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教學二重主體——教師和學生的視角出發,以統計學專業為例,將心理契約等理論引入統計學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通過構建師生心理契約量表和開展實地調研,系統評價現行專業培養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二重主體在心理契約中的契合程度及存在的缺口,探究財經類高校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責任義務認知是否達成心理契約,進而提出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方式的建議。共分為四篇:理論與數據準備篇、教師篇、學生篇和全文總結與延伸篇。
目錄
第一篇 理論與數據準備篇
第1章 緒論 3
第2章 心理契約概述 6
2.1 心理契約的概念 6
2.2 心理契約的結構 7
2.3 心理契約的內容 8
2.4 師生心理契約的研究現狀 9
第3章 調查方案設計與實施 11
3.1 調查目的 11
3.2 調查對象 11
3.3 問卷設計 12
3.4 抽樣方案設計 12
3.5 數據匯總與整理 14
3.6 信效度檢驗 16
第二篇 教師篇
第4章 教師品格及素養 25
4.1 教師品格及素養的總體評價 25
4.2 教師品格及素養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28
4.3 不同背景教師品格及素養的評價分析 30
4.4 不同背景師生對首要教師品格及素養認知的比較分析 36
第5章 教學方式 43
5.1 教學方式及教學技巧的總體評價 43
5.2 教學方式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46
5.3 不同背景下教學方式的評價分析 48
5.4 不同背景師生對首要教學方式認知的比較分析 54
第6章 教學技巧和教學理念 60
6.1 教學技巧和教學理念的總體評價 60
6.2 教學技巧及教學理念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65
6.3 不同背景下教學技巧和教學理念的評價分析 70
6.4 不同背景下首要教學技巧及教學理念認知的比較分析 81
第7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教師行為評價 93
7.1 理論基礎 93
7.2 指標評價的權重確定 93
7.3 結構方程模型設定 95
7.4 結構方程模型修正 96
7.5 擬合結果分析 97
第三篇 學生篇
第8章 學生品格及素養 101
8.1 學生品格及素養的總體評價 101
8.2 學生品格及素養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103
8.3 不同背景學生品格及素養的評價分析 106
8.4 不同背景師生對首要學生品格及素養認知的比較分析 112
第9章 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 119
9.1 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的總體評價 119
9.2 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123
9.3 不同背景下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的評價分析 127
9.4 不同背景師生對首要學習方式及學習技巧認知的比較分析 139
第10章 學習理念和學習能力 149
10.1 學習理念和學習能力的總體評價 149
10.2 學習理念及學習能力各分項對學生學業影響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分析 153
10.3 不同背景下學習理念和學習能力的評價分析 158
10.4 不同背景下首要學習理念及學習能力認知的比較分析 169
第11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學生行為評價 180
11.1 指標評價的權重確定 180
11.2 結構方程模型設定 182
11.3 結構方程模型修正 183
11.4 擬合結果分析 184
第四篇 全文總結與延伸篇
第12章 基于教學主體二重視角的調查結果總述 189
12.1 教師篇 189
12.2 學生篇 195
第13章 統計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203
13.1 教學方法設計 203
13.2 教學制度改革 206
13.3 師資隊伍建設 209
13.4 學生興趣培養 211
參考文獻 215
附錄 調查問卷 218
統計學專業本科生師生心理契合程度調查問卷(教師卷) 218
統計學專業本科生師生心理契合程度調查問卷(學生卷)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