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以農村微型企業為載體進行創業,從形勢上看具有必要性,從政策上看具有合法性,從實踐上看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學界的理論關懷.考慮到我國國情,農民的社會資本可能是一種極具彈性和活力的創業資本,《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系列研究叢書: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農村微型企業創業》將從農民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角度出發,來探討農村微型企業的創業過程.研究聚焦在三個具體的問題上.第一,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在創業機會識別中扮演什么角色? 第二,為了農村微型企業的生存,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存在這樣一種趨勢? 第三,初始社會資本經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有意識的動態發展之后,將形成專門服務于創業企業的商業網絡嵌入,這種商業網絡嵌入對創業績效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三個問題的答案將形成對農村微型企業創業過程的規律性認識.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由來與研究意義
1.2 邏輯主線與研究方法
1.3 研究內容與創新之處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社會資本對機會識別影響的文獻綜述
2.2 社會資本動態發展的文獻綜述
2.3 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影響的文獻綜述
第3章 理論基礎和主要概念界定
3.1 理論基礎
3.2 主要概念界定
第4章 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初始社會資本對機會識別類型的影響
4.1 理論分析和假設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數據分析結果及解釋
4.4 結論與貢獻
第5章 連帶關系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力
5.1 理論回顧和評價
5.2 連帶關系在返鄉農民工創業機會識別中的相對影響力大小
5.3 外地弱連帶關系斷裂原因分析
5.4 貢獻和啟示
第6章 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社會資本的動態發展趨勢及原因
6.1 理論背景
6.2 研究方法
6.3 數據發現和理論模型構建
6.4 討論和結論
第7章 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商業網絡嵌入對初創企業績效的影響
7.1 理論分析和假設提出
7.2 研究方法
7.3 數據分析結果及解釋
7.4 結論與啟示
7.5 局限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8章 研究啟示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啟示
8.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系列研究叢書: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農村微型企業創業》:
1.1 選題由來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由來
在中國,農民創業有著很好的歷史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的三次制度變革浪潮催生了三代中國企業家。這三代中國企業家也是我國三次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第一次創業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主角就是農村的“能人”。這些農村“能人”由農民轉變為個體戶,成為推動中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高峰的一個浪潮(張維迎,2006)。但是,這次浪潮并沒有從整體上、根本上改變農民貧窮的生活境況和農村落后的面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來已久的“三農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日益凸顯。直至現在,“三農問題”依然是政府關注但沒有完全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農問題”中“農民問題”的解決重點在于增加農民收入。但是農民收入增加遇到諸多現實的障礙。第一,農民通過進城打T來增加收入的途徑受到城市有限的吸納能力的制約。特別是在一些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明顯遭遇城市就業機會緊張、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有限等阻礙。第二,新勞動合同法和國際金融危機加重了這種的影響。白2008午1月1日起施行的新勞動合同法中關于用T的更為嚴格的規定增加了企業成本,而2008年暴發的金融危機則使得大量出口型企業不得不減少產量。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中西部地區部分中小企業出現停產、半停產,一些勞務輸出大省出現農民T成批回流現象;并且,這一趨勢由于當下國際經濟的整體衰退在短期內不能徹底改變。第三,農村耕地的減少和農業技術進步使得對農業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在逐年下降,新增農業隱形失業人數在逐年上升。最后,傳統的種植業位于農產品價值鏈的最低端,對單純從事種植業的農民而言,增收空間十分有限。
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對農民增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08年3月5日,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到,要“堅持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鼓勵白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創辦小型企業”。因此得出基本判斷之一——農民創業是解決
