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郁達夫自述》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叢書之一,郁達夫的自述文集。主要由郁達夫的生平、交友、見解、主張等部分組成。《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郁達夫自述》保持原貌收入了郁達夫先生生前發表的文章、詩歌、書信等,真實地講述了郁達夫是如何學習并掌握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五種國家語言,又是如何走向文學創作之路,成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同時讀者還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他不加掩飾地表露自己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信仰、習慣、性格。
郁達夫,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精通五門外語,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成立創造社,著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另有代表作《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兒時的回憶,誰也在說,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的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逼著我。
生到了末子,大約母體總也己經是虧損到了不堪再育了,乳汁的稀薄,原是當然的事情。而一個小縣城里的書香世家,在洪楊之后,不曾發跡過的一家破落鄉紳的家里,雇乳母可真不是一件細事。
四十年前的中國國民經濟,比到現在,雖然也并不見得凋敝,但當時的物質享樂,卻大家都在壓制,壓制得比英國清教徒治世的革命時代還要嚴苛。所以在一家小縣城里的中產之家,非但雇乳母是一件不可容許的罪惡,就是一切家事的操作,也要主婦上場,親自去做的。像這樣的一位奶水不足的母親,而又喂乳不能按時,雜食不加限制,養出來的小孩,那里能夠強健?我還長不到十二個月,就因營養的不良患起腸胃病來了。一病年余,由衰弱而發熱,由發熱而痙攣;家中上下,竟被一條小生命而累得筋疲力盡。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親也因此病死,在這里總算是悲劇的序幕結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兒寡婦的正劇的上場。
之后的那一種和平的氣象,那一種潔凈沉寂、歡欣干燥的農村氣象,就是立在縣城這里的江山,遠遠望去,也感覺得出來。那一條流繞在縣城東南的大江哩,雖因無潮而殺了水勢,比起春夏時候的水量來,要淺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卻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見浮在水面上的鴨嘴的斑紋。從上江開下來的運貨船只,這時候特別的多,風帆也格外的飽;狹長的白點,水面上一條,水底下一條,似飛云也似白象,以青紅的山、深藍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閑地無聲地在江面上滑走。水邊上在那里看船行、摸魚蝦、采被水沖洗得很光潔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們,都拖著了小小的影子,在這一個午飯之前的幾刻鐘里,鼓動他們的四肢,竭盡他們的氣力。
離南門碼頭不遠的一塊水邊大石條上,這時候也坐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孩,頭上養著了一圈羅漢發,身上穿了青粗布的棉袍子,在太陽里張著眼望江中間來往的帆檣。
就在他的前面,在貼近水際的一塊青石上,有一位十五六歲像是人家的使婢模樣的女子,跪著在那里淘米洗菜。這相貌清瘦的孩子,既不下來和其他的同年輩的小孩們去同玩,也不愿意說話似的只沉默著在看遠處。等那女子洗完菜后,站起來要走,她才笑著問了他一聲說:“你肚皮餓了沒有?”他一邊在石條上立起,預備著走,一邊還在凝視著遠處默默地搖了搖頭。倒是這女子,看得他有點可憐起來了,就走近去握著了他的小手,彎腰輕輕地向他耳邊說:“你在惦記著你的娘么?她是明后天就快回來了!”這小孩才回轉了頭,仰起來向她露了一臉很悲涼很寂寞的苦笑。
這相差十歲左右,看去又像姐弟又像主仆的兩個人,慢慢走上了碼頭,走進了城垛;沿城向西走了一段,便在一條南向大江的小弄里走進去了。他們的住宅,就在這條小弄中的一條支弄里頭,是一間舊式三開間的樓房。
大門內的大院子里,長著些雜色的花木,也有幾只大金魚缸沿墻擺在那里。時間將近正午了,太陽從院子里曬上了向南的階沿。這小孩一進大門,就跑步走到了正中的那間廳上,向坐在上面念經的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婆婆問說:“奶奶,娘就快回來了么?翠花說,不是明天,后天總可以回來的,是真的么?”老婆婆仍在繼續著念經,并不開口說話,只把頭點了兩點。小孩子似乎是滿足了,歪了頭向他祖母的扁嘴看了一息,看看這一篇她在念著的經正還沒有到一段落,祖母的開口說話,是還有幾分鐘好等的樣子,他就又跑入廚下,去和翠花做伴去了。
午飯吃后,祖母仍在念她的經,翠花在廚下收拾食器;除時有幾聲洗鍋子潑水碗相擊的聲音傳過來外,這座三開間的大樓和大樓外的大院子里,靜得同在墳墓里一樣,太陽曬滿了東面的半個院子,有幾匹寒蜂和耐得起冷的蠅子,在花木里微鳴蠢動。靠階沿的一間南房內,也照進了太陽光,那小孩只靜悄悄地在一張鋪著被的藤榻上坐著,翻看幾本劉永福鎮臺灣、日本蠻子樺山總督被擒的石印小畫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