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信息技術革命的技術思想歷史的探索,全面分析了包括計算主義世界觀、人工生命科學、復雜性科學思想、信息技術哲學、互聯網思想、賽博空間思想及媒介理論思想等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思想的演變和發展。與此同時,書中還通過對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及政治學等其他跨學科的思想方法的研究,論述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底層邏輯和系統思考。 全書分為智能時代新認知智能時代新思想智能時代新文明和通往未來的新智識四個部分,視野宏觀、氣勢磅礴、深入淺出,是一部既具備學術研究價值,同時又具備現實指導意義的技術思想領域的專著。
中國科學院、同濟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冠名力薦。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并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經濟新時代。本書以數字經濟學思維審視世界,開啟5G時代新智識,構建智能經濟大視野。
推薦序1<br/>本書作者劉志毅是我欣賞的一位學者,也是我們AIBI實驗室的研究員。這是一本討論科技、文明和思想的書,其涉獵面廣,視角獨特,對于技術實踐者、理論研究者及技術哲學愛好者都將有所裨益。<br/>在信息和智能時代的背景下,模式遷移帶來的技術變革變得愈發迅速。事實上,新技術正經歷著指數級增長,這個融合科技和人文發展的超時代會把人類文明引向何處?前方令人心馳神往又惴惴不安。<br/>作者從技術的本質及技術與文明的關系來探討有效創新的本質和精神內涵,其以信息哲學為第一哲學來研究技術和人類文明的演化未來,是對哲學體系轉向非常有價值的探索。通過討論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復雜性科學等信息技術及哲學,進而挖掘圖靈、香農、維納、庫恩、巴拉巴西等學者的思想認知邊界,作者提供了全新而獨特的觀察視角,能夠幫助讀者在范式轉移的時代培養關于技術本質的洞察力。<br/>最后,我想以巴拉巴西的話作為結語: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簡單而深遠的自然法則控制著我們周圍復雜網絡系統的結構和演變。探究這些規律像是一次美妙無比的過山車旅程,我們乘坐過山車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穿行,領略不同角度帶來的異樣風景。相信本書可以帶給大家一段精神愉悅的時光。<br/><br/>劉兒兀<br/>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智能(AIBI)實驗室主任,IEEE區塊鏈上海主席<br/>推薦序2<br/>寫給探索者的啟示錄<br/>面對技術創新,無論是創新者、投資者、媒體從業者,還是政策制定者,往往都面臨著迷茫的窘境。一方面,他們相信創新可以帶來社會變革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面對創新帶來的新范式、新需求、新產業形態和社會形態,以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他們會表現出無所適從的迷茫、保業守成的排斥、另辟蹊徑的探索等不同的態度。<br/>本書是一本借助區塊鏈等創新實踐闡述技術哲學思想,引領讀者跳出現有創新的窘境和迭代的迷茫,將眼光置于更廣闊的科技哲學的發展框架下的扛鼎之作。<br/>本書從宏觀的維度,彌補了目前微觀創新方法的局限。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這一知行合一的理念影響著中國的近代史,也被應用于現代科技創新,在混沌的發展中,搜尋秩序與提升。在美國硅谷,針對科技創新,也發展出有別于傳統的創新方法,從Steve Blank提出的不同于傳統公司項目管理和商業計劃范式,為創新公司量身定做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迭代方法論,到精益創業,再到目前的斯坦福創新思維,在自我迭代中,以斯坦福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開放式思維模式為心理學基礎,成為了創新者、硅谷科技公司及美國宇航局所實踐的系統創新方法。這些方法針對市場,針對客戶,針對痛點,往往可以解決局部問題,但由于創新所帶給人們的對現有標準和秩序的迷茫和跨界實踐的認知升級,創新者、投資者、新標準的制定者往往很難界定創新的邊界和前景。而本書則跳出單純技術創新的局限,擺脫了微觀的創新方法論帶來的對文明的蒙蔽,避免了哲學脫離實踐的純粹形而上學,對過去兩百年的技術思想進行了梳理,從當下互聯網、虛擬現實和區塊鏈的智識本質,以及工業革命后,人類創新已經超越自然界演化路徑的探索本質等角度出發,去探討和理解技術革命的內在邏輯,為通往未來的智識文明和秩序,勾勒出一個框架和邊界,為探索者、投資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文明發展范式。<br/>如作者所說,本書的本質討論的是生活,討論的是如何朝著更偉大的目標前進,這也是思考者和創新者的行動本質所在。所以,這本書是一本寫給探索者的啟示錄。<br/><br/>楊 杰<br/>美國斯坦福大學航空航天博士、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br/>
劉志毅,知名數字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數字經濟學、信息技術哲學以及人工智能等。中國科學院浙江數字內容研究院研究員,同濟大學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智能實驗室(AIBI)研究員。亞洲區塊鏈學會專家委員,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國際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塊鏈技術改革聯盟首席數字經濟學家,創新社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部分 智能時代的新認知<br/>第一章 計算主義世界觀 /003<br/>圖靈與人工智能 /003<br/>馮·諾依曼與計算主義 /012<br/>計算主義思想的演變 /021<br/>第二章 智能時代認知論 /032<br/>人工生命的誕生 /032<br/>復雜性科學思想 /041<br/>關于世界的隱喻 /052<br/>第三章 信息哲學的思想 /063<br/>信息概念的演化與哲學 /063<br/>信息時代知識觀 /073<br/>信息技術的哲學思想 /082<br/> 第二部分 智能時代的新思想<br/>第四章 互聯網思想探索 /095<br/>互聯網思想起源 /095<br/>虛擬空間的身份 /0105<br/>價值互聯網思考 /116<br/>第五章 現代文明的悖論 /127<br/>自然契約的終結 /127<br/>現代思想的困境 /136<br/>科學范式的轉移 /146<br/>第六章 智能時代沉思錄 /158<br/>源于哲學的反思 /158<br/>智能時代的啟蒙 /169<br/>國家權力的誕生 /179<br/> 第三部分 智能時代的新文明<br/>第七章 現代文明與秩序 /191<br/>現代文明的危機 /191<br/>政治秩序的起源 /201<br/>民族國家與國家理論 /211<br/>第八章 信息時代的文明 /221<br/>信息文明技術觀 /221<br/>信息經濟與網絡 /230<br/>信息文明與媒介 /241<br/>第九章 信息時代的思想 /252<br/>信息文明時空觀 /252<br/>信息與技術哲學 /263<br/>信息技術倫理學 /272<br/> 第四部分 通往未來的新智識<br/>第十章 智能時代的新史觀 /285<br/>世界體系的新史觀 /285<br/>超級智能的新時代 /295<br/>第十一章 人類歷史的終結 /306<br/>人工生命本體論 /306<br/>生物哲學新范式 /317<br/>賽博空間的文明與哲學 /328<br/>第十二章 智能時代的哲學 /340<br/>人與自然的契約 /340<br/>智能與技術哲學 /350<br/>信息哲學與區塊鏈共識 /36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