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問題、現狀和路徑》立足于農村經濟特點和農村金融市場特征,以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為研究重點,結合農村金融服務的現實需求,對農村金融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研究了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全書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用DEA方法對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生態效率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和建議。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問題、現狀和路徑》可供金融學或經濟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及相關專業的大學師生閱讀,也可供對經濟學科領域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參閱。
農村金融發展一直是中國金融體系構建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提出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完善金融服務。金融已逐漸成為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金融環境的優劣決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效率,決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對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由于歷史、文化、政策等原因,農村始終處于貧困的狀態,農業和農民很難得到金融支持,被正規的金融體系排除在外。為了消除農民受到的金融排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盡早實現金融公平,努力消除城鄉良性互動的障礙。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端日益明顯,“三農”自身的弱質性使得部分正規金融機構望而卻步,過高的金融成本和貸款風險使得現有的金融機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紛紛選擇退出農村市場,這種滯后的金融制度必將導致農村金融低效率甚至無效率地運行。本書立足于農村經濟特點和農村金融市場特征,以西部地區農村金融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作為研究重點,結合農村金融服務的現實需求,對農村金融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地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和建議。
本書具體包括以下研究內容。
(1)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從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與服務結構、農戶的借貸情況、小額信貸的發展情況、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種類、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考察目前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2)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目前,西部地區農村存在金融機構功能定位不準確、金融抑制現象嚴重、農業保險體系發展滯后、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等問題,同時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經營風險大等因素也制約著農村金融發展。
(3)基于層次分析法(AHP)構造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在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上,對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進行定量判斷。根據層次分析法指標構造層次分析模型。根據Santy等提出的一致矩陣法,采取兩兩相互比較,以提高準確度。根據專家建立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構造判斷矩陣。若判定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則可以接受判定矩陣,在綜合判定矩陣的情況下,得出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4)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生態效率DEA評估。利用DEA方法對農村金融生態效率進行測度的關鍵在于確定投入和產出變量。本書以農業就業率、農村總產值、第三產業產值、財政收入作為研究農村金融生態效率的投入要素,以銀行存款余額和銀行貸款余額作為產出要素,以西部地區各省市作為樣本,對農村金融生態效率進行測度。
(5)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在上述定性、定量分析基礎上,提出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措施,包括建立財稅扶持農村金融機制,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從而扶持和培育農村的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發展機制。
農村金融問題具有復雜的歷史性和現實性,本書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對其研究需要多學科系統深入的分析。書中的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和學者不吝指正。
查看全部↓
倪瑛,女,1968年生,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2008年獲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曾掛任貴州平壩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被貴州省委組織部評為2010年全省優秀掛職干部。先后擔任貴陽市鐵路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市物聯集團獨立董事,貴州財經大學人事處處長,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現擔任貴州財經大學管理效能督查室主任。
前言
第1章 導論
1.1 農村金融發展背景
1.2 法律文件
1.3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意義
1.4 本書研究框架
第2章 農村金融理論綜述
2.1 金融發展理論與金融抑制理論的內涵
2.2 農村金融理論
2.3 農村小額信貸研究
2.4 農村金融市場問題研究
2.5 普惠金融
第3章 國內外農村金融體系
3.1 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演變歷程
3.2 國外農村金融體系
3.3 臺灣地區農村金融體系:農村資金保障型
3.4 國外農村金融體系的經驗
第4章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4.1 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與服務結構
4.2 農戶借貸情況
4.3 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情況
4.4 金融基礎設施狀況
4.5 西部地區農村面臨的貧困問題
第5章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缺陷與問題
5.1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缺陷
5.2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6章 農村金融發展改革與新變化
6.1 農村金融機構改革
6.2 農村金融需求的新變化
6.3 中國農村金融供給的變化
6.4 普惠類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7章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效率的評估
7.1 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的構建
7.2 生態效率的評估
第8章 構建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
8.1 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能力
8.2 改善和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8.3 健全農村普惠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8.4 完善農村金融的法律、監管和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問題、現狀和路徑》:
2.2.1 農業信貸補貼論
農業信貸補貼論建立在一個前提下:貧困農戶沒有儲蓄。由于農業的低產出和不確定性,導致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資金匱乏的現象。一些傳統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并不愿意把貸款借給農民,他們寧愿借給收益性更高的大企業。為了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必須有非營利性的專業金融機構為農村市場提供外部援助。此外,政府應該對農業實行優惠政策,農業貸款利率應該低于其他貸款。在1980年之前,此理論一直在農村金融理論中處于領導地位。在農業信貸補貼論的指導下,世界上的部分國家開始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設立專門的農村金融機構,通過政策注入外部資金推動農業發展。在1980年之后,陸續有學者對農業信貸補貼論提出質疑,認為理論假設太苛刻。亞當斯和布洛克(2003)認為,在政府的政策管制下金融機構的活力不足,融資效率低,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首先,在信貸補貼論的基礎上,國家必須對農業信貸實行補貼,這種低利率的農業貸款必定會擴大農戶對信貸的需求,在信貸數量一定的情況下,國家必定會實行信貸配給,使得農業貸款的覆蓋率降低,低息補貼貸款被集中在少數農戶手中,并沒有起到減緩貧困的社會效應;其次,信貸補貼的情況下農業貸款利率較低,農戶并沒有太大的意愿進行儲蓄存款,這種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匱乏,對農村金融的營利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問題,最終導致金融機構的破產;最后,政策性資金的注入,使金融機構并沒有動力對借款者所獲得的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實行有效監督,進而造成貸款回收率的降低,不利于營造健康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2.2.2 農業金融市場論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逐漸意識到農業信貸補貼論的局限性,同時受到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的影響,農業金融市場論取代了農業信貸補貼論,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主流理論。農業金融市場論的前提假設和農業信貸補貼論相反,認為農村居民是擁有儲蓄意愿和儲蓄能力的,只要有儲蓄的機會,農村居民便會進行儲蓄行為。但是政府對農村金融的控制和管制,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農民進行儲蓄的積極性,造成農村金融資金匱乏。政府在發展農村金融時應實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防止政策性金融扭曲農村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同時可以調動金融機構營利的積極性,從而解決農村市場的資金問題。非正規農村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夠促進農村地區儲蓄向投資轉化,因此不應該對非正規金融進行完全的限制,應加強對其進行引導和管理,使其成為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要補充。
雖然在結合了金融深化理論的基礎上對于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了細化的研究,但是農業金融市場論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在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取消政府對農村金融的監管和干預會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動蕩和不穩定;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如果完仝依賴市場的自我調節,最終市場會失靈,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如果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利率上升會造成農民的貸款成本提高,同時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擔保品的缺失會打擊農民貸款的積極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村金融的市場化要求必須要有健全的農村金融法律體系,而有些國家的法律條件并不完善,不利于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機制的建立。
2.2.3 不完全競爭市場論
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金融風暴表明,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的弊端,人們重新認識到政府對金融市場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針對農村金融發展理論,有些經濟學家也開始認識到農業金融市場論的不足之處,認為必須要依靠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干預和控制。基于此,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不完全競爭市場論”。不完全競爭市場論認為作為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的農村金融市場,參與市場的主體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依靠市場機制不能使農村金融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農村金融市場,對市場機制失敗的部分加以補救。不完全競爭市場論要求政府需要對利率進行一定的控制,同時控制通貨膨脹率,防止實際利率為負情況的發生,并通過利率控制防止信用配置和過度信用需求等問題的產生。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