農民增收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農業生產和外出打T,農民可以為日后的自我創業積累一定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總體上講還相對匱乏。學界的已有研究表明,打T經歷可以為返鄉農民T的創業帶來資金、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創新精神以及銷售渠道(張茂林,1996:王西玉等,2003;劉唐宇,2009);同時研究也顯示,打T積累的人力資本和財務資本是明顯不足的(王西玉等,2003)。人力資本和財務資本的匱乏使得農民的創業規模和創業內容受到局限。在實踐中,從事簡單加T業、服務業、建筑業和專業種養的微型企業已成為農民創業的主要載體。在農村,到處可見的小作坊、小賣部、小建筑隊和種養殖專業戶,有的進行道T商注冊登記,但是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游離于T商管理之外的,而這些微型經濟單元,從廣義上說,都屬于微型企業這一范疇。
筆者還觀察到,多數農民創業者是在農村地區(縣城及其以下地區)創業。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在本縣或鄰縣的集鎮或縣城創業,能夠利用零碎時間兼顧農業生產、照顧老人和孩子;第二,農村地區的生活成本要低于城市的生活成本;第三,就人力、資金和技術而言,大部分農民在城市創業缺乏比較優勢;第四,農村土地等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相對便宜,在農村地區比較容易建立原材料供應基地和開拓銷售市場。基于以上兩點分析,得出基本判斷之二——農村微型企業是農民創業的重要載體。
農村微型企業的創業者是農民。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跟一般創業者一樣,是基于個人財務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資源稟賦進行創業(Firkin,2001)。但是,我國農民并不具有一般創業者的顯著特征,即擁有較為豐富的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反,他們的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非常匱乏,創業往往與緩解或脫離貧困緊密相連。
中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金耀基,1992),這一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會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家庭組織和血緣關系。費孝通(1998)在《鄉土中圉》中明確地講到,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庭為核心的血緣關系,而“血緣關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緣關系,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是不可分離的。中國傳統社會白民國開始漸進變遷。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社會文化的某些特征有所改變。總體來說,一方面,作為“差序格局”基礎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仍然是當代中國農民主導性的人際關系(卜長莉,2003);另一方面,隨著T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雙向流動,業緣關系也成為農民的一種重要人際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都能夠給農民帶來有價值的社會資本。
雖然農民的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匱乏;但是,農民嵌入在一定的社會網絡之中,通過對社會網絡中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利用,能夠獲取豐富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不僅能帶來人力資本和財務資本(Coleman,1990;Burt,1992),而且能增加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本的回報(Coleman,1988;Putnam,1993)。國內已有研究也表明,農民的社會資本對其提高經濟地位、i。提升生活滿意度、增加收入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趙延東和王奮宇,2002;i陳成文和王修曉,2004;李晴等,2009)。由此得m基本判斷之三——創業者社會資本能夠為農材微型企業創業過程i提供重要支持。
以上三個基本判斷指I出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農民以農村微型企業為;載體進行創業,從形勢上看具有必要性,從政策上看具有合法性,從實踐上看i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學界進一步的理論關懷。另一方面,就一個創業者必i須擁有的三種主要創業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和社會資本)而言,農民i的社會資本可能是最具有彈性和活力的,它很可能為農村微型企業創業提供重;要支持。因此,本書的研究選題確定為“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農村微型企業;創業”。
這個選題直觀上說明本書的研究對象是農村微型企業:研究的切人點是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社會資本:研究的目的則是從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視角來探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的相關規律。
1.1.2 研究意義
本書的理論意義有三。
第一,以創業過程理論、社會資本理論以及資源基礎理論為指導,對本書所涉及的四個子研究分別提出理論模型,即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初始社會資本對創業機會識別類型的預測能力模型、連帶關系對返鄉農民T創業機會識別的相對影響力模型、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社會資本的動態發展趨勢模型以及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商業網絡嵌入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模型。這四個理論模型比較全面地展示了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社會資本和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的關系。它們雖不完美,但可以豐富農民創業領域的研究,為同類問題研究提供參考。
