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介紹Ilizarov外固定原理和應用的專業書,全書分為外固定總論、外固定各論、以及外固定附錄三大部分,從解剖、技能和生物力學的角度,更加全面、系統、詳細介紹了Ilizarov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應用方法。具體內容包括Ilizarov外固定的適應證、基本原理與方法,外固定的生物力學原則、安裝與穿針技巧,四肢斷層解剖圖譜中的安全通道和參考通道定位,外固定構筑原則,外固定牽張作用下骨再生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四肢與骨盆創傷、創傷后遺癥、四肢畸形矯正、下肢美容矯形、四肢大關節傷病、內外固定聯合及序貫應用的手術方法與技巧,應用外固定器的圍手術期處理,以及附錄原著者確定肢體穿針通道的研究方法和力學檢測方法的經驗,另外還特別介紹了俄羅斯Vreden創傷及矯形中心的外固定發展史、基于軟件的Ortho-SUV支架在骨折及畸形中的應用方法,外固定技術在骨腫瘤、脊柱矯形、頜面矯形、顱骨手術、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等領域中適應證及使用技巧。本書內容豐富、知識點全面、實用性強,是一本適用于骨科、矯形外科、小兒骨科和整形外科醫師學習參考的專科用書。
目錄
第一部分 外固定總論
第1章 外固定的共性和特性 2
1.1 歷史背景與分類 2
1.2 外固定的優點和缺點、適應證和禁忌證 6
1.3 外固定的器械和設備 7
1.4 外固定構筑的通用名詞 14
第2章 生物力學原則 17
2.1 穿骨元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 17
2.2 骨段位置控制 19
2.3 骨段固定剛度控制 27
第3章 外固定的內部矛盾:組合式固定 32
3.1 概述 32
3.2 外固定統一命名方法(MUDEF) 33
3.3 參考通道 33
3.4 使用不同類型的外固定環和穿骨元件 33
3.5 模塊轉換 33
3.6 外固定環和穿骨元件的最低數量 34
3.7 計算機導航 34
3.8 轉換為內固定 34
第4章 外固定統一命名方法 37
4.1 概述 37
4.2 所使用的符號 37
4.3 坐標 38
4.4 穿骨元件的命名 39
4.5 外固定環的命名 41
4.6 整個外固定器的命名 41
4.7 附加數據 45
第5章 置入穿骨元件參考通道的斷層解剖圖譜 46
5.1 上臂 47
5.2 尺骨 52
5.3 橈骨 64
5.4 股骨 77
5.5 脛骨 81
5.6 足 86
5.7 骨盆 93
第6章 術前準備 98
6.1 概述 98
6.2 X線檢查 98
第7章 外固定器構筑原則 107
7.1 明確使用外固定器的目的 107
7.2 確定置入穿骨元件的最佳層面 107
7.3 基于安全通道和參考通道確定最佳穿骨元件 110
7.4 確定外固定環放置的最佳層面 113
7.5 確定與選擇的穿骨元件及置入平面對應的外固定環類型和尺寸,同時做好以后模塊轉化的準備 113
7.6 標記已選好的置入穿骨元件和安裝外固定環的層面和通道 118
7.7 置入穿骨元件、安裝外固定環和組裝支架 118
7.8 Ilizarov皮質截骨術 134
第8章 骨再生修復的特點及外固定對牽張成骨的控制 137
8.1 概述 137
8.2 牽張成骨 138
8.3 影響牽張成骨的力學和生物學因素 140
8.4 骨生成的調控 145
8.5 對牽張成骨的刺激 148
8.6 內外結合牽張成骨術的特征 153
8.7 不同類型移植骨對成骨的刺激作用 155
8.8 骨髓細胞、形態發生蛋白和生長因子的應用 157
第9章 俄羅斯 Vreden創傷及矯形中心的外固定發展史 167
9.1 概述 167
9.2 外固定早期(1961—1968) 167
9.3 外固定發展期(1968—2001) 167
9.4 現狀 179
第二部分 外固定各論
第10章 肱骨骨折 200
10.1 肱骨近端骨折(11-) 202
