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的化學生物學》在有關課題的深入研究基礎上,匯集了近年來白腐真菌廢水處理方面的新成果。全書共6章,包括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白腐真菌在環境中的應用、白腐真菌處理含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廢水、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的物質分泌與調控、白腐真菌對廢水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應激與調控、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細胞膜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稄U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的化學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是對白腐真菌的化學生物學的發展,理論研究較深入,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著作。
《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的化學生物學》可供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化學、市政工程、環境生物技術等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考使用。
隨著產業的發展,廢水污染日益嚴重,污染物種類紛繁復雜。其中,重金屬和有機物這兩類典型污染物形成的復合污染現象廣泛存在。探索既能降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又能去除廢水中重金屬的方法,實現高效的廢水處理率,是廢水處理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在廢水處理方面,微生物技術因具有繁殖速率快、反應條件溫和、處理效率高等優勢,而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白腐真菌以其對異生質的獨特降解功能顯示出在環境修復中的良好應用前景,近幾年將白腐真菌用于治理重金屬廢水,已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廢水中的污染物往往具有較高的生物毒性,它們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活性,進而影響處理效率。因此,明確微生物與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可為有針對性地改善微生物的性能、創造有利于微生物處理廢水的條件、從宏觀上調控廢水的處理效率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指導。
本書以白腐真菌廢水處理技術為主線,全面總結作者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090807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178171、51521006、5157909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1039001)、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10-0361),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滾動支持項目(IRT-13R17)等的研究成果。在寫作上注重學科交叉,力求深入淺出。
本書得到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是集體勞動的結晶。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作者和合作者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8項,已獲授權11項;在國內外的研究刊物上發表論文22篇,其中SCI收錄14篇、EI收錄13篇。很多老師和同學參與了課題的研究和本書的撰寫,非常感謝他們做出的貢獻。具體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第1章,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郭志、易峰、黃真真、王利超、龔繼來、陳桂秋、曾光明);第2章,白腐真菌在環境中的應用(黃真真、左亞男、尚翠、賀建敏、陶維、李忠武、徐衛華、曾光明);第3章,白腐真菌處理含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廢水(郭志、官嵩、譚瓊、張文娟、范佳琦、劉媛媛、張長、晏銘、陳桂秋);第4章,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的物質分泌與調控(黃真真、易峰、易斌、鄒正軍、王亮、周穎、胡亮、陳安偉、湯琳、陳桂秋);第5章,白腐真菌對廢水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應激與調控(陳安偉、何凱、左亞男、黃健、杜堅堅、張企華、陳耀寧、曾光明、陳桂秋);第6章,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細胞膜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陳安偉、李歡可、陳云、牛秋雅、曾光明、陳桂秋)。
查看全部↓
第1章 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
1.1 重金屬污染
1.1.1 我國重金屬廢水污染現狀
1.1.2 重金屬廢水的處理特點
1.2 有機物污染
1.3 復合污染
第2章 白腐真菌在環境中的應用
2.1 白腐真菌及其酶學
2.1.1 自腐真菌概述
2.1.2 白腐真菌的分類
2.1.3 白腐真菌的生理特點
2.1.4 白腐真菌酶學
2.2 白腐真菌和水污染控制
2.2.1 白腐真菌處理技術
2.2.2 白腐真菌對重金屬廢水處理效率的影響因素
2.3 污染物對白腐真菌的影響
2.3.1 菌體生長代謝
2.3.2 影響酶活
2.3.3 重金屬對白腐真菌生物降解過程的影響
第3章 白腐真菌處理含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廢水
