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管理會計》先從理論角度對管理會計做概述,在此基礎上從變動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的方法著手,分別從預測、決策、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考核與評價這幾個角度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進行了詮釋。《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管理會計》采用合理的計算方法和評估體系,對管理會計職能的幾個方面做展開性的應用,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管理會計》中的例題和案例都是結合當前的企業實際情況設計的。
《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管理會計》內容全面,例題豐富,實用性強,不僅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和自學參考書。
管理會計是一門將現代管理理論與會計理論結合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以為企業管理當局進行有效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相關的理論與方法,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企業有效快速發展為基本宗旨。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年代,企業的經營環境也發生著急劇的發展變化,管理會計的發展適應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新要求,也將管理會計的有效方法應用到企業中去,為企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適應就業導向下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我們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本書。本書根據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與特點,根據最新的財會制度,以“規劃”和“控制”為主線,系統介紹了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經營預測、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系統、業績評價等內容。同時,從預測、決策、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考核與評價這幾個角度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進行了詮釋。本書的整體思路就是在理論運用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計算方法和評估體系,對管理會計的職能做展開性的應用。本書中的例題和案例都是結合當前的企業實際情況做出的編排,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本書論述簡潔,例題豐富,實用性強。為配合教學使用,各章還附有形式多樣的練習題。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和自學參考書。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在編寫中講求時代性、先進性、系統性、嚴謹性,突出實用性、科學性,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2) 注重財務管理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力求做到結構合理、通俗易懂、理論聯系實際。
(3) 在注重介紹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知識的同時,結合我國資金市場的實際,特別重視普通企業財務管理知識的介紹。
(4)操作性強。書中有大量圖表、例題和案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應用性。
(5)注重培養適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要求的人才。
本書由隋志純(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蔡永鴻(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擔任主編;馬小會(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李爭艷(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鄭新娜(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擔任副主編。全書共分為9章,第1~3章由隋志純、鄭新娜編寫,第4、5章由蔡永鴻、鄭新娜編寫,第6、7章由馬小會編寫,第8、9章由李爭艷編寫,隋志純對全書進行了總體修訂。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著作,并借鑒了其中部分內容,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鑒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內容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3年3月
第1章 管理會計概述
1.1 管理會計的形成與發展
1.1.1 管理會計的形成
1.1.2 管理會計的發展
1.2 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及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1.2.1 管理會計的定義
1.2.2 管理會計的內容
1.2.3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1.2.4 管理會計的假設與原則
1.3 管理會計的職能和方法
1.3.1 管理會計的職能
1.3.2 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
練習題
第2章 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
2.1 成本性態分析
2.1.1 成本的分類
2.1.2 成本性態分析
2.2 混合成本的分解
2.2.1 混合成本分解的方法
.2.2.2 成本性態分析原理的應用
2.3 變動成本法
2.3.1 貢獻毛益
2.3.2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2.3.3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評價
練習題
第3章 本量利分析
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3.1.1 本量利分析的概念
3.1.2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
3.1.3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3.1.4 邊際貢獻及其相關指標的計算
3.1.5 本量利分析的主要作用
3.2 單一產品的本量利分析
3.2.1 單一產品本量利分析的主要內容
3.2.2 盈虧平衡點分析
3.2.3 安全邊際
3.2.4 實現目標利潤分析
3.3 多種產品的本量利分析
3.3.1 多種產品的盈虧平衡點分析
3.3.2 多種產品的保利分析
3.4 有關因素變動分析
3.4.1 銷售單價變動的影響
3.4.2 單位變動成本變動的影響
3.4.3 固定成本變動的影響
3.4.4 品種結構變動的影響
3.5 利潤的敏感性分析
