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把1978~1992年的經濟改革定義為探路之役。所謂探路,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對改革目標的探索,一是對改革路徑的探索。從國際經驗看,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成功轉軌,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中國改革何以能夠突破種種約束,成功地越過市場化的臨界點,而且保持了經濟高增長?《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作者通過對歷史進程的細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試圖說明中國改革何以啟動,又何以能夠突破種種約束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并保持了經濟超預期的高增長。揭示中國改革的獨特路徑和經驗,包括體制內雙軌過渡與體制外市場發育的互動;理論突破、政策咨詢與高層決策的互動;對外部經驗的借鑒與選擇;決策層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動態的艱難的權衡等等。講述一個中國改革探路之役的故事。事實說明,中國改革路徑不是預先設計,但也不是純粹的人類行為的意外結果,它是中央放權、地方試驗與民間突破,實踐推動與政策引導的互動結果。
中國改革已經走過40年。40年改革的階段如何劃分尚無定說,但無論如何劃分,19781992年都是一個關鍵性的階段,我把這一時期的改革定義為探路之役。所謂探路,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對改革目標的探索,一是對改革路徑的探索。正是經歷了這15年的探索包括激烈爭論,中國改革最終越過了市場化轉軌在觀念和結構上的臨界點,由此進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融人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
解讀1978一1992年的經濟改革,始終圍繞一個問題意識:中國改革何以能夠突破種種約束越過市場化轉軌的臨界點,并保持了經濟超預期的高增長?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并不是獨中國一家。20世紀80年代,當中國啟動改革之初,東歐國家的改革經驗以及東歐改革經濟理論,曾受到中國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特別重視。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模式不能有效運行。從50年代開始,蘇聯和東歐國家都在摸索改良計劃經濟的出路。最早是南斯拉夫,隨后是波蘭、匈牙利,后來又有捷克斯洛伐克,蘇聯赫魯曉夫時期也想改,但是始終沒有突破。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所有國家的改革都不算成功。其結局先是無法突破舊體制的硬殼,后是改革失去控制。通過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平滑過渡,沒有產生社會失控和經濟下滑,并且保持了持續高增長的,只有中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稱其為中國奇跡,這都是20世紀最后20年最令世界矚目的大事件。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一直不看好中國改革。直到1990年,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還寫道:南斯拉夫的改革已經有了40年的歷史,匈牙利改革有了20年的歷史,中國改革也將近10年了。這三個國家的改革都是不可思議的結果和災難性失敗的混合體。①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與蘇聯、東歐改革績效的巨大反差逐步轉變了西方輿論。繼續看衰中國改革前景的觀點始終存在,但更多的學者對探討中國改革經驗產生了興趣。據經濟學家張軍介紹,1994年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題為《從改革到增長:中國、亞洲和中東歐的其他轉型國家》的論文集,主編Reisen和Lee在導言中寫道:現在,時間的流逝足以使經濟學家來聚集并評價不同轉型方式的經驗證據。不管什么原因,兩種改革方式之間,生產出現的反應之差異實在令人吃驚。中國的GDP在過去的十年以平均8%的速度增長,而俄羅斯、中東歐國家在過去的四年卻經歷了15010到50%不等的生產下降。在生產上出現的這一差異使得比較這些國家的轉型經驗以尋求中國的經驗可能為其他過渡經濟提供的教訓(如果有的話)變得相當有價值。②
中國是如何越過市場化的臨界點的呢?國內外學者有多種解釋。第一種解釋著重于改革方式,認為東歐國家及蘇聯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激進式改革,而中國采取的是漸進式改革,通過不斷的局部試驗逐步推進,形成了計劃內與計劃外雙軌并存的過渡形式。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所謂漸進改革實質是一種體制外先行的增量改革。
蕭冬連,中國當代史研究學者。曾長期任教于解放軍政治學院和國防大學,現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史、中國改革開放史。著有《崛起與徘徊:十年農村的回顧與前瞻》、《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求索中國: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國年輪(1961)》、《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篳路維艱: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等。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改革開放的緣起
一 文化大革命引發的歷史反思
二 改革的經濟動因
三 農村政策悄然轉向
四 擴大引進 為現代化尋找新方式
五 出國考察潮 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啟示
六 從國務院務虛會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二章 從放權、讓利和松綁起步
一 對農民讓利與松綁
二 擴大企業自主權
三 中央與地方分灶吃飯
四 從擴權到以稅代利
五 國營企業的改組和聯合
六 城鎮集體(合作)個體(私人)經濟的恢復
第三章 國門是如何打開的
一 大引進遭遇瓶頸
二 22個引進項目上馬還是下馬
三 外商如何進入中國
四 經濟特區的決策與籌建
五 充滿挑戰和爭議的試驗
六 對外開放再起熱潮
第四章 農村改革率先突破
一 包產到戶在爭論中興起
二 政策是怎么被突破的
三 覆蓋全國的農村大變革
四 農村經濟超常增長的諸因素
五 農村改革釋放出市場能量
六 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
第五章 商品經濟第一個重大突破
一 計劃與市場 最初模板及其討論
二 在中外交流中開拓思路
三 計劃取向與市場取向的爭論
四 改革理論探索未有止步
五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理論上的重要突破
第六章 啟動城市改革
一價格雙軌制形成
二 取消統派購制度
三 城市綜合改革試點
四 遭遇總需求膨脹
五 四次省長會議
六 巴山輪會議 目標與過渡
七 七五計劃建議的新認識
第七章 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 整體推進還是局部試驗
二 價、稅、財聯動方案的設計
三 價、稅、財聯動方案為什么擱淺
四 從軟著陸到再度起飛
五 轉向全面承包制
六 股份制及其他試點
七 寬松環境是否可期
八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改革正名
第八章 從價格闖關到治理整頓
一 年初的方針 穩定經濟與沿海戰略
二 為什么轉向價格闖關
三 闖關受阻及其檢討
四 三年治理整頓 成就與代價
五 治理整頓期間的改革開放
第九章 市場經濟越過臨界點
一 姓社姓資的爭論
二 1991年 在激辯中醞釀突破
三 鄧小平南方談話
四 中共十四大的突破
五 市場化轉軌已過臨界點
第十章 從計劃到市場 突破如何成為可能
一 中國改革的歷史背景與起始條件
二 漸進式改革的路徑選擇
三 農村改革率先突破釋放出市場力量
四 開放推動了改革
五 地方政府的作用
六 開放的決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