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分裂、俄國檔案解密第一人、沈志華)
定 價:¥68
中 教 價:¥47.60 (7.00折)
庫 存 數: 0
叢 書 名:沈志華冷戰史文集
作者利用國內外已解密檔案文獻,分析中蘇同盟的內在分歧及其結局:一是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莫斯科會議以及中蘇為實現的軍事合作;二是炮擊金門引發的蘇聯反應和中蘇分歧;三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及蘇聯的反應;四是中印沖突以及中蘇分歧公開化;五是中蘇同盟破裂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分析。 附錄四個大檔案及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別是中蘇關系史和朝鮮戰爭。
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關于防空協定、長波電臺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一、雙方的合作愿望與蘇聯的領導者心態二、中蘇實現軍事合作的良好條件和背景三、赫魯曉夫的一相情愿與毛澤東的過激反應四、中蘇兩黨會談的表面結果與潛在陰影
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一九五七年莫斯科會議1958年炮擊金門前中國是否告知蘇聯?——兼談冷戰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讀與利用炮擊金門:蘇聯的應對與中蘇分歧一、困惑: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的目的何在二、惱火:赫魯曉夫像傻子一樣被蒙在鼓里三、尷尬:莫斯科不得不為北京提供核保護四、分歧:中蘇關于處理危機的不同方針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于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一、競賽的目標:超英趕美還是趕美超蘇二、蘇聯的態度:從熱情支持到謹慎反對三、中共的反應:從耐心期盼到憤怒出擊
難以彌合的裂痕——蘇聯對中印沖突的立場及中蘇分歧公開化(1959—1960)一、中印糾葛初起及莫斯科的關注二、中印沖突升級與蘇聯的中立態度三、中蘇領導人面對面的激烈爭吵四、中印沖突升級與中蘇分歧公開化
結構失衡:中蘇同盟破裂的深層原因一、一個現象和兩種解釋二、我們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三、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結構失衡
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 ——關于防空協定、長波電臺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 這里所說的軍事合作,是就其狹義而言的,即雙方在戰爭狀態下協同作戰,或在和平時期為保障國家安全、進行國土防御所采取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聯合軍事行動,而不包括一般意義上講的在交流軍事技術、提供武器裝備、培訓軍事人才等方面的相互援助和協作。從這個角度看,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蘇同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意義。此期的聯合軍事行動,主要表現為蘇聯出動空軍部隊和飛機,幫助中共軍隊迅速占領新疆,協助中國進行沿海地區的防空,保障朝鮮戰場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等。應該說,這些軍事合作對于鞏固新中國的政權,效果是明顯的,意義是重大的。 朝鮮戰爭結束以后,蘇聯在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經濟援助的同時,也希望進一步加強雙方的軍事合作,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戰線,從戰略上保證蘇聯的國家安全。同樣,中國在動員全國力量投入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蘇聯提供軍事援助,并聯合蘇聯的軍事力量,以保障國防,鞏固政權。然而,隨著中蘇關系從蜜月走向分裂,雙方在和平環境中的軍事合作始終未能取得成功。 綜觀歷史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陣營同盟關系的政治特征決定了中蘇合作關系的脆弱性,同時,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個人因素的影響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大概不會有人否認: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執政黨之間的關系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混淆在一起的;在這里,國家關系是黨際關系的延續,即各國共產黨把他們執政前相互關系的政治形態及其準則帶到了執政后的國家關系中;共產主義運動本身是國際性的,特別是20世紀共產黨在各國(或各地)興起的時候,這種黨際關系表現出一個明顯的政治特征,即各黨都要服從于一個指揮中心,實行下級服從上級的組織原則;由于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正統性和先導性,蘇聯共產黨一直處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地位。然而,這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其本質是排斥被領導各黨的主權和獨立地位的。因此,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同盟關系有一種內在的不穩定性——一旦處于領導地位的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受到挑戰,他們之間的同盟關系便會出現動蕩,合作也就無法維持下去。在戰后社會主義國家關系中,這種事例不只一次地表現出來。 本文著重分析1950年代中后期在中蘇軍事合作方面所發生的三個事件,即遠東防空協定、建立長波電臺和組建聯合艦隊問題。在以往涉及中蘇關系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對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問題多有討論,但主要利用的是中方史料,其結論也比較簡單——蘇聯有意侵害中國主權而遭到抵制,導致中蘇合作失敗。本文則結合近幾年披露的俄國檔案文獻及蘇方當事人的回憶,從社會主義國家同盟關系及其政治特征的角度,對上述事件的歷史背景、原由以及兩國領導人處理問題的動機和方式,進行較為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或許不同以往的看法,就教于學界同仁。 一、雙方的合作愿望與蘇聯的領導者心態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魯曉夫在爭奪蘇聯黨和國家領導權的過程中,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和加大了援助中國的步伐,中蘇關系進入蜜月時期,兩國在經濟、外交和政治領域都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態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盡管雙方都有此需要和意愿,中蘇之間的軍事合作卻未能在朝鮮戰場共同作戰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發展。個中原因,恐怕主要就在于,毛澤東認為中蘇兩國在同盟中的地位已經出現了微妙變化,而赫魯曉夫則沒有及時調整原有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