3.5.1 利潤敏感性分析的假定
3.5.2 敏感系數
3.5.3 經營杠桿
3.6 不確定情況下的本量利分析
練習題
第4章 經營預測
4.1 經營預測概述
4.1.1 預測分析的特點
4.1.2 預測分析的內容
4.1.3 預測分析的基本步驟
4.1.4 預測分析的基本方法
4.2 銷售預測
4.2.1 市場調查法
4.2.2 判斷分析法
4.2.3 趨勢預測分析法
4.2.4 相關因素分析法
4.3 利潤預測
4.3.1 利潤預測的意義
4.3.2 目標利潤的確定
4.3.3 利潤預測中的敏感性分析
4.4 成本預測
4.4.1 成本預測步驟
4.4.2 目標成本法
4.4.3 歷史資料分析法
4.4.4 因素變動預測法
4.5 資金預測
4.5.1 資金需要總量預測
4.5.2 固定資金需要量預測
4.5.3 流動資金需要量預測
練習題
第5章 短期經營決策
5.1 經營決策概述
5.1.1 決策的定義和原則
5.1.2 決策的程序和類型
5.1.3 短期經營決策的內容
5.1.4 短期經營決策的相關收入和相關成本
5.1.5 短期經營決策的基本方法
5.2 產品定價決策
5.2.1 定價決策的因素分析
5.2.2 以成本為導向的定價決策
5.2.3 以需求為導向的定價決策
5.2.4 以特殊目的為導向的定價決策
5.2.5 定價決策的策略
5.3 生產決策
5.3.1 新產品開發決策
5.3.2 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決策
5.3.3 虧損產品是否轉產決策
5.3.4 是否深加工決策
5.3.5 是否接受低價訂貨決策
5.3.6 自制還是外購決策
5.3.7 生產工藝選擇決策
5.4 存貨決策
5.4.1 存貨與存貨成本
5.4.2 經濟訂貨批量控制
練習題
第6章 長期投資決策
6.1 長期投資決策概述
6.1.1 長期投資決策概念和特點
6.1.2 長期投資決策的類型
6.1.3 長期投資決策中的貨幣時間價值
6.1.4 長期投資決策的現金流量
6.2 投資項目評價的基本方法
6.2.1 非貼現的長期投資決策方法
6.2.2 貼現的長期投資決策方法
6.3 投資項目評價基本方法的運用
6.4 長期投資決策的敏感性分析
6.4.1 以凈現值為基礎的敏感性分析
6.4.2 以內含報酬率為基礎的敏感性分析
練習題
第7章 全面預算
7.1 全面預算概述
7.1.1 全面預算的含義
7.1.2 編制全面預算的作用
7.1.3 全面預算的編制原則
7.2 全面預算的編制
7.2.1 經營預算的編制
7.2.2 財務預算的編制
7.3 全面預算編制方法
7.3.1 固定預算
7.3.2 彈性預算法
7.3.3 零基預算法
7.3.4 滾動預算法
7.3.5 概率預算法
練習題
第8章 標準成本系統
8.1 標準成本系統概述
8.1.1 標準成本的含義
8.1.2 標準成本的作用
8.1.3 標準成本的分類
8.2 標準成本的制訂
8.2.1 工程法
8.2.2 估計法
8.3 標準成本的差異分析
8.3.1 成本差異及其類型
8.3.2 變動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的基本方法
8.3.3 直接材料與直接人工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
8.3.4 制造費用差異分析
8.4 標準成本的賬務處理
8.4.1 成本差異核算賬戶
8.4.2 成本差異的歸集
8.4.3 期末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
練習題
第9章 業績評價
9.1 成本中心的業績評價
9.1.1 成本中心的含義
9.1.2 成本中心的類型
9.1.3 成本中心的特點
9.1.4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
9.2 利潤中心的業績評價
9.2.1 利潤中心的含義
9.2.2 利潤中心的類型
9.2.3 利潤中心的成本計算
9.2.4 利潤中心的考核指標
9.3 投資中心的業績評價
9.3.1 投資中心的含義
9.3.2 投資中心的考核指標
9.4 部門業績的報告與考核
9.4.1 責任預算
9.4.2 責任報告
9.4.3 業績考核
9.5 基于EVA的業績考核與評價
9.5.1 EVA的基本理念
9.5.2 EVA的基本模型
9.5.3 EVA的調整
9.5.4 eEVA的應用與缺點
9.5.5 基于戰略的業績考核與評價
練習題
附錄A 復利終值系數表
附錄B 復利現值系數表
附錄C 年金終值系數表
附錄D 年金現值系數表
參考文獻
會計產生于人們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客觀需要,隨經濟管理的需求而發展,且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財務會計的雛形——簿記方法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產生,而管理會計的產生只有百年歷史。從客觀內容上看,管理會計的實踐,最初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雛形產生于20世紀上半葉,正式形成和發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20世紀7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發展。
從英國產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原有的單憑經驗管理企業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迅速發展。1911年,被西方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開辟了企業管理的一個新紀元。泰勒最早提出將工資支付制度和提高效率密切結合起來的差別計價工資制。他提出,如果工作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并且沒有任何差錯,那么對每個時間單位(每個單位或每項工作)要以高標準支付工資;工作時間長,而且成品有缺點,就以低標準支付工資。從差別計件工資制中可以看出,泰勒的根本思想在于制訂出能使整個工人群體在互相競爭中自發地加強勞動強度的一種制度。
泰勒為生產勞動制訂了各種標準、較精確的工作方法,實行了較完善的計算和監督制度,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但他設計的系統,只是為了檢查工人勞動和原材料的效率。同時代的一些工程師和學者,開始設計利用人工和原材料標準方面的信息,尋找控制實際成本的新方法。與此同時,一些制造商已經利用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控制企業的經營。這時,就產生了分析標準成本差異的現代分析方法。
最初,標準成本是獨立于會計系統之外的,后來有人主張應將標準成本納入會計系統。1919年,美國全美成本會計師協會成立,開始了標準成本會計的推廣工作。
預算控制也是將科學管理的原理引進會計的產物。法國的法約爾認為,管理應當包括預測、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項職能。另一位同時代人物盧瑟·古利克認為,管理包括計劃、組織、用人、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七項職能。受這些理論的影響,人們不斷摸索企業管理計劃和控制的途徑和方法,最早系統地論述預算控制的是卡彭特。預算制度始于19世紀美國小城鎮所實施的公共預算制度,后來逐漸得到推廣。1921年6月,美國國會公布《預算和會計法》,對民間企業推行預算控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由此,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兩個萌芽——標準成本計算和預算控制都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這是因為:一方面,當時美國在經濟實力等方面取代了英國的統治地位,經營管理研究的中心轉移到美國,能夠產生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另一方面,這也是為應付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蕭條而產生的一種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