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報告(2012—2013):應急準備文化建設》從應急準備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外應急文化歷史變遷及比較、公眾應急準備行為以及應急準備文化制度建設及其對應急管理制度建設的意義角度,收錄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在2012—2013年的研究論文。本書突出特點是實現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方法論結合,學術研究與政策實踐的結合。《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報告(2012—2013):應急準備文化建設》首先從歷史與文化視角分析了應急準備文化及其相關概念的意義與演變,又從縱向與橫向比較的視角剖析了中外應急準備文化的歷史變遷;而作為實證研究部分,本書中的研究論文還通過對我國部分城市應急準備文化的展開調研,分析了我國公民應急準備文化類型,并初步提出了中國應急準備文化的發展路徑。最后,基于現有應急準備文化所存在的問題,又提出關于應急準備文化建設的相關政策建議。
第一部分應急準備文化相關概念研究
如何理解應急準備文化聶琳3一、 文化與應急文化3
二、 應急文化相關研究6
(一) 災害文化6
(二) 安全文化7
(三) 吉祥文化8
(四) 風險文化9
三、 應急準備文化的概念界定10
風險、危機、災害及其相關概念的詞源學辨析劉寶霞彭宗超11
一、 “風險”溯源11
二、 “危機”溯源13
三、 “災害”溯源15
四、 小結17
突發事件概念的來源與演變
——基于對《人民日報》、黨的中央全會報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的分析鐘開斌18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 軍事外交領域18
(一) “突發事件”概念在軍事外交領域的應用18
(二) “突發事件”概念在其他領域的應用20
二、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3年: 社會治安領域20
(一) “突發事件”概念在社會治安領域的提出和推廣20
(二) “突發事件”概念在其他領域的擴展22
(三) “突發事件”被寫入法律法規和中央文件24
三、 2003年之后: 四大類突發事件25
(一) 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突發公共事件”25
(二) 從“突發公共事件”到“突發事件”28
四、 結語28
災害社會脆弱性的文化維度探析陶鵬童星30
一、 引言30
二、 災害研究的文化范式轉向31
(一) 人類學與災害文化31
(二) 災害社會學與災害文化32
(三) 風險感知研究與災害文化33
三、 災害文化作為社會脆弱性的重要維度34
四、 災害管理周期視角下的文化作用分析36
(一) 風險文化與防災減災36
(二) 災害迷思與災變反應37
(三) 社會學習與災害恢復38
第二部分中國古代應急準備文化研究
中國傳統危機文化的發展脈絡、特點及成因分析聶琳41
一、 傳統危機文化的發展脈絡41
(一) 傳統危機文化的起點41
(二) 傳統危機文化的形成42
(三) 傳統危機文化的完善43
二、 傳統危機文化的特點43
(一) 以“天人感應”為核心思想43
(二) 以一定的物質符號為載體44
(三) 與吉祥文化相伴相生44
(四) 受到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45
三、 傳統危機文化的成因45
(一) 小農式的自然經濟是其形成的經濟條件45
(二) 長期的專制統治和官僚體制是其形成的政治基礎45
(三) 儒家文化是其形成的文化根基46
(四) 宗法制的社會架構是其形成的社會根源46
四、 結論與展望46
古代危機文化研究
——祭祀在傳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王郅強尉馨元48一、 祭祀的起源和存在形式48
二、 祭祀在自然災害危機應對中的作用49
(一) 常祀——預防災害的祭祀儀式50
(二) 非常祀——應對災害的祭祀儀式50
(三) 告祭——災后處理的祭祀儀式51
三、 祭祀在社會性危機中的作用52
(一) 避免政權合法性危機的產生52
(二) 緩和社會矛盾——祭祀救災的衍生品53
(三) 祭祀在古代戰亂中的表現和作用54
四、 小結55
《孫子兵法》中的危機觀研究
——兼論對現代危機管理的啟示王郅強張揚56
一、 危機觀的內涵與層次56
(一) 危機觀的內涵56
(二) 危機觀的層次57
二、 《孫子兵法》中的危機觀57
(一) 先勝后戰——提高對危機的重視程度57
(二) 知勝全勝——正確應對危機59
(三) 以謀為先——時刻把握應對危機的主動權60
(四) 以患為利——巧妙利用危機60
三、 《孫子兵法》危機觀對我國現代危機管理的啟示61
(一) 關口前移,做好危機準備61
(二) 科學決策,做好危機應對62
(三) 事后評估,做好危機總結63
第三部分中國城市應急準備文化研究
中國城市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準備文化比較分析聶琳67
一、 中國應急準備文化調查問卷設計67
(一) 理論框架67
(二) 問卷結構68
二、 中國應急準備文化調查統計分析68
(一) 被訪者社會背景情況統計68
(二) 各項危機事件應急準備文化比較分析71
(三) 基于不同災種的各城市間應急準備文化比較分析79
三、 中國應急準備文化分類方法構建98
(一) 公民對應急準備重視程度的衡量標準98
(二) 公民進行應急準備主動性的衡量標準100
(三) 以危機類型和地區為基礎的中國應急準備文化分類105
中國城市應急準備文化的總體分類現狀及其發展路徑分析彭宗超聶琳111
一、 中國應急準備文化的類型劃分111
(一) 公民自主型111
(二) 政府依賴型112
(三) 混合型(或成長型)112
二、 中國城市應急準備文化的現狀分析113
(一) 公民對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的重視程度113
(二) 公民對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的主動程度114
三、 中國未來應急準備文化的發展路徑115
(一) 公民是中國應急準備文化建設的動力來源115
(二) 社區是中國應急準備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115
(三) 政府是中國應急準備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116
(四) 借助市場、NGO 組織和國際力量,培育自主的應急準備文化116
第四部分中國公眾應急準備行為能力研究
我國公眾應急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薛瀾周海雷121
一、 我國公眾應急能力現狀分析121
