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已100年。時間久遠了,歷史的痕跡有的慢慢地被磨平,有的才剛剛顯現出來……《失落的勛章:*次世界大戰與中國勞工》正是描述這些顯現痕跡的一本書。書以寫實油畫為敘事主線,根據歷史史實,在字里畫間將一戰中國勞工歷史做了一次簡略重現。這些參戰的中國勞工,大多是當時中國*底層的人群。他們無知無識、懵懵懂懂地來到陌生的歐洲大陸,戰爭的中心,承擔著為戰爭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頓和苦難中向西方社會展示了中國人優秀的品質:樂觀、堅韌、忠誠、勇敢。這些參戰華工對于一戰協約國的勝利有著其特定的貢獻。同時他們也對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絲絲縷縷的影響,如隨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規模性民間教育的興起,蘇維埃紅色軍團……
一戰由于中國當時特定的國際地位和國內情勢,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實質上未有軍事力量的介入。而在戰爭過程中,北洋政府出于戰爭投機的考慮私下默許了中國以勞工代兵的需求。也正因此,一方面由于當時中國在歐洲正面戰場上無軍事參與,一方面由于中國勞工在實際上存在的金錢雇傭關系,國內對一戰的研究多集中研究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關系,而一戰中中國勞工所扮演的角色也多被疏忽。近年來,一是由于一戰百年和一戰結束百年的各類紀念活動,以及新形式下世界格局的變動,引發了世界對一戰的種種關注,一戰中中國勞工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首次被清晰完整地擺在了臺面上。國際上各種紀念活動以及華工陵墓的修建,都代表著國際上相關國從*初的回避、刻意隱瞞轉變為現在的公開的認可。同時國內對一戰華工的研究也開始深入,不再局限于華工的參與范圍,而是將研究延展到了華工對于一戰之后的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比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發展,蘇維埃政府建立過程中的中堅力量紅色兵團,以及中國民間教育的興起等。雖然學術界這兩年來對于一戰中華工的研究已經小有規模,但是對于大眾來說華工仍然是被遺忘的群體。所以我們希望這本通俗易懂的畫冊能向大眾普及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緣由和背后所蘊含的犧牲、奉獻,讓這些飽經苦難的一戰華工們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解他們為自己國家歷史發展、世界歷史發展做出的貢獻。讓他們失落的勛章被一點一點地找回來!
2018年12月中國青島建立一戰博物館
2017年中國威海開始籌建一戰華工紀念館
2017年年底英國非官方宣布一戰華工紀念碑2019年的建立
2018年英國、法國、比利時各地華工紀念活動
2017年中央13頻道的中國華工專題片
2017年BBC專題紀錄片《中國勞工兵團》選題內容:選擇一戰華工主要事件內容為主線,以臨摹舊資料照片為載體,完整敘述了中國一戰勞工從招聘、出發赴歐、旅途經歷、勞工營生活、戰場經歷,到戰后生活的過程。內容沒有局限于戰爭過程和主事件,還對當時的中國政府和國際局面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同時也對勞工們的私人情緒和時間進行了描述,賦予整個選題更多的情感和情緒。
序
一戰華工,他們應該被歷史銘記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年,讀了李剛先生送來的紀念一戰華工畫稿《失落的勛章》,掩卷思之,感觸良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期以來都不是中國社會和輿論場上熱衷的話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崩潰,新生的民國政治紛爭不斷,國力羸弱,北洋軍閥反動統治下兵連禍結,人民困苦不堪。1914年爆發的一戰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不義之戰,主要戰場一直在遙遠的歐洲,因此當時的中國人都稱之為歐戰。一戰本來也沒中國什么事,中國無力、更無心要去參與瓜分世界,最終加入戰事、與虎狼為伍,也是北洋政府的投機心態作祟,最后身為戰勝國卻遭屈辱對待,使得這個時期成為中國社會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而痛苦的記憶。
然而,從嚴肅的歷史研究角度出發,一戰及中國的參戰,對中國自身的歷史發展影響重大,意義深遠。戰爭開始及前期,中國宣布和保持了中立,打算置身事外,但是戰至中期,英、法等協約國資源消耗過度,特別是人員損失過重,難以支撐,除了到其殖民地、附屬國搜刮各種戰爭資源外,還將目光瞄向了其擁有廣大勢力范圍和深厚聯系的半殖民地中國,刻意打起了中國豐富人力資源的主意。北洋政府及其內部各派系主要為英法美等西方列強的代理人,對其主子的要求不能不答應,當然也想借機謀得戰勝國身份,為其政權撈取一些利益,增加未來在西方列強面前討價還價的資本,但礙于中立國地位以及對戰爭勝負的不確定,于是北洋政府采取了機會主義的以工代兵策略:不正式參戰,不派遣軍隊,只派出勞工;招募勞工表面上不由政府操辦,而是成立民營公司進行;合約規定勞工不到前線參加戰場行動,只進行后勤支援和后方工作;不公開宣揚,秘密派遣;對勞工權益也有明文規定。就這樣,從1916年底到戰爭末期,從山東、河北、浙江等地共招募了約14萬名勞工,飄洋過海,甚至繞道加拿大,橫穿北美大陸,最后到達西線戰場的法國、比利時。及至戰爭后期的1917年8月,形勢逐漸明朗,北洋政府正式加入英法協約國集團,向德奧土同盟國宣戰,并最終成為戰勝國。北洋政府參加一戰,其實并未派出一兵一卒,更未實際作戰,如果說其戰勝國地位的獲得并非完全浪得虛名,實端賴這14萬名中國勞工在歐洲西線戰場及后方的辛勞、血汗和犧牲。
