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代表著作,以時間為主軸,梳理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在史實的選擇、史實的組合、歷史整體的構建、敘事情節的設計等方面都獨具一格,從史實出發、突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大關節的歷史分期,是當時中國史研究中的創新性見解,對以后的通史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書中的一些精彩議論與觀點,吸收了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開創了通史寫作的新紀元。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蔣愛花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中國通史》,了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國通史》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中國通史》的精髓,形成獨特認知。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歷史學家 顧頡剛
這是我看過的*好的通史了,沒有之一。之所以說寫得好,一是全書可以說是簡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重要的事情都說得很清楚,沒有讓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觀點獨特,敢于質疑,書中對于很多歷史上已經有了統一定性、評價的人物和史實都給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三是史料豐富,任何評價都必有史料支撐,說得清的就是說得清,說不清的堅決不魯莽評價。豆瓣網友
無疆
一部融會貫通的中國歷史
中國向來以史學發達著稱,有梁啟超先生所稱的帝王將相的紀傳體二十四史,有以《資治通鑒》為代表的編年體歷史,有以《史通》為代表的史學理論,有包含民間趣聞與名人逸事的野史、筆記,但很少有簡明扼要兼具世界眼光的通史性著作。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滿足了我對通史性著作的所有期待。
首先,從覆蓋的時間上看,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從上古時期民族起源寫起,直到作者生活的民國時期。在二十世紀的史學界,憑借一己之力,呂思勉先生完成了一部涵蓋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通史性著作。對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段的具體劃分,呂思勉先生有其充分的研究與論證。
其次,從內容上看,全書分為六編。第一編為緒論,分為歷史的定義、民族的形成、疆域的沿革以及本國歷史的劃分等。第二編為上古史,分為十四章,從上古的民族、上古的社會,寫到春秋戰國時期。第三編為中古史,分為四十七章,這也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涵蓋了從秦漢到元明的社會各個層面,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封建社會。作者刻意避開正史文獻慣用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注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言簡意賅,卻又有發人深省的分析。第四編為近代史,分為二十四章,從明清之際的社會形勢寫到基督教的傳入;從清王朝的內政、外交、武功、內外關系,看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如果只分析內因,還不足以論述清楚中國為什么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作者用大量篇幅講中國與邊疆政權、毗鄰國家所打的交道,以及遠東的國際形勢,進而分析了清代的制度、學術與社會。第五編為現代史,分為二十二章,從資產階級革命的勃興到孫中山先生的探索講起,直到國際國內形勢,革命、戰爭、侵略、談判,構成了這一部分的關鍵詞。第六編為結論,只有兩章,但是全書的升華之處也在這里,再次關照了中國的民族問題以及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如果檢索市面上的中國通史著作,不下百種。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原成書于1923年,旋即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為什么到現在我們依然要閱讀這本《中國通史》呢?編纂史書,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羅列史實、缺乏獨立的見解。不得不說,呂思勉先生具有縝密的思考能力以及鑒古通今的才華,且因為生活在國家內外交困的特殊歷史時期,所以對于侵略與戰爭的歷史尤為關注。他不再囿于知識的傳授,而是透過歷史事件將道理講清楚,分析事件背后的來龍去脈。呂思勉先生是公認的當時讀書最多的人,譚其驤先生評價他為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的人。他不僅對二十四史相當熟稔,而且對治史也有獨到的方法,在學術界被傳為美談。這部《中國通史》所能告訴你的,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
1.有趣的異說
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時,有一次收到同事的一句問候:殷地,安否?我會心一笑。
凡是對學術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學界趣聞:美國的印第安人為什么叫Indian呢?有人發現并解讀了其中的奧秘:上古時期,中國殷朝的商人流亡到美洲本土,他們思念故土,見面總是詢問:殷地,安否?于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地發音的演化,殷地,安否漸漸變成了印第安(Indian),并且進一步引申為奧爾梅克文明是我們中國的殷朝商人創造的……
無獨有偶,異說頻現。我在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時,找到了類似的記載,并且驚訝于奇思妙想出現的時間竟然是在二十世紀,而不是學術界流傳的近二十年的事兒。依據《佛國記》,早在412年,中國的僧人法顯已經乘船到達了美洲。法顯從獅子國(今天的斯里蘭卡)回國途中,在航行過程中不幸迷路,達九十日許,誤打誤撞地漂到了美洲。這樣的記載可信嗎?呂思勉先生在書中描繪了法顯的具體行程:
(法顯)到印度求法之后,自錫蘭東歸,行三日而遇大風,十三日到一島。又九十余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東北行,一月余,遇黑風暴雨。凡七十余日,折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長廣郡。
這一說法在近代中國已經發酵,章炳麟先生在《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中認為,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爾,法顯實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后,不知地體渾圓,仍向東方求經,又被黑風吹入大西洋中。超過了山東海岸,再折回來。其計算方向日程,似乎很正確。法顯的東歸,在東晉義熙十二年(416)。法顯到美洲,要比著名航海家哥倫布早1077年,他環游地球比麥哲倫要早1103年。這樣看來,我們中國的法顯真是了不起!可是為什么法顯的知名度遠遠在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之下呢?甚至隨便拉住一個路人問他法顯是誰,他會投來詫異的目光。
產生這種爭議,也不能完全怪后人。眾所周知,咱們中國古代文獻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很容易產生閱讀上的歧義。法顯漂流的九十日許,是不是應該為九、十日許呢?九十日能繞地球半圈,而九、十日只夠在附近海域打轉。
2. 中國的疆域與邊界
唐僧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有時被美女妖精稱為御弟哥哥,確實,唐僧的后臺很硬,唐太宗跟他以兄弟相稱,并且前往印度求佛法也是唐太宗的旨意。但是大部分時候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為什么《西游記》里稱呼大唐為東土?要知道長期以來我們可是天朝上國,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為什么到了《西游記》成書的年代(明代),中國就已經不再是中國了呢?那么,把中國轉化成東土的認識,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有人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東土大唐中的東只是說明在地理上的東方而已,與所謂世界中心的意思并不相干。再說,《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去西域拜佛求取真經,從宗教心理上,稱自己為天朝上國并不合適。
有人從地理科學的認知角度解釋,從中心到東部,這種主動地有意識地去中心化的自我認知,是基于科學認知上的提升,經歷很長時間的醞釀才形成的轉變,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地理方位的認知,使三觀中的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有自己獨到的解釋:普通人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歷史上所謂東洋,系指亞洲而言;西洋系指歐洲而言。其實河川、湖泊,本不足為地理上的界線。烏拉山雖長而甚低,高加索山雖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類的交通。所以歷史上東西洋的界限,是亞洲中央的蔥嶺,而不是歐、亞兩洲的界線。蔥嶺以東的國家和蔥嶺以西的國家,在歷史上儼然成為兩個集團;而中國則是歷史上東洋的主人翁。(《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
