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學實驗》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藥用植物學”配套教材之一,內容包括:植物細胞的結構及細胞壁的特化、植物細胞的后含物、植物的組織、植物器官的形態與組織構造特征、植物的分類檢索等實驗,其中,綜合性實驗占總實驗的30%左右,研究創新性實驗占總實驗的10%左右。
《藥用植物學實驗》適用于高等院校的藥學、中藥學、生物制藥以及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生物技術等專業開設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用書以及其他專業開設“藥用植物學”選修課的實驗教材。
本書為《藥用植物學》的配套教材。本實驗教材的編寫按照“科學出版社全國高等院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醫學實驗教學規劃教材編寫規劃”的總體設計和編寫思路進行編寫。根據實驗教學改革的精神,結合醫藥院校實驗室和實驗平臺設置的具體情況,借鑒同類教材的優點,將教學改革成果融人教材之中。本教材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做到體系創新、內容和形式創新,反映學科發展,體現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以適應學校教學實際和教學改革需要,打造本學科或專業的品牌,擴大在全國同行業的影響力,為申報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奠定基礎。
本實驗教材設計的實驗由以下四個層次的內容構成:第一個層次是基本實驗操作及常用儀器使用,占本實驗教材內容的10%~15%。該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性實驗操作能力,主要內容包括光學顯微鏡的構造與使用、植物制片技術與繪圖技術等。第二個層次為基本實驗或經典驗證性實驗,占本實驗教材內容的50%。該部分選擇性地保留一些經典的、有意義的驗證性實驗,如藥用植物葉的形態和結構的觀察,花、果實和種子的形態類型觀察等實驗,通過該層次實驗的開設,以訓練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第三個層次為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占本實驗教材內容的30%。該層次實驗通過多學科知識、多種實驗技術的靈活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如本教材中收錄的植物細胞后含物的理化鑒別實驗、植物各類組織的識別實驗等,主要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學科內或學科間知識與技術對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能力。第四個層次為研究創新性實驗,占總內容的5%~10%。該層次實驗旨在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以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個人興趣和科研目標為導向,自主設計并開展實驗。通過這四個層次的實驗安排與開設,旨在加深和鞏固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術技能,提升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實驗一 綜合性實驗(一)
植物細胞的觀察、植物細胞后含物的理化鑒定
實驗二 綜合性實驗(二)
植物各種組織類型的識別
實驗三 綜合性實驗(三)
根的形態、組織構造特征
實驗四 綜合性實驗(四)
莖的形態、組織構造特征及其特化細胞壁的鑒別
實驗五 葉的形態和構造的觀察
實驗六 花和花序的形態與類型的觀察
實驗七 果實和種子的形態與類型的觀察
實驗八 孢子植物形態及構造的觀察
實驗九 裸子植物形態特征的觀察
實驗十 離瓣花亞綱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分類檢索
實驗十一 合瓣花亞綱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分類檢索
實驗十二 單子葉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分類檢索
實驗十三 研究創新性實驗
山藥和馬鈴薯中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比較
附錄一 光學顯微鏡的構造與使用
附錄二 植物制片與繪圖技術
附錄三 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一)
野外實習的要求與準備
附錄四 藥用植物野外實習(二)
藥用植物臘葉標本的采集與制作
查看全部↓
《藥用植物學實驗》:
(一)莖的形態特征、莖及變態莖的類型
1.莖的形態特征觀察取桑枝、馬尾松枝條、木槿莖枝、接骨木莖枝,觀察其節、節間、頂芽、腋芽、葉痕、托葉痕、皮孔等部分。
2.莖的類型觀察
(1)按莖的質地,可將莖分為木質莖、草質莖和肉質莖三類。觀察桑枝、馬尾松枝條、木槿莖枝、薄荷、馬齒莧等植物莖的質地各屬哪種類型?
(2)莖因生長習性的不同,而分為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和匍匐莖。觀察薄荷、忍冬、常春藤、爬山虎、栝樓、蛇莓、馬齒莧、絡石等植物莖的生長習性各屬哪種類型?
3.變態莖的類型觀察
(1)觀察皂莢、栝樓、絲瓜、天門冬、竹節蓼、馬齒莧、蛇莓、仙人掌等植物地上變態莖的特征。
地上莖變態類型較多,結構也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以下類型:
莖(枝)刺:由腋芽發育而成,不易剝落。觀察皂莢莖刺的特征,判斷其刺是否為莖刺。
莖卷須:取栝樓、絲瓜等植物的莖,觀察其卷須是否為莖卷須。莖卷須由頂芽或腋芽變態而來,多發生在腋芽。葡萄科植物由于頂芽變成卷須,腋芽代之繼續發育,使莖成為合軸式生長,因而莖卷須擠到與葉相對的位置上。
葉狀枝(莖):取天門冬、竹節蓼等植物的莖,找出其葉狀枝。葉狀枝(莖)扁化成綠色葉狀體,葉完全退化或不發達,而由葉狀枝代替葉進行光合作用。
鉤狀莖:取鉤藤的莖,觀察其鉤的特征,判斷其是否為莖的變態。
(2)觀察姜、山藥、馬鈴薯、荸薺、大蒜、白茅、洋蔥等植物地下變態莖的特征。
地下莖生活于土壤中,形態結構常發生了明顯變化,但仍保持莖的基本特征不變,其上有節和節間,有鱗葉或葉痕和芽。
塊莖:觀察馬鈴薯等植物的莖。馬鈴薯由塊莖末端膨大而成,其上有頂芽,葉退化留有葉痕,其葉腋部是凹陷的芽眼,每個芽眼內可產生一至多個腋芽,芽眼下面有退化的鱗葉,芽眼在馬鈴薯塊莖上螺旋排列。
根狀莖:觀察山藥、姜等植物的莖。根狀莖生于地下,形似根,具有明顯的節和節間,節上有鱗片狀退化的葉,其內有腋芽,可發育成地上枝和地下枝,同時節上生有不定根。
鱗莖:鱗莖圓盤狀,節間極短稱鱗莖盤,其頂端有一個頂芽,周圍生有許多肥厚的鱗葉,最外圍有膜質鱗葉保護。肉質鱗葉葉腋有腋芽,鱗莖盤下生有不定根。既具變態莖,又具變態葉。觀察洋蔥、蒜或百合屬植物的莖,判斷其變態莖的類型。
球莖:球莖為球形或扁球形肉質莖,節和節間明顯,節上生有干膜質鱗葉和腋芽。觀察荸薺等植物的莖,判斷其變態莖的類型。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