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金融學系列:金融風險管理》詳盡描述了基于VaR的金融風險管理,全書共18章,由5個部分組成。第1-4章的“機緣”,解釋了是什么樣的時機和為什么需要引入基于VaR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第5~9章的“基石”,介紹了VaR風險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第10~14章的“系統”,詳細地介紹了這一風險管理體系;第15~16章的“應用”,列舉了當前使用這一系統的狀況和問題;第17-18章給出了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總結,以及在我國實施VaR風險管理機制的總結。《B&E金融學系列:金融風險管理》凝聚作者多年來從事“金融風險管理”的教學和研究成果,每一章均給出了思考與練習題,并提供了一些綜合性作業。
《B&E金融學系列:金融風險管理》可作為普通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或財經類院校本科、研究生“金融風險管理”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企業內部培訓教材或參考書。
田新時,1976年畢業于原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電力系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198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工業管理工程系管理決策科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1987年畢業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業工程系運籌學專業。1998-1999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進修金融工程。1977-1980年在原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電力系、計算機系任助教工作。19881995年在原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管理系、管理學院任教。1996-2013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任教。目前為湖北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主要講授的課程有:金融風險管理、公司金融、財政學(公共部門經濟學)。
第1篇 機緣
第1章 導論
1.1 什么是金融風險
1.2 對金融風險的歷史回顧
1.3 恢復銀本位制,還是依賴數學模型
1.4 金融系統
1.5 未來銀行與功能透視原理
1.6 金融風險管理
1.7 金融(市場)變量
1.8 路透社、巴塞爾委員會和險陣
1.8.1 什么是險陣
1.8.2 對險陣的批評
1.9 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2章 從金融災難事件得到的教訓
2.1 從20世紀80-90年代的虧損中得到的教訓
2.1.1 衍生品市場造成的損失舉例
2.1.2 透視金融損失
2.2 風險管理的案例研究
2.2.1 巴林銀行的破產
2.2.2 “鐵本事件
2.2.3 中航油在期貨交易中破產的案例
2.2.4 長期資產管理公司的虧損
2.2.5 2008年金融危機
2.2.6 從案例研究中得到的教訓
2.3 私人部門的反饋
2.3.1 G-30報告
2.3.2 衍生品策略委員會
2.3.3 全球風險職業人協會
2.4 監管者的觀點
2.4.1 美國審計總署
2.4.2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2.4.3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2.4.4 巴塞爾委員會
2.5 結論
思考與練習題
附錄LTCM有關風險管理的教訓
第3章 巴塞爾委員會協定
3.1 為什么要進行監管
3.2 1988年的巴塞爾協定
3.2.1 Cooke比率
3.2.2 對巴塞爾1988年協定的批評
3.3 巴塞爾1996年關于市場風險的修正案
3.3.1 標準的方法
3.3.2 內部模型方法
3.3.3 事先承諾模型
3.3.4 方法之間的比較
3.3.5 舉例
3.4 巴塞爾Ⅱ
3.4.1 修正案