(一) 公眾突發事件經歷與心理狀態情況121
(二) 風險感知情況121
(三) 應急自救能力情況122
(四) 突發事件應急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與獲取途徑123
(五) 常見應急準備行為124
(六) 應急宣傳教育培訓需求情況125
二、 我國公眾應急能力的影響因素126
(一) 公眾應急能力四個指標的個體差異情況126
(二) 公眾應急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27
三、 我國公眾應急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129
(一) 公眾危機意識淡薄,災害的風險感知和影響感知存在“剪刀差”129
(二) 公眾缺乏應急自救能力和冷靜、理性的心理素質129
(三) 公眾獲取應急知識和技能的途徑有限,政府引導作用有待加強129
(四) 公眾對于突發事件的風險感知難以有效轉化為應急準備行為130
(五) 公眾應急宣教培訓的需求與實際的供給矛盾突出130
四、 提高我國公眾應急能力的政策建議130
(一) 完善公眾應急能力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和機制130
(二) 明確責任主體,構建全方位的應急宣傳教育體系130
(三) 注重公眾危機意識、應急準備意識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131
(四) 積極提高公眾的應急自救、互救能力131
(五) 打造公共安全館等應急宣教培訓新平臺131
(六) 主動開展基層公眾應急宣傳教育培訓需求調研132
(七) 建立政府和社會力量應急宣傳教育培訓合作新機制132
關于北京居民地鐵恐怖風險認知水平的調查分析與政策建議彭宗超薛文軍133
一、 北京居民地鐵恐怖風險的認知水平分析133
二、 北京居民地鐵恐怖風險認知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135
三、 相關政策建議137
從汶川到蘆山: 公眾自救互救行為研究
——蘆山“4·20”特大地震震后調查
呂孝禮陶鵬彭宗超劉冰劉新傳138一、 引言138
二、 數據與方法140
三、 研究發現141
(一) 蘆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對公眾造成影響的對比分析141
(二) 災后自救行為144
(三) 災后互救行為145
四、 初步結論與探討148
第五部分應急準備文化的制度建設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體系的現狀與發展薛瀾王郅強彭宗超周玲153
一、 應急管理人才培訓的目標界定與體系構成153
二、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體系的現狀分析155
(一)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的組織體系情況155
(二)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的內容體系情況156
(三)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配套體系建設情況157
三、 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體系的發展思路158
(一) 完善分類、分層應急管理人才培訓模式158
(二) 科學設定應急管理培訓的內容158
(三) 應急管理人才培訓的保障措施159
災害文化與應急管理制度創新陶鵬161
一、 災害文化: 概念與緣起161
二、 災害文化與應急管理: 一個分析框架162
三、 應急管理制度創新: 災害文化培育為路徑163
(一) 減災文化: 作為防災減災的有效政策工具163
(二) 反迷思文化: 災害危機傳播與研究的歷史使命164
(三) 社會學習: 以危機問責為基本實現方式165
四、 結論167
二、應急文化相關研究
。ㄒ唬暮ξ幕
日本學者在總結1982年北海道發生7.1級地震經驗時,首次提出災害文化的理念。該文化理念指通過災害與人、社會,以及災害事件中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與平衡,使人對災害理解逐漸全面深刻的一種文化,屬災害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精神成果。美國學者HarryMoore根據對墨西哥灣湖美國海岸颶風的研究得出結論:經常遭受同樣災害的地區會產生一種“災害文化”,這種產生于災害意識的災害文化而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社會公眾的行動。王子平認為,災害文化是指災害發生條件下,以災害觀念為核心和靈魂,以救災物資為依托,災區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總和。田家怡、閆永利認為,災害文化是災害條件下發生的文化現象,它是人與災變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并以某種物質作為實現形式,是災變條件下指導與制約人們如何對待災害的精神狀態。日本學者田中重好認為,災害文化是與防災和減災相關聯的文化,具體地說是促進或阻礙以下幾方面發展的文化:①災害的預防;②對難以預防的災害進行預測;③將發生災害包括次生災害時的破壞減輕到最小限度;④災后恢復重建。⑤災害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它涉及生態倫理、工程倫理、制度倫理、救助倫理,滲透社會各領域。
關于災害文化的內容,陸立德、徐旭初認為,完整的減災意識,是“災害概念”、“憂患心理”、“減災認知”、“參與傾向”四層內涵的綜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災害文化背景、公眾主體素質、官員主體素質、減災信息傳播、政策規范導向是影響減災意識的社會因素。⑥田家怡、閆永利認為,災害文化包括人們的災害觀、人們的憂患意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人們在災害發生時的對應行為、防災文化教育宣傳;災害文化的存在形態,既包括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又包括物質形態、制度形態、意識形態三個表現形態。⑦趙曉燕認為,災害文化包括人們的認知能力、防御能力,受災時人的行為、心理反應,國家與社會建立防災減災法律及災害應急能力,災后恢復重建能力。它包含人們的災害觀、憂患意識、防災減災意識、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應行為、防災教育宣傳等。⑧田中重好將災害劃分為四個時期:發生災害之前、警報時期、緊急時期、恢復重建時期。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