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制造業農民工打工生活實錄的圖文書,全書以作者16年的打工經驗為依托,以制造業農民工打工生活的空間為主線,結合生命周期次線索,零距離記錄農民工的打工生活。從系統拍攝圖片開始,作者用了6年的時間,通過記錄、訪談、反思、寫作,比較完整地記錄下制造業農民工的常態生活,同時保留了農民工在各種常態生活下的本我情緒。
我是占有兵,在廣東打工17年,一個不會耕種的農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事讓我給廠報拍照,接觸了相機,從此再也沒有放下,與拍照較上勁了。剛開始,工廠舉行各類比賽、演出,我奉命拍照;2006年起,關注打工生活,關注同事們的尋常日子,于是用相機進行記錄。
我的打工經歷從1995年12月開始,當時離開當兵三年的四川武警總隊,和戰友來到廣東。深圳的蓮霧大酒店,是我第一個東家。我一口氣做了102個俯臥撐,從100多名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看守停車場的保安員,每月450元工資,100多個人住在一個大房間,為老板打了兩次群架,寄回老家1000元工錢。
通過表弟的介紹,又轉到深圳機場大酒店做了一年保安員,在這里,交了兩個永遠的朋友,學會了乘電梯,破了很多個首次記錄,如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洋酒、第一次住客房、第一次吃海鮮、第一次辦邊防證、第一次進深圳特區、第一次炒股等。
這時,開始反思,我真的適合在酒店行業做嗎?問題還沒想清楚,一次工作失誤,把我又送入求職大軍的行列。1997年,滿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我用腳步丈量了松崗、沙井、福永、西鄉、寶安等地一個又一個的工業區后,在西鄉停了下來,進入一家玩具廠做保安員,三個月后,我成為這家近400人的臺資廠的總務。
就在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我再次進入求職大軍的行列。呼吸著工廠抽風機排出的臭氣,走過一條又一條的污水溝,瀏覽了近幾十家工廠的招聘廣告,想改行做技術工人的愿望仍沒有達成。生存,是當務之急,在沙井,我進了一家電鍍設備廠。1998年,這家工廠開始從沙井向東莞搬遷,我成為第一批隨遷人員,在東莞市道滘鎮落下腳,一邊做保安員,一邊學習管理知識。青春期的我,每次回老家,親友們不斷地給我介紹女朋友,最終,選擇了同學玲,1999年5月1日,我們結婚了。
玲在湖北老家糧管所上班,我在東莞打工,兩人牛郎織女般地過了六年。這期間,每年最多三次,最少一次見面的機會,每次十天左右。兒子2000年出生后,玲帶著。我和絕大多數的打工者一樣,不稱職,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1999年,不安于做保安員的我,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應聘到東莞市篁村的一家電子廠,做了四個月的保安隊長。在這家外資企業,我見識了真正的企業管理制度,知道了人性的復雜,當然,也學會了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起伏。
2000年,通過人才市場,我到了長安鎮,一待就13年沒挪窩。在這家電子廠,通過學習、實踐,自己有了一點企業管理經驗。同時,從仰望寫作,到動手寫作,把自己的管理經驗結集在廠內推廣使用。
睡過工地和草地、住過集體宿舍、自學過無線電維修、開過小商店、讀過MBA,看到高樓從魚塘中升起,荒草地變成了商住小區,河流由清變黑,空氣總是灰蒙蒙的,曾經的小屋被推倒后建成了別墅。經歷了建廠、擴產、并購、裁員、罷工,處理過跳樓身亡、宿舍產嬰兒、“非典”、“甲流”、打架、偷竊等異常事件,在酒店、玩具廠、電鍍廠、電子廠干過,既炒過老板魷魚,也被老板炒過。當年的毛頭小伙,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
不變的,是農民不會種地,是工人不被認同,暫住證、居住證,都比身份證管用。留守的孩子和在家的妻子,也加入到打工大軍行列,一起漂在東莞。
幸運的是,我因偶然的機會,嘗試拍照并真的愛上了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于是用相機關注自已,關注同事,關注打工生活,關注工業區的雞零狗碎,并嘗試用經濟學和人類學的方法,以我打工所在的東莞市長安鎮為觀察對象,來記錄我打工的這個時代。
上篇 活在東莞 001
第一章 走,到廣東打工去 002
第二章 從保安員升到總務 012
第三章 再從保安員做起 042
第四章 工友訪談實錄 065
第五章 活在工業區 112
下篇 打工生活 133
第六章 我們——農民工 134
第七章 走近生產線 141
第八章 生產線外的生活 157
第九章 活出自己的那一點時間 182
第十章 打工,活著 206
第十一章 工業區紀實 223
附錄 長安 233
后記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