3.1 黃孢原毛平革菌去除水體重金屬的應用基礎研究
3.1.1 P.chrysospoium蜊對含Cd(Ⅱ)廢水的去除
3.1.2 P.chrysospoium對含Cu(Ⅱ)廢水的去除
3.1.3 P.chrysospoium對含Zn(Ⅱ)廢水的去除
3.1.4 P.chrysospoium去除水中重金屬的兩階段方法
3.2 P.chrysospoium處理Cd(Ⅱ)和2,4-二氯酚復合污染廢水
3.2.1 pH對吸附降解效果的影響
3.2.2 Cd(Ⅱ)初始濃度對吸附降解效果的影響
3.2.3 2,4-DCP初始濃度對吸附降解效果的影響
3.2.4 接種量對吸附降解效果的影響
3.2.5 Cd(Ⅱ)初始濃度不同時酶活的變化
3.2.6 溶液pH和胞外蛋白質的變化
3.2.7 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
3.2.8 紅外光譜分析
3.2.9 小結
3.3 改性白腐真菌對Cr(Ⅵ)廢水吸附的研究
3.3.1 真菌在重金屬廢水處理中的作用
3.3.2 改性材料吸附重金屬廢水的作用機理
3.3.3 各種改性技術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
3.3.4 影響吸附的因素和存在的一些問題
3.3.5 小結
3.3.6 白腐真菌改性吸附劑的性質
3.3.7 聚乙烯亞胺改性白腐真菌對含Cr(Ⅵ)廢水的吸附研究
3.3.8 展望
3.4 復合納米生物材料處理重金屬-有機物廢水的研究
3.4.1 氮修飾納米Tioz的性質分析
3.4.2 復合納米生物材料的性質分析
3.4.3 小結
3.4.4 復合納米生物材料對Cd(Ⅱ)和2,4-DCP處理能力的研究
3.4.5 小結
3.4.6 復合納米生物材料的污染物去除機制研究
3.4.7 展望
第4章 廢水處理中自腐真菌的物質分泌與調控
4.1 真菌胞外聚合物及其與重金屬作用機制的研究
4.1.1 真菌胞外聚合物的研究進展
4.1.2 真菌胞外聚合物與重金屬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4.1.3 培養基類型對白腐真菌活菌體吸附Pb(Ⅱ)的影響
4.1.4 白腐真菌胞外聚合物的產量與組成研究
4.1.5 白腐真菌胞外聚合物對菌體吸附Pb(Ⅱ)的影響
4.1.6 展望
4.2 重金屬Cd(Ⅱ)誘導下白腐真菌胞外培養液中蛋白質的提取及分析
4.2.1 重金屬對白腐真菌的影響
4.2.2 白腐真菌對cd(Ⅱ)的吸附及培養液中蛋白質的提取
4.2.3 Cd(Ⅱ)誘導白腐真菌培養液中蛋白質的單向電泳及雙向電泳
4.2.4 Cd(Ⅱ)誘導白腐真菌培養液中蛋白質的質譜鑒定
4.2.5 展望
4.3 微生物胞外納米結晶顆粒的形成及聚集生長機制的研究
4.3.1 微生物胞外納米結晶顆粒
4.3.2 白腐真菌胞外Cd(Ⅱ)結晶顆粒的形成及聚集生長
4.3.3 白腐真菌胞外Cd(Ⅱ)結晶顆粒聚集生長機制研究
4.3.4 展望
4.4 P.chrysospoium促進CdS量子點的生物合成及其機制
4.4.1 CdS量子點的生物合成
4.4.2 P.chrysospoium促進CdS量子點的生物合成及其機制研究
4.4.3 結論
第5章 白腐真菌對廢水中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應激與調控
5.1 Cd(Ⅱ)誘導黃孢原毛平革菌產生氧化損傷及其解毒機制
5.1.1 Cd(Ⅱ)誘導ROS產生對細胞活性的影響
5.1.2 細胞膜損傷
5.1.3 抗氧化酶類
5.1.4 谷胱甘肽
5.1.5 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
5.1.6 透射電鏡分析和x射線衍射分析
5.1.7 小結
5.2 硫化氫緩解2,4-DCP毒性并提升黃孢原毛平革菌對其的降解
5.2.1 溶液pH變化
5.2.2 降解效果對比
5.2.3 HzS促進作用的驗證
5.2.4 細胞活性
5.2.5 氧化應激水平
5.2.6 小結
5.3 廢水中Pb(Ⅱ)、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產生酶類的氧化應激反應
5.3.1 重金屬脅迫下胞外酶活隨時間的變化
5.3.2 重金屬離子濃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5.3.3 Pb(Ⅱ)、Cd(Ⅱ)對胞內細胞色素P450含量的影響
5.3.4 小結
5.3.5 黃孢原毛平革菌抵抗重金屬氧化應激機制分析
5.4 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的適應性反應研究
5.4.1 Cd(Ⅱ)脅迫對黃孢原毛平革菌生長的影響
5.4.2 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對其生存環境pH的影響
5.4.3 Cd(Ⅱ)濃度對黃孢原毛平革菌去除Cd(Ⅱ)效果的影響
5.4.4 小結
5.5 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的抗性反應研究
5.5.1 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谷胱甘肽代謝的動態響應
5.5.2 Cd(Ⅱ)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乙二酸代謝的動態響應
5.5.3 谷胱甘肽一乙二酸代謝對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影響
5.5.4 小結
5.6 模擬Cd(Ⅱ)和2,4-DCP廢水中黃孢原毛平革菌氧化應激產生的機制研究
5.6.1 Cd(Ⅱ)和2,4-DCP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的氧化應激反應
5.6.2 Cd(Ⅱ)和2,4-DCP脅迫對黃孢原毛平革菌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5.6.3 Cd(Ⅱ)和2,4-DCP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抗氧化應激機制分析
第6章 廢水處理中白腐真菌細胞膜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
6.1 Cd(Ⅱ)和2,4-DCP脅迫下黃孢原毛平革菌質子流和氧氣流響應特征
6.1.1 概述
6.1.2 黃孢原毛平革茵H+流和02流響應特征
6.1.3 小結
6.2 Cd(Ⅱ)流揭示黃孢原毛平革菌對Cd(Ⅱ)的去除特征
6.2.1 概述
6.2.2 Cd(Ⅱ)流響應特征
6.2.3 小結
6.3 黃孢原毛平革菌細胞膜對Cd(Ⅱ)脅迫的生理應答機制
6.3.1 概述
6.3.2 黃孢原毛平革菌對Cd(Ⅱ)脅迫的生理應答
6.3.3 小結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