3.4.2 總的評價
3.5 巴塞爾Ⅲ
3.5.1 強化全球性資本構架
3.5.2 強化風險覆蓋
……
第2篇 基石
第3篇 系統
第4篇 應用
第5篇 總結
4.超額信用增長
正如人們在金融危機期間所見證的,銀行部門在遭受損失的衰退期之前,總有一個信用超額增長,而且這一增長可能極其大。這樣,衰退期的損失會造成銀行部門不穩定,并會帶來實體經濟加速崩潰,它們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惡化銀行部門。這樣的內部聯系凸顯了當信用增長超出某個水平時,銀行部門需要建立自身資本防護的重要性。建立這樣的防護對于幫助緩釋信用超額增長,有附加的好處。巴塞爾委員會考慮引入某種調整資本緩沖范圍的機制,即當有信號顯示信用已經增長到了某個超額水平時,建立資本金保護。逆周期緩沖的目的是獲取更為廣泛的宏觀審慎目標,在超額信用總量增長時期,對銀行部門進行保護,針對順周期性的度量形成相互補償。這些條款強化銀行系統如何針對預期損失,而資本金度量集中在非預期損失。在這些資本度量中,對最小資本的周期性和最小資本金要求之上附加緩沖保護之間進行了區分。最后,針對超額信用增長的資本金要求在正常時期設置為零,而只有當超額信用存在時才會增加。然而,即使在缺乏信用泡沫時,監管者也希望銀行部門可以建立一種高于最小資本的緩沖,以保護可能來自許多不確定性的明顯沖擊。
3.5.5強調系統性風險和相互關聯
順周期性會在時間維度上放大沖擊,系統中重要銀行之間的過度交互關聯會使沖擊傳遞到整個金融系統和經濟。系統中重要銀行已經喪失了在超出最小資本金要求之外吸收損失的能力,這一問題引起業界廣泛重視。委員會和金融穩定委員會正在開發一種完美的集成方式,針對系統中重要金融機構,它們包括額外資本金要求、或有資本金和擔保債務。作為這一努力的一部分,委員會已經提出了某種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標,來評估金融機構在全球層面的系統重要性。委員會還發起了全球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在吸收附加損失方面的數量研究,以及評估各種可提供工具在吸收損失方面的功效。委員會的分析還涵蓋了關于系統性重要銀行緩釋風險和外部性的進一步度量,包括流動性附加資本金,收緊大額暴露限制和強化監管等。由委員會引入的這幾種資本金要求試圖緩釋全球重要金融機構中出現的某些(企業層面的)暴露,它將針對系統性風險和重要銀行間的相互作用,這些內容包括:
(l)銀行利用核心對手方處理柜臺衍生品的資本激勵;
(2)針對交易和衍生品更高的資本金要求,包括復雜的證券化和表外暴露(如結構化投資平臺);
(3)針對金融部門間暴露的更高資本金要求;
(4)引人流動性要求,它將懲罰那些支撐長期資產對于銀行間短期融資的過分依賴。3.5.6引入全球化流動性標準
能夠通過有效監管標準進行強化的堅實流動性基礎同等重要。截至目前,在這一領域還沒有一個國際化的協調標準。巴塞爾委員會因此提出一種國際協調的全球化流動性標準。類似于全球化資本金標準,流動性標準將設置一種最小值要求,以促進國際間的競爭不會使這一水平降至我們認可的底線。在危機早期,所謂流動性階段,許多銀行盡管有充足的資本金水平,仍然經歷困境,這是因為它們并沒有以一種審慎的方式管理其流動性。危機同樣使人們重新感知到流動性對于金融市場和銀行部門發揮其經濟職能的重要性。某些銀行出現困境的經歷反映為由于流動性風險管理基本原則上的過失。作為一種反饋,它也是流動性構架的基礎,委員會在2008年發布了《健全流動性風險管理與監管原則》這些原則對流動性風險融資的風險監管與管理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委員會致力于通過監管,保證銀行遵守這些基本原則。為了遵循這些原則,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了流動性構架,確定了2個流動性融資的最小標準。作為這一構架下附加的部分,設置了一組監管尺度來改善跨國界監管的一致性。開發這些標準是為了獲得兩個既獨立又相互補償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促進銀行流動性風險檔案的短期張力,即通過保證其具有充足和高質量的流動性資源,在1月時限、嚴峻的壓力場景下得以生存,委員會開發了流動性覆蓋率(LCR),來實現這一目標。第二個目標是促進目前結構在更長時段的張力,凈穩定融資比(NSFR)有1年的預測時段,并且能夠適用于資產和負債可維系的到期結構。這兩個原則主要包括特定的參數,它能夠協調國際上預先設置的價值。某些參數包含了國家的隨意性,能夠反映立法特指的條件。在這些情況下,參數必須是透明的,并且能夠清楚地概括每個立法下的規制,在國際和國內立法方面都能提供清晰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