第二,響應了學界對創業管理研究重心應該放置在“挖掘活動與活動之間、要素與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號召。張玉利和楊俊(2009)指出,與單純考察要素與結果以及活動與結果關系的做法相比較,挖掘活動與活動之間、要素與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有助于揭示創業績效的成因和創業活動的內在機理。本書對三個具體研究問題的回答展現了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的一個動態過程以及該過程中隱含的規律。對三個具體研究問題的回答依次揭示了要素(社會資本)對活動(機會識別)、活動(追求企業生存)對要素(社會資本)以及要素(社會資本)對結果(創業績效)的影響。
第三,對不具有成長性的微型企業創業研究作出有益探索。Birch于1979年在其《T作崗位生成過程》中指出,小企業創造了美國新增T作的絕大部分,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小企業創業的關注。但是,Birch所指的小企業是那些成長迅速、能夠提供不斷增加的就業崗位的小企業。隨后的小企業創業研究基本上也是圍繞具有高成長性的小企業展開。農村微型企業存茌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民生計問題,成長性較弱,且不能提供較多的T作崗位。但是,中國農村微型企業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它們不僅為眾多農民提供了生存機會和比從事農業更高的收益,同時為繁榮農村經濟、方便農民生活作出不可小覷的貢獻。本書對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規律所開展的研究拓展了創業研究的范圍,對不具有成長性的微型企業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
本書的現實意義在于,所探討得到的關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社會資本和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的關系規律的認識,不僅能為農民主動利用和培育社會資本進行創業機會識別,前攝性地對社會資本進行動態跟蹤,以及最終借助更高層次的社會資本來提高企業創業績效供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還可以為政府有效地組織和配置集體社會資本,以彌補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個體社會資本的不足,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1.2 邏輯主線與研究方法
1.2.1 邏輯主線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農村微型企業。無論是處于誕生階段的農村微型企業,還是處于求生存階段的農村微型企業,從創業者的社會資本的視角來探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的相關規律仍然是個大課題。因此,本書又把研究聚焦在三個具體的問題上。這三個問題分別是:第一,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在創業機會識別中扮演什么角色?第二,為了農村微型企業的生存,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存在這樣一種趨勢?第三,初始社會資本經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有意識的動態發展之后,將形成專門服務于創業企業的商業網絡嵌入,這種商業網絡嵌入對創業績效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這三個問題顯然具有邏輯上的一貫性。對這三個問題的逐一回答就是本書的邏輯主線。文獻綜述、理論基礎和概念界定都服務于這條邏輯主線。圖I-I反映了本書的邏輯主線。本書在對三個問題,即第一,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在創業機會識別中扮演什么角色:第二,為了農村微型企業的生存,創業者的初始社會資本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存在這樣一種趨勢;第三,初始社會資本經過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有意識的動態發展之后,將形成專門服務于創業企業的商業網絡嵌入,這種商業網絡嵌入對創業績效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的回答中,綜合運用理論研究、實地調查、扎根理論、計量分析和案例研究等(1)理論研究。到目前為止,盡管從社會資本視角來研究創業的文獻很多,但研究農村微型企業的文獻非常少,至于研究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的社會資本與農村微型企業創業之間的關系規律的文獻幾乎沒有,因此需要做大量理論研究T作。筆者所做的理論研究T作主要包括:第一,系統梳理社會資本對機會識別的影響、社會資本的動態發展以及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等三個研究方向的文獻;從現有文獻中總結卅被發現的關系規律并對現有研究作出評價。第二,基于先前研究不足和本書研究選題需要,完成理論遴選,找到最適合本書選題的理論基礎。第三,在已有小微企業理論和現實考量基礎上,對重要概念進行界定。第四,在文獻述評和合理理論邏輯片段借鑒和整合的基礎上,為有關實證研究搭建理論分析框架。
(2)實地調查。針對四個子研究的研究需要,先后開展了四次實地調查。
其中,兩次采用結構化問卷調查。采用結構化問卷所進行的實地調查分為兩步,首先是開展預調查,然后才是大規模的正式調查。預調查主要是在正式調查之前,對要調查的內容先進行小范圍的調查,了解問卷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行修改。鑒于研究選題的特殊性,問卷中的內容將以白編為主,輔之以對經典問卷的借鑒。同時,茌設計問卷時盡可能找到這些問卷的起源以及后續研究對這些問卷的發展,并且在研究進行過程中,還將通過專家訪談和預調查的結果,評估問卷設計及用詞方面的恰當性并進行修訂。
另外兩次采用半結構化問卷調查。在實踐中,除了采用結構化提問收集被調查者基本信息之外,主要借助開放式問題進行深度訪談,從而為扎根理論和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提供厚重的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