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基礎/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物聯網》較全面地介紹了物聯網的概念、體系結構及其關鍵技術。全書共6章,第1章介紹了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對物聯網的特點和國內外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介紹; 第2章介紹了物聯網的感知技術,對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視頻監控技術和GPS技術等進行了深入介紹; 第3章著重介紹了網絡通信技術,分別對無線通信技術、局域網技術、城域網技術、超寬帶技術、現場總線技術和IP網絡技術進行闡述; 第4章對智能技術做了充分說明,詳細介紹了云計算技術、數據融合技術和M2M技術及無線單片機技術; 第5章系統介紹了典型應用案例; 第6章的內容是物聯網實驗訓練項目,它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物聯網技術的理解,提高從事物聯網工程技術的實踐操作水平,掌握物聯網應用的方法。
《物聯網技術基礎/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物聯網》是一本基礎性、實踐性很強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既可作為高等院校物聯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供電子信息類、通信類、計算機類、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還可供從事物聯網研究及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的應用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當前,物聯網已在城市安全、工業控制、現代農業、環境監測、民用航空、智能交通、智能電網、電子醫療、商業物流等領域得到了初步的規模化應用。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包括云計算、智能服務技術等,這些關鍵技術為物聯網信息的海量存儲和處理以及智能的服務模式提供了解決方案。為滿足各高等院校物聯網、計算機、信息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及其相關學科物聯網課程教學的需要,特編寫了本教材。
物聯網核心技術包括射頻識別(RFID)、WSN、全球定位系統、互聯網與移動網絡、網絡服務、行業應用軟件等。在這些技術中,又以底層嵌入式設備芯片開發最為關鍵,引領整個行業的上游發展。本書根據目前物聯網標準發展情況,分析其應用領域,在剖析物聯網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從物聯網的傳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網絡平臺的各方面來介紹其當前的核心技術。作為教材,本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 技術上的先進性。本書在取材上力求反映物聯網技術的最新動態,從物聯網技術的原理和知識,深入到相關技術領域,注意吸收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的成果,重點講述物聯網領域中的關鍵技術和主流技術。
(2) 知識上的完整性。作為物聯網技術基礎課程,本書以物聯網體系結構為基礎,對物聯網技術的基本概念、體系結構、相關設備和應用實例進行了完整描述。各知識點既有銜接性,又有一定的跨越性,適合不同層次教學的需求。
(3) 結構上的系統性。物聯網應用領域規模龐大,技術復雜,設備種類繁多,本書仔細梳理了物聯網涵蓋的知識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本著“夠用、必需”的精神,注意結構上的系統性,充分體現“寬基礎、薄理論、強技能”的專業教學特色。
(4) 突出了實用性。本書案例豐富,面向應用,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變抽象為具體,力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的實現過程,便于讀者學以致用。
(5) 注重能力培養。本書內容涉及面寬,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在注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強調實際運用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培養。
本書由解相吾主編,朱冠良、解文博、徐漢軍、許自敏、黃新艷等參加了編寫工作。其中第2章由朱冠良、許自敏編寫,第3章由解相吾、黃新艷編寫,第5章由解文博、徐漢軍編寫,第6章由朱冠良、解相吾編寫,其余章節由解相吾完成并負責全書的統稿。徐小英、陳炯堯、吳嘉明、關天軍、陳杰輝、鐘科科、楊遠輝等為本書的資料收集和整理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資料,書后的參考文獻僅列出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出處實難一一列舉,在此特向所有引用資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編輯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物聯網技術是一門發展迅速的新興技術,涉及領域眾多。由于時間倉促,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1月
第1章概論
1.1初識物聯網
1.1.1物聯網的定義
1.1.2物聯網的特點
1.2物聯網的基本架構
1.2.1感知層