讀到這里,我的心里不免豁然開朗。古代的西歐人稱呼阿拉伯人為東方來的貿易商人,阿拉伯人稱呼大唐為東土,而對于唐朝的人來說,阿拉伯人是來自西域的胡商,所以東西方不僅是相對的地理概念,也是一種對于不同文明的認知。即使到了現在,也不能完全以亞洲、歐洲的界線來區分東西方文明。比如俄羅斯屬于西方文明,但大部分國土在東方;地理位置相近的阿拉伯文明與埃及文明,前者屬于東方文明,后者卻屬于西方文明。
與地理認知相關聯的是文化心態。文化兩字,尋常人對于它,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是什么崇高美妙的東西。其實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各國民所處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異了。人類是富于模仿性的,見他人的事物和自己不同,自會從而仿效。而彼此的文化,遂可以互相灌輸。(《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
3. 中國古代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現代經濟學中的概念,但中國古代也有過通貨膨脹,甚至會導致王朝的覆亡。提到唐朝,就會讓人想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生產發展,商業發達,社會繁榮,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的詩偏重于直白描述,目的是強調感情上的回憶往昔,以及由此產生的失望與失落。從技術角度分析,唐代的貨幣結構在唐朝中后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朝政府也曾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
唐代處于中國古代貨幣制度的轉折時期,即由貴金屬金銀尤其是銀逐漸代替銅錢和布帛谷粟等實物通貨的過渡階段。在以往各個朝代發揮貨幣職能的銅錢、布帛谷粟、金銀珠寶等,在唐代都曾作為貨幣(一般等價物)來使用,區別只在于全部或部分地執行貨幣職能以及流通程度不同。唐末的飛錢作為中國最早的匯兌方式,也是中國紙幣之濫觴,直到北宋才正式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唐代實行的是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即銅錢和絹帛都是法定貨幣,并行使用。唐代是金屬鑄幣的復興時期,開元通寶流行了約280年的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銅錢較之絹帛更加受到歡迎。唐代銅錢在流通過程中出現了盜鑄、通貨膨脹、錢荒等問題,擾亂了市場秩序。唐朝政府還天真地以為多鑄錢就能解決面臨的國家財政危機,曾經一度鑄大錢,以一當十,即一枚乾元重寶相當于十枚開元通寶。這樣人為的干預,到底有沒有起到效用呢?唐朝政府的希望最終還是落空了,因為唐政府不知道,其所采取的這些措施違反了經濟運行本身的規律。
乾元重寶是唐朝由官方鑄造發行的銅質鑄幣。有乾元重寶和重輪乾元重寶兩種,面值大于開元通寶,并且有很高的兌換率,因于乾元年間發行,所以稱為乾元重寶,民間俗稱乾元大錢。剛開始,還能以一當十,后來以一當三,直至以一當一。在貨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于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
唐末以金銀填補貨幣結構的空缺,貨幣性能增強,飛錢這一世界上最早的匯兌方式產生。經濟領域的問題還沒有厘清,政府的軍隊已經被私鹽販子出身的黃巢打敗下來。當我們注重政治與軍事事件的時候,經濟領域的變革同樣不容忽視。
北宋的交子(后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約產生于太宗淳化年間(990994)。開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聯合建立交子鋪,發行交子。呂思勉先生認為:宋、金、元、明四代,有一厲民之政,便是鈔法。鈔法是起于北宋時的。因宋于四川區域之內,行使鐵錢,人民苦于運輸的不便,乃自造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一交一緡。三年一換,謂之一界。以富人十六戶主之。后來富人窮了,付不出錢來,漸起爭訟。 (《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
北宋政府的做法與唐朝政府發行大錢類似。天圣元年(1023)成立益州交子務,第二年發行官辦交子。發行控制在125萬余貫(緡),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但后來隨著對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務在陜西發行無鈔本交子60萬貫,以充軍費。政府在發行之初確實嘗到了甜頭,后來對付西夏,增加發行額,通貨膨脹加劇,導致交子的信用下降,引起民怨沸騰。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走向了滅亡。
偏東南一隅的南宋時刻想著北伐,想著失去的北方疆土,但經濟上的管理難題依舊困擾著南宋政府。呂先生在第三編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中說:(宋)真宗時,轉運使薛田,才請改為官辦。這本是便民的意思。然而后來,官方遂借以籌款,而推行于他處。蔡京時謂之錢引。南宋則始稱交子,末造又造會子,成為國家所發行的紙幣了。交會本當兌換現錢的,然而后來,往往不能兌換,于是其價日跌。大約每一緡只值二三百文。然而這還算好的。金朝亦行其法于北方,名之為鈔,則其末造,一文不值,至于以八十四車充軍賞。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南宋的情況。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到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政府發行紙幣作為軍費,從此發行額不斷創下新高。開禧年間發行 14000 萬貫; 嘉定年間(12081224)發行23000萬貫;理宗紹定五年(1232)發行22900萬貫;紹定六年(1233)發行32000萬貫;嘉熙四年(1240)發行50000萬貫;淳祐六年(1246)發行65000萬貫。這種直線上升的紙幣濫發行為導致會子幣值垂直下降。乾道四年(1168),一貫合銅錢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為75文,已跌到不足其十分之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南宋政府到了崩潰的邊緣。
可惜,宋朝的前車之鑒并沒有引起金朝與元朝的警醒。 金朝的行鈔,原因現錢缺乏,不得不然。后來屢謀鑄錢。然而所鑄無多,即鑄出來,亦為紙幣所驅逐。所以元定天下之后,仍不得不行鈔。乃定以鈔與絲及金、銀相權。絲、金、銀是三種東西,豈能一律維持其比價?這本是不通的法子。況且后來所造日多,其價日落,就連對于一物的比價,也維持不住了。至于末年,則其一文不值,亦與金代相同。(《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
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鈔法。元代鈔法先后經歷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于中統元年(1260)發行,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發行量嚴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十七年(1280)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可見,元政府自壞鈔法。
當然,明代推行的向政府換鈔的行為更是登峰造極。在《元的制度》中,呂先生論述道:明有天下,明知其弊,然因沒有現錢,仍無法不用鈔。而行用未幾,其價大落。至宣宗宣德初一四二六年明朝開國不滿六十年,已跌得一貫只值一兩文了。于是無可奈何,大增稅額;又創設許多新稅目,把鈔都收回,一把火燒掉。從此以后,鈔就廢而不用了。當金朝末年,民間交易,已大多數用銀。至此,國家亦承認了它。一切收入及支出,都銀錢并用。銀亦遂成為正式的貨幣。然而量物價的尺,是不能有二的,銀銅并用,而不于其間定出一個主輔的關系來,就成為后來幣制紊亂的根源了。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第二年,詔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只許向政府換紙鈔。大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更無準備金。政府投放的太多,導致紙幣貶值。以至于明代后期百姓只相信銀和銅錢,不再使用鈔票。明政府雖然多次下令禁金銀交易,但用處不大。最后,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金銀的法令。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意識到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由于軍費、奢靡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最終還是乞憐于發行紙幣,能夠獲得暫時的緩解或者明面上漂亮的統計數字,但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弭,嚴重的通貨膨脹必會導致政權的覆亡。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長于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蔣愛花,清華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張國剛先生。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項目,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計劃。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欄目講授《永泰公主之死》《太平公主不太平》,在西藏衛視《珠峰講堂》欄目講授《揭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中國通史》導讀/001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和價值/014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 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23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3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048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052
第九章 春秋的霸業/055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058
第十二章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064
第十三章 春秋戰國的政制改革/067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070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076
第二章 秦漢之際/080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085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088
第五章 后漢的政治/092
第六章 兩漢的制度/096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100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104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10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13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117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121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125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128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136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140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143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146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149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53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5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16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16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68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174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后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18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185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9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193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197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系/201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系/20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08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會/212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22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225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229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3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系/238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241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45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249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53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256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262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267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270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27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79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83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289
第八章 鴉片戰爭/293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捻軍之役/298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304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308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312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328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337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341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345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349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35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35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36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367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378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81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384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388
第六章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393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396
第八章 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400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405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409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413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423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426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429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43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43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440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444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448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452
第六編 結 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回顧/456
第二章 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