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孩子講述系列:給我的孩子講<達芬奇密碼>》主要講述了,《達芬奇密碼》一經推出,立刻成為風靡全球的暢銷書,自2003年至今已累計銷售6000多萬冊。然而此書究竟為什么能如此吸引讀者呢?小說所描述的史實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真的有后代嗎?兩千多年來,教會是否向公眾隱瞞了真相呢?《達芬奇密碼》究竟是小說,還是歷史?讀者應該相信誰?相信哪些內容呢?
作為神學家,《給我的孩子講述系列:給我的孩子講<達芬奇密碼>》作者貝爾納塞布埃要我們去看問題的本質,要從《圣經》中去尋找答案。在福音書的比照之下,《達芬奇密碼》所揭示的內容被仔細檢驗了一遍。《給我的孩子講述系列:給我的孩子講<達芬奇密碼>》是一位神學家首次對丹布朗的小說作出評論,并復原了基督教、教會以及宗教信仰的某些真相。
“給我的孩子講述系列”是一套向青少年傳授基本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提倡寬容精神的精品叢書,它將引導青少年思考一個個當代生活中的問題。 《給我的孩子講達芬奇密碼》是一本青少年讀物,對于《達芬奇密碼》究竟為什么能如此吸引讀者,小說所描述的史實究竟是真是假,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真的有后代嗎,兩千多年來,教會是否向公眾隱瞞了真相呢,《達芬奇密碼》究竟是小說,還是歷史等內容一一作了解答。作為神學家,貝爾納塞布埃要我們去看問題的本質,要從《圣經》中去尋找答案。
貝爾納塞布埃(1929~),耶穌會神學家,巴黎神學院教授,基督教教會合一運動的專家。他著作頗豐,自1975年以來,先后撰寫了30多部有關基督教及神學的著作。
袁俊生,1955年3月生于北京。1978年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并留校任教。1979~1984年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工作,現任副譯審。主要譯著有《約翰克里斯朵夫》、《磨坊信札》、《一彈解千愁》、《卡薩諾瓦傳奇》、《莫斯科日記》、《永遠的小王子》、《蘭波傳》、《齊達內傳》、《上升的征兆》、《前世今生》、《永別》等。
1究竟是小說還是歷史呢?
2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
3人們可以相信《圣經》嗎?
4耶穌是神的兒子嗎?
5教會只是在制造謊言嗎?
塞布埃:我想說兩者兼有吧。這是小說和歷史的混合體,用媒體的話來說就是“合成”之物,它非常巧妙地把虛構的故事和精確的史實融合在一起。作者認為這不過是一部小說,而且也承認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這并不是一部古典歷史小說,比如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那樣的小說,看過《三個火槍手》的讀者對于書中哪些是史實,哪些不是史實絕不會搞錯。然而,《達芬奇密碼》卻將某些史實與現實合成得天衣無縫,因此某些虛構的情景似乎倒更像是史實。所謂合成的說法不僅讓我們看到一幅媒體圖像,還讓我們看到烹飪的技巧,此書好像把某個菜譜發揮到極致,仿佛是用高超的藝術手法“烹調”出來似的,把公眾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所有能成為暢銷書的元素都匯集到這本書上。
讀者:那么請您給我解釋一下此書的創作技巧。
塞布埃:這是一部圍繞尋寶而展開的偵探小說,書中充滿了懸念,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兩個敵對的團體覬覦同一件寶物,因此它也就成為奪寶者的獵物。故事的節奏很快,讓讀者一開始很難分辨清每個人物的身份,也弄不清楚他到底屬于哪個陣營。作者始終牢牢地抓住讀者的心理。此書沒有更多的文學描述,只有對話和動作。
但這并不是一般的偵探小說,小說不僅融合了我們的歷史,而且在一開始就和現實緊緊地扣在一起,把現實里的許多參照物都寫進小說里,每一個讀者都知道這一參照物,甚至可以到盧浮宮或圣敘爾皮斯教堂里去核實這些參照物。作者把天主教會的知名人物編到故事里,并引述了天主教會過去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于是故事的情節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作者盡可能將史實與現實寫得極為準確,不但給人一種與史實或現實相識的感覺,甚至還要描述得和真事一樣。讀者似乎已經忘記這不過是一部小說,而把它當作歷史來讀,當然并不是把全書都當作歷史來看,而是它的主線,即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之愛情關系的秘密,全書的各個環節都圍繞這個秘密而展開。然而教會卻在兩千年當中一直試圖掩蓋這個秘密,因為從福音理想的角度來看,這無異于一個丑聞。向公眾揭示這個秘密會毀掉福音的可信性。由于讀者從中辨認出許多以前曾聽說過的東西,因此有可能相信這些純粹是杜撰出來的資料;再不然,如果讀者是基督徒的話,他很可能捫心自問,甚至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
為了維持這種幻覺,丹布朗在小說的開篇寫了一段說明,并將這段說明題為“事實”,并斷定秘密社團郇山隱修會成立于1099年,然而在經過嚴謹的調查之后,人們發現它不過是在1956年7月20日依法注冊的團體。在此說明的下一段,丹布朗提到“天主事工會”,這是在當今教會里確確實實存在的組織。這兩個團體為什么亦真亦假,并不全是真實的呢?當然,人們很快就會想到,作者在搜集資料方面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讀者:除了編故事和部分史實之外,還有哪些其他要素呢?
塞布埃:在談到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的時候,我已經觸及第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在任何一部小說里,都要有“性”的描寫。丹布朗同樣未能免俗,不過他把性事和神事糅合在一起。當然,全書只有一段情色描寫,即郇山隱修會成員淫亂的禮儀場面。但種種責備也隨之而來,因為基督教認為性是可恥的。然而在談及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人物即耶穌時,作者反而有恃無恐,所有的基督徒都把耶穌視為神的兒子,他是各福音書當中最完美的人物,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能證明他結過婚,甚至有過性行為。性事與神事的結合竟然發生在耶穌的身上。他的貞操太難以置信,很難讓人認為是真實的,因此只能被人看作是謊言。福音及教會的道德觀是如此苛刻,如此注重操行,如果基督教的啟示是建立在一個虛假事實上的話,那么基督教將因此而信譽掃地!
小說還借用了女權運動的題材,我們知道這一題材現在很流行,尤其是在北美。小說甚至提出“神圣女性”一說,并將神圣女性看作是鐘情神靈的絕妙源泉。根據丹布朗的說法,基督教產生的初衷就是要把人類原始女神趕下神壇,用“男性崇拜”即耶穌崇拜來取而代之,到了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將耶穌崇拜神化了。人們經常責備天主教會并未平等地對待女性,甚至不承認女性在宗教事務中的地位。責備的焦點直指教會的基礎,甚至直指耶穌本人的門徒。抹大拉的瑪利亞近乎是一個女神,是耶穌的密友,但這位女神又是那些使徒大男子主義的犧牲品,使徒們想方設法去排擠她,去壓制她。瀆過小說之后,你最終會發現書中的女主角,即年輕的索菲就是耶穌和抹大拉的瑪利亞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