10.2 肱骨干骨折(12-) 206
10.3 肱骨遠端骨折(13-) 215
第11章 前臂骨折 219
11.1 前臂近端(21-) 220
11.2 骨干骨折(22-) 224
11.3 前臂遠端骨折(23-) 239
第12章 股骨骨折 243
12.1 股骨近端(31-) 245
12.2 股骨干骨折(32-) 246
12.3 股骨遠端骨折(33-) 257
12.4 髕骨骨折(91.1-) 270
12.5 外固定治療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273
第13章 脛腓骨骨折 282
13.1 脛腓骨近端骨折(41-) 285
13.2 脛骨干骨折(42-) 302
13.3 脛腓骨遠端骨折(43-) 314
13.4 踝關節骨折 321
13.5 陳舊性踝關節損傷 323
第14章 開放性骨折 330
14.1 四肢開放性骨折的外固定治療方法 330
14.2 清創和單邊管狀外固定器進行初步固定 331
14.3 利用環形外固定器和組合外固定器實現最終的重建 338
14.4 Ilizarov支架作為基礎架 339
14.5 通用復位元件 345
14.6 小結 349
第15章 骨折畸形愈合 350
第16章 外固定矯正長骨畸形的基本原則 354
16.1 定義及分型 354
16.2 畸形矯正的術前計劃 356
16.3 畸形矯正的基本原則 358
16.4 各個畸形矯正的順序 370
16.5 下肢長骨畸形矯正的基本原則 371
16.6 肱骨及前臂畸形矯正的要訣和技巧 402
16.7 軟骨發育不全畸形矯正 406
16.8 兒童和青少年肢體延長、畸形矯正的基本原則 439
第17章 應用基于軟件支持的 Ortho-SUV支架矯正畸形和治療骨折 465
17.1 概述 465
17.2 Ortho-SUV支架的構成 468
17.3 Ortho-SUV支架的安裝 473
17.4 Ortho-SUV支架的矯正模式 477
17.5 Ortho-SUV支架的軟件 479
17.6 SUV的臨床應用 517
17.7 Ortho-SUV應用的心得和技巧 537
第18章 下肢美容矯形 540
18.1 概述 540
18.2 小腿外形的矯正 543
18.3 接受美容矯正的下肢的生長和長度 558
18.4 并發癥 560
第19章 骨不連、假關節及大段骨缺損 567
19.1 概述 567
19.2 骨不連 567
19.3 病灶旁截骨 574
19.4 大段骨缺損 576
19.5 應用 Ilizarov技術治療先天性脛骨假關節 592
第20章 長骨的組合式張力固定 605
20.1 組合式張力固定的器械和應用原則 605
20.2 肱骨 607
20.3 股骨 611
20.4 前臂 613
20.5 鎖骨 616
20.6 術后處理 628
第21章 骨盆損傷 631
21.1 外固定器械 631
21.2 外固定器治療骨盆損傷的裝配原則 632
21.3 骨盆畸形愈合和骨盆畸形的外固定治療 651
21.4 術后處理 657
第22章 足外科與手外科 658
22.1 足部參考線及角度 658
22.2 足部損傷 665
22.3 足部畸形的非截骨矯正 671
22.4 足部截骨 674
22.5 足部關節融合術 691
22.6 外固定技術在手外科中的應用基礎 700
第23章 四肢大關節傷病 720
23.1 肩關節 720
23.2 肘關節 721
23.3 腕關節 728
23.4 髖關節 729
23.5 膝關節 767
23.6 踝關節 773
第24章 長骨骨折并發感染的治療 788
24.1 概述 788
24.2 假關節的治療原則 789
24.3 感染性骨不連 810
24.4 感染性骨不連中的皮膚問題 820
24.5 脛骨大段骨丟失 820
24.6 拆除外固定支架 830
第25章 外固定用于兒童與年老體弱者的技術特征 834
25.1 外固定架在兒童應用的適應證及其特點 834
25.2 外固定治療年老體弱者的技術特征 846
第26章 外固定和內固定的聯合式及序貫式應用 859
26.1 外固定輔助髓內釘延長 859
