 狀態方程理論
3.2.4 相平衡
3.2.5 相互作用參數的測定
3.2.6 溶解性預測
3.3 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
3.3.1 滲透壓測定法
3.3.2 光散射法
3.3.3 特性粘數測定
3.3.4 凝膠滲透色譜
4 固態性質
4.1 無定形態
4.1.1 鏈纏結和蛇行理論
4.1.2 玻璃化轉變
4.1.3 次級松弛過程
4.2 晶態
4.2.1 高分子鏈的有序化
4.2.2 晶體熔融溫度
4.2.3 結晶動力學
4.2.4 結晶度測定技術
4.3 熱轉變和性質
4.3.1 基本熱力學關系
4.3.2 測定技術
4.3.3 結構.性能關系
4.3.4 相對分子質量、組成和壓力對TG的影響
4.4 力學性能
4.4.1 變形機理
4.4.2 測試方法
5 粘彈性和橡膠彈性
5.1 粘彈性簡介
5.1.1 動態力學分析
5.1.2 粘彈性行為的力學模型
5.1.3 高分子溶液和熔體的粘彈性能
5.1.4 介電分析
5.1.5 動態量熱法
5.1.6 時.溫疊加原理
5.1.7 Boltzmann疊加原理
5.1.8 動態和瞬態過程間的相互關系
5.2 橡膠彈性簡介
5.2.1 熱力學分析
5.2.2 統計理論
5.2.3 現象學模型
5.2.4 最新進展
6 高分子降解和環境影響
6.1 高分子降解和穩定性
6.1.1 熱降解
6.1.2 氧化和紫外光穩定性
6.1.3 化學和水解穩定性
6.1.4 輻射的影響
6.1.5 機械降解
6.2 環境中的塑料管理
6.2.1 循環
6.2.2 焚燒
6.2.3 生物降解
7 添加劑、共混和復合材料
7.1 添加劑
7.1.1 增塑劑
7.1.2 填料和增強劑
7.1.3 其他重要的添加劑
7.2 高分子共混物和互穿網絡
7.2.1 高分子共混物
7.2.2 增韌塑料和相分離共混物
7.2.3 互穿網絡
7.3 高分子復合材料簡介
7.3.1 力學性能
7.3.2 復合材料的制造
8 生物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和纖維
8.1 生物高分子和其他自然界存在的高分子
8.1.1 蛋白質
8.1.2 多核苷酸
8.1.3 多糖
8.1.4 自然界存在的彈性體
8.2 纖維
8.2.1 天然和合成纖維
8.2.2 纖維素類
8.2.3 非纖維素類
8.2.4 纖維紡絲操作
9 熱塑性塑料、彈性體和熱固性塑料
9.1 常用熱塑性塑料
9.1.1 聚烯烴
9.1.2 烯類高分子
9.1.3 熱塑性聚酯
9.2 彈性體
9.2.1 雙烯類彈性體
9.2.2 非雙烯類彈性體
9.2.3 熱塑性彈性體
9.3 熱固性塑料
9.3.1 環氧塑料
9.3.2 不飽和聚酯
9.3.3 甲醛樹脂
10 工程和特種高分子
10.1 工程熱塑性塑料
10.1.1 聚酰胺
10.1.2 ABS塑料
10.1.3 聚碳酸酯
10.1.4 改性聚苯醚
10.1.5 縮醛
10.1.6 聚砜
10.1.7 聚苯硫醚
10.1.8 工程聚酯
10.1.9 含氟高分子
10.2 特種高分子
10.2.1 聚酰亞胺和相關特種高分子
10.2.2 離子型高分子
10.2.3 磺化聚醚酮
10.2.4 特種聚烯烴
10.2.5 無機高分子
10.2.6 液晶高分子
10.2.7 導電高分子
10.2.8 高性能纖維
10.2.9 樹枝狀高分子
11 高分子加工和流變學
11.1 基本加工操作
11.1.1 擠出
11.1.2 模朔
11.1.3 壓延
11.1.4 涂覆
11.2 高分子流變學簡介
11.2.1 非牛頓流體流動
11.2.2 高分子溶液和懸濁液的粘度
11.2.3 本構方程
11.2.4 高分子流體的彈性性質
11.2.5 熔體的不穩定性
11.2.6 減阻作用
11.3 簡單的流動分析
11.3.1 壓力(Poiseuille)流動
11.3.2 拖曳流動
11.4 流變測量學
11.4.1 毛細管流變儀
11.4.2 庫愛特(Couette)流變儀
11.4.3 錐.板流變儀
11.4.4 高分子溶液和熔體的流變測量
11.5 高分子加工操作的建模
11.5.1 擠出
11.5.2 線纜涂覆
附錄
A.1 WLF參數與自由體積的關系
A.2 動力學方程和連續方程
12 高技術用高分子
12.1 膜科學和技術
12.1.1 阻隔型高分子
12.1.2 膜分離
12.1.3 遷移機理
12.1.4 膜的制備
12.2 生物醫學工程和藥物釋放
12.3 在電子工業中的應用
12.3.1 導電高分子
12.3.2 電子屏蔽
12.3.3 電介質
12.3.4 電子封裝
12.4 光子高分子
12.4.1 非線性光學高分子
12.4.2 發光二極管
附錄
A 高分子縮寫
B 一些重要商用高分子材料的典型性能
C 塑料和橡膠的ASTM標準
D SI單位和物理常數
The exact sequence of monomer units along the chain can vary widely depending uponthe relative reactivities of each monomer during the copolymerization process. At the ex-tremes, monomer placement may be totally random or may be perfectly alternating, 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1-4. The actual sequence of monomer units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reac-tivities of the monomers as will be described in Section 2.2.1.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it is possible to prepare copolymers that contain a long block of one monomer (A) followedby a block of the other monomer (B). These are called AB-block copolymers. Tfiblock co-polymers have a central B block joined by A blocks at the end.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ABA-triblock copolymer is polystyrene-block-polybutadiene-block-polystyrene (SBS), athermoplastic elastomer (see Section 9.2.3). In addition to these copolymer structures, graftcopolymers can be prepared by polymerizing a monomer in the presence of a fully formedpolymer of another monomer. Graft copolymers are important as elastomeric (e.g., SBR) andhigh-impact polymers (e.g. high-impact polystyrene and 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