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溪傳播學論壇》選取了國內外傳播學術界有關當前學術熱點問題的論文,以理論思辨、歷史考證、定量分析、文化研究等諸多方法,探索了國內外新聞傳媒領域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理論與分析工具,梳理了當代中國傳播學術研究的軌跡,《泮溪傳播學論壇》由理論研究、網絡與新媒體等五個部分組成。《泮溪傳播學論壇》可作為傳媒領域師生及研究人員的學習參考資料。
《泮溪傳播學論壇》傳播學是年輕的學問,傳播卻是與人類歷史一樣長的活動。“傳播與人類共生共存,它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好處與利益,也給了人類許多的煩惱與困惑”。 《泮溪傳播學論壇》將秉承一貫的編輯思想,即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傳播學發展與研究,尊重不同的學術思想,關注傳播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新觀點、新信息,為傳播學研究開辟一個新天地。
理論研究
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契約
政治場、社會科學場和新聞場
受眾產品和新媒體環境:媒介產業經濟學的含義
國外網絡媒體發展研究述評:一個多元視角
傳媒制度
版權與言論自由:功利主義進路——基于美國版權法
第三方審查:困惑爭議中的獨立自主——日本電影審查制度研究
全球化與威權語境下的新加坡電影審查分級制度變遷
傳媒經濟與管理
媒介和通訊產業發展戰略:規模真的很重要嗎?
集中化的起源和動力機制
過程與產品——電視節目的全球貿易
新聞報道與報人
臺灣媒體關于中國大陸的報道研究
論趙超構的辦報思想
西方傳播學人
“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特奧多爾·w·阿多諾
傳播的儀式化與儀式化的傳播——對詹姆斯·w·凱瑞儀式傳播觀的解讀
作為文化研究的受眾研究——伊恩·昂(IenAng)受眾研究述評
2.強調晚報與黨報的差異
解放前夕,趙超構就認識到,在新政權下,國營公營經濟比重必然逐漸增加,私人企業的活動空間逐漸減小。作為公營報,最大的特色“倒不在于它的國營,而在于它與廣大人民的結合,也就是群眾性的表現”。他還提出,應該允許“參加建設新中國的人民”以私人資格辦報,同時鼓勵辦社團報,以代表農工商學兵婦女等不同利益群體來自由表達意見。①
20世紀50年代,趙超構再次提出:“所有的報紙屬于人民。”③
1982年《新民晚報》復刊,在《復刊的話》中趙超構說:“黨和群眾跟《新民晚報》是生死患難之交。我們全體工作人員萬份珍重這種隆情厚誼,決心要把報紙辦好。”從“生死患難之交”、“隆情厚誼”的表述來看,趙超構認為《新民晚報》與黨實屬朋友關系。換言之,趙超構以委婉的說法,堅持著《新民晚報》黨的“諍友”的民間立場。
當然,與此同時,趙超構也始終表示,報紙是黨領導的事業,要辦好報紙,不能設想不要黨的領導。③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報紙,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所有報紙的共同任務,當然也是《新民晚報》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