1.2.2傳輸層
1.2.3應用層
1.3物聯網的主要技術
1.4物聯網的應用領域
1.4.1工業控制
1.4.2精細農牧業
1.4.3倉儲物流
1.4.4交通運輸
1.4.5醫療健康
1.4.6環境監測
1.4.7安全監控
1.4.8網上支付
1.4.9智能家居
1.4.10國防軍事
1.5物聯網的發展與未來
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2章感知技術
2.1RFID技術
2.1.1射頻識別系統
2.1.2條形碼
2.1.3磁條卡
2.1.4IC卡
2.2傳感器技術
2.2.1溫度傳感器
2.2.2濕度傳感器
2.2.3壓力傳感器
2.2.4光敏傳感器
2.2.5氣體傳感器
2.2.6霍爾傳感器
2.2.7超聲波傳感器
2.2.8微機電傳感器
2.2.9智能傳感器
2.3視頻監控技術
2.3.1視頻監控系統的工作原理
2.3.2攝像頭
2.3.3監控中心
2.3.4視頻監控中的主要設備與器材介紹
2.4衛星定位和導航技術
2.5激光技術
2.6紅外技術
2.7生物識別
2.8語音識別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網絡通信技術
3.1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3.1.1WiFi
3.1.2ZigBee
3.1.3藍牙Bluetooth
3.1.4超寬帶技術
3.1.5NFC技術
3.2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
3.2.1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組成
3.2.2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通信協議
3.2.3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特點
3.2.4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
3.2.5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
3.2.6無線傳感器網絡面臨的挑戰
3.3現場總線技術
3.3.1主流的現場總線
3.3.2現場總線的技術特點
3.3.3CAN總線技術介紹
3.3.4DeviceNet總線技術介紹
3.4IPv6
3.4.1IPv6的地址技術
3.4.26LoWPAN技術
3.4.36LoWPAN架構
3.4.46LoWPAN協議棧
3.4.5全IP融合與IPv6以及IPv9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4章智能技術
4.1人工智能的概念
4.1.1人工智能的基本特點
4.1.2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
4.2云計算技術
4.2.1云計算的誕生
4.2.2云計算的基本概念
4.2.3云計算的特點
4.2.4云計算與相關技術的關系
4.2.5云計算工作原理
4.2.6云計算體系結構
4.2.7云計算服務層次
4.2.8云計算關鍵技術
4.2.9選擇云計算平臺
4.3數據融合技術
4.3.1數據融合的基本原理
4.3.2數據融合的層次結構
4.3.3數據融合技術與算法
4.3.4智能數據分析
4.4M2M技術
4.4.1M2M概述
4.4.2M2M對通信系統的優化需求
4.4.3M2M模型及系統架構
4.4.4WMMP通信協議
4.4.5M2M的應用
4.4.6M2M技術的發展趨勢
4.5無線單片機技術
4.5.1無線單片機的結構
4.5.2無線單片機模塊介紹
4.5.3IAR簡介
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5章應用案例
5.1智慧城市
5.1.1什么是智慧城市
5.1.2智慧城市的架構
5.1.3物聯網與智慧城市
5.1.4數字城管呼叫中心
5.2農業園林
5.2.1精細農業
5.2.2園林綠化
5.2.3食品溯源
5.3智能電網
5.3.1智能電網基本架構
5.3.2智能用電關鍵技術
5.3.3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
5.3.4物聯網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5.4智能交通
5.4.1智能交通系統概述
5.4.2智能交通系統的體系框架
5.4.3交通控制系統的結構框架和層次結構
5.4.4應用舉例——交通誘導
5.5智能物流
5.5.1概述
5.5.2物流車輛管理系統
5.5.3物流配送管理系統
5.5.4在糧食物流中的應用
5.5.5物聯網技術在鐵路運輸中的應用
5.6智慧校園
5.6.1智慧校園概述
5.6.2智慧校園的架構
5.6.3智慧校園的技術方法
5.6.4智能教育管理體系
5.6.5智能化教學環境
5.7醫療保健
5.7.1基于物聯網的智能醫院建設
5.7.2遠程醫療監護系統
5.8智能家居
5.8.1智能家居概述
5.8.2智能家居的常見系統
5.8.3智能家居的體系結構
5.8.4智能家居的關鍵技術
小結
練習與思考
第6章物聯網實驗
6.1RFID系統的基本實驗
6.1.1RFID讀寫器設備介紹
6.1.2低頻LF讀寫實驗
6.1.3高頻HF讀寫實驗
6.1.4超高頻UHF讀寫實驗
6.2無線傳感器網絡WSN 仿真實驗
6.2.1TinyOS介紹
6.2.2NesC語言介紹
6.2.3TinyOS安裝
6.2.4基于TinyOS串口控制LED實驗
6.2.5基于TinyOS點對點無線通信實驗
6.2.6基于TinyOS傳感器數據采集應用實驗
6.2.7基于TinyOS組網協議實驗
6.3ZigBee實驗
6.3.1ZigBee技術
6.3.2ZigBee網絡的形成
6.3.3ZigBee設備類型
6.3.4簡單的星狀組網實驗
6.3.5ZigBee基礎控制與數據采集實驗
6.4M2M實驗
6.4.1GSM/GPRS技術
6.4.2常用的AT指令
6.4.3實驗硬件簡介
6.4.4WiFi無線傳感數據采集與控制實驗
6.4.5GPRS無線傳感數據采集與控制實驗
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