這些參戰的華人勞工,都是當時中國最底層的人群,絕大多數還是文盲。他們赴歐前長年只生活在出生地周圍很小的范圍,不少人連當地縣城都沒有去過,更不要說萬里之外的歐洲,對西方文明、對一戰、對外交、對政治更是一無所知。就他們自身而言,加入勞工團的意圖極其簡單:掙錢養家糊口。他們無知無識、懵懵懂懂地來到陌生的歐洲大陸,戰爭的中心,承擔著為戰爭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頓和苦難中向西方社會展示了中國人優秀的品質:樂觀、堅韌、忠誠、勇敢。但是,華工是白人眼中的有色人種,他們整體上是受歧視的,他們的遭遇是不幸甚至悲慘的,除了在營地像物品一樣被集體管理外,還經常遭受虐待、毒打,得不到任何尊嚴,不少人不堪忍受,積郁成疾,精神失常,甚至因此喪命。英法軍方還違反合約,驅使華工直接進入戰場,從事挖戰壕、清理戰場、掩埋尸體等工作,他們沒有任何防護,經常直接面對德軍槍炮、坦克、飛機掃射、轟炸,遭受了重大犧牲。戰爭結束后,華工仍留在戰場進行清理,仍有不少人死于遺留炸彈、地雷的爆炸。整個戰爭期間,華工死亡、失蹤約達2萬人。一戰中協約國的勝利,誰能否定這些參戰華工的貢獻?但英法等國很長時間的刻意忽略,導致了這些參戰華工歷史的遺失。
戰爭結束后,中國首次得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中國社會各界曾經對和會寄予某種期望:他們并不奢望和英法美日等列強一起分贓,只希望收回本屬于自己的權益,稍稍改變自己自近代以來的長期屈辱地位,成為世界各民族平等的一員。但是,就這么一點再正當合理不過的愿望也被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們粉碎了。實際上,早在戰爭初期,日本就盯上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界和特權,并與英國簽訂了秘密協議,其后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巴黎和會則準備正式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的戰勝國地位不僅不能為中國奪回自己固有的權利,這些國權反而在和會上繼續公開被轉讓,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的屈辱感因此而格外強烈。也正是因為這次危機的深重,因為中國社會各界對西方戰勝國及其偽善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文明說教的絕望,因為全民族的義憤,才有了五四運動的爆發,才使得中國的先進分子迅速覺醒起來,轉向并接受了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有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參戰華工們的奉獻、犧牲不僅使中國獲得一戰戰勝國地位,他們在后來中國歷史發展中也不是局外人。還在法國時,他們就組織了浩大的游行示威,以積極呼應國內的五四運動;回國后,不少華工又成為新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工人階級成員,并積極組織工會,舉行罷工、游行,爭取自己的權益;有的人最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為人民革命繼續奉獻犧牲;留在法國的一些華工則直接奔赴蘇俄,甚至參加了后來的西班牙內戰,從事國際革命。今天,不僅中國人民,全世界都看到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短短九十多年時間,中國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并正在滿懷信心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百年沉淪,百年奮斗,百年輝煌。虎踞龍盤今勝夕,天翻地覆慨而慷。誰能說參戰華工沒有影響中國歷史?!
《失落的勛章》畫冊策劃人李剛先生,我之前并不認識。本書責編侯新鵬強烈向我推薦了他,我們見面長談了一次,了解了他個人不惜花費巨資延聘畫師、用時一年多畫成此書的考慮,深為感動。李剛說:我做此事完全不為賺錢。拼了命做它,就是想用簡簡單單的畫和話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他們的付出、血淚和貢獻!他們真的真的不應該被遺忘! 我不是藝術家,無從評論這些畫作技巧的優劣,但從敘事的角度而言,這本冊子成功了:言簡意繁,以畫傳情。也感動于李剛先生的這份信念和執著,我們出版了這部篇幅并不大的畫冊,算是為李剛先生圓了夢。我也與李剛先生有同樣強烈的感受:一戰中的華工,盡管他們每個個體的身份地位卑微,他們作為勞工赴歐的意圖也談不上高尚,但他們的辛勞、血汗與犧牲卻不是無意義的!他們參與創造了歷史,即便是主觀無意,也應該被歷史銘記!
章少紅(世界知識出版社總編)
2018年10月于干面胡同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