26.2 外固定輔助髓內釘骨搬運 870
26.3 序貫應用外固定和髓內釘 879
26.4 外固定輔助髓內釘和外固定輔助鋼板在畸形矯正中的應用 887
第27章 外固定技術治療長骨骨腫瘤 896
27.1 概述 896
27.2 指征 896
27.3 牽張成骨重建技術的分類 896
27.4 1型:骨干重建 898
27.5 2型:干骺端重建 898
27.6 3型:骺端重建 899
27.7 4型:關節下重建 899
27.8 5型:關節融合 899
27.9 術后干預 899
第28章 外固定技術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 902
28.1 概述 902
28.2 器械介紹 902
28.3 外固定在脊柱外科應用中的基本原則 902
28.4 外固定治療“不復雜”的胸腰椎骨折 903
28.5 外固定治療復雜的胸腰椎骨折 905
28.6 外固定器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 907
28.7 外固定器治療脊柱滑脫 907
28.8 外固定器矯正脊柱側彎 911
28.9 并發癥 914
28.10 外固定應用脊柱外科的效果評價 915
28.11 結論 915
第29章 下頜骨的延長與形態矯正 916
29.1 概述 916
29.2 適應證及并發癥 916
29.3 牽引器種類 916
29.4 上頜骨和下頜骨牽張成骨技術的基本原則 917
29.5 術后處理 918
29.6 并發癥 919
第30章 外固定技術在顱腦疾病中的應用 921
30.1 概述 921
30.2 顱腦疾病手術中運用外固定技術的理論基礎 921
30.3 腦缺血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922
30.4 腦缺血損傷診斷和臨床表現 923
30.5 外固定技術治療顱骨缺損 923
30.6 外固定技術治療腦循環障礙 925
30.7 外固定技術在腦外科中的應用 925
30.8 并發癥 927
30.9 結論 929
第31章 外固定技術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930
31.1 概述 930
31.2 適應證與禁忌證 932
31.3 術前計劃 932
31.4 通過骨塊橫向搬運技術改善肢體血供及微循環 932
31.5 通過髓腔內置入鋼針改善外周循環 933
31.6 骨鉆孔血管再生術改善肢體血供及微循環 933
31.7 應用干骺端鉆孔改善肢體血供及微循環 934
31.8 截骨刮除術改善肢體血供及微循環 934
31.9 開窗減壓及有限骨髓損傷法改善肢體血供及微循環 934
31.10 術后護理 936
31.11 并發癥 936
第32章 術后處理的基本原則 937
32.1 臥床體位 938
32.2 鎮痛 938
32.3 換藥 939
32.4 運動療法 939
32.5 物理及藥物治療 940
32.6 外固定器力學狀況調整 940
32.7 門診治療 942
32.8 拆除外固定器 947
第33章 并發癥和解決方案 949
第三部分 附 錄
第34章 外固定:給患者的相關信息手冊 958
34.1 概述 958
34.2 治療計劃 960
34.3 術后階段 962
34.4 可能并發癥 963
附A 963
A.1 換藥 963
A.2 調控支架 964
A.3 您的骨科日記 964
A.4 使用拐杖或者手杖行走 966
A.5 衣著要求 968
A.6 等張訓練 969
A.7 健身房康復訓練 970
第35章 置入穿骨元件時確定參考通道的方法 975
35.1 概述 975
35.2 確定軟組織位移程度最小通道的主要原則 975
35.3 確定軟組織位移幅度最小的通道 977
第36章 外固定器剛度測試的方法 982
36.1 概述 982
36.2 適應證和禁忌證 982
36.3 基本理論原則 982
36.4 實驗步驟 987
后記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