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常俊、施繼紅、宗容、蔡光卉編*的這本《智能電網通信技術分析與應用》圍繞智能電網中的通信技術進行分析討論,介紹了通信對智能電網發展的作用,系統地論述了智能電網通信關鍵技術及相關理論,詳細地討論了電力通信網中核心通信網、配電通信網、微電網通信技術,并對光纖通信網絡優化、提高無線信道和電力線載波通信可靠性、通信組網及服務質量、微網通信控制策略、電網通信安全、電網通信可靠性評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全書內容涉及廣泛,涵蓋了近年來的*新研究成果及應用案例。
本書可作為電力電子、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電力行業科研、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政府部門、電力用戶的參考書。
前言
第1章智能電網及其通信技術
1.1 概述
1.2 智能電網
1.2.1 智能電網概念
1.2.2 智能電網的特點
1.2.3 智能電網建設
1.2.4 智能電網進展
1.3 智能電網與信息通信
1.3.1 智能電網通信需求
1.3.2 信息通信技術對智能電網的支撐
1.4 智能電網通信與控制系統
1.4.1 高級計量架構
1.4.2 控制中心
1.4.3 核心通信網前言
第1章智能電網及其通信技術
1.1 概述
1.2 智能電網
1.2.1 智能電網概念
1.2.2 智能電網的特點
1.2.3 智能電網建設
1.2.4 智能電網進展
1.3 智能電網與信息通信
1.3.1 智能電網通信需求
1.3.2 信息通信技術對智能電網的支撐
1.4 智能電網通信與控制系統
1.4.1 高級計量架構
1.4.2 控制中心
1.4.3 核心通信網
1.4.4 配電通信網
1.4.5 用戶前端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智能電網核心通信網
2.1 光纖通信
2.1.1 光纖通信系統特點與組成
2.1.2 電力通信網承載業務及傳輸數據分類
2.1.3 電力通信核心網拓撲結構
2.2 電力光纜
2.2.1 電力光纜的分類
2.2.2 電力線附加型光纜
2.2.3 桿塔添加型光纜
2.2.4 電力線復合型光纜
2.3 智能電網核心通信網技術
2.3.1 光傳輸技術的發展趨勢
2.3.2 準同步數字系列(PDH)
2.3.3 同步數字系列(SDH)
2.3.4 波分復用技術(WDM)
2.3.5 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
2.3.6 分組傳送網PTN技術
2.3.7 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
2.4 網絡生存性
2.4.1 光纖網絡生存性
2.4.2 SDH的業務保護
2.4.3 PTN網絡生存性分析
2.5 核心通信網的抗毀性和拓撲優化分析
2.5.1 OTN+PTN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
2.5.2 電力通信網的抗毀性和拓撲優化
2.5.3 光網絡拓撲優化案例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智能配用電通信技術及應用
3.1 概述
3.2 電力線載波通信
3.2.1 電力線載波通信方式
3.2.2 電力線載波通信信道分析
3.2.3 電力線信道估計算法分析
3.2.4 電力線載波通信應用
3.3 無線通信技術應用
3.3.1 WiMAX技術
3.3.2 WSN技術
3.3.3 WiMAX與WSN或PLC混合組網技術應用
3.4 雙信道通信技術分析
3.4.1 雙信道傳輸方式
3.4.2 雙信道傳輸分析
3.4.3 雙信道傳輸編碼分析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智能配電網通信組網技術分析
4.1 智能配電通信網
4.1.1 智能配電網
4.1.2 通信需求
4.1.3 配電通信網架構
4.1.4 關鍵通信問題與技術
4.2 配電通信網服務質量研究
4.2.1 服務質量(QoS)
4.2.2 基于DiffServ的配電通信網QoS機制
4.2.3 基于MPLS VPN配電通信網的QoS研究
4.2.4 基于確定網絡演算的QoS性能界分析
4.2.5 基于統計網絡演算的QoS性能界分析
4.3 低壓電力線載波組網研究
4.3.1 組網問題
4.3.2 自適應加權分簇路由算法
4.3.3 混合遺傳蟻群(GAAC)算法
4.3.4 基于魚群算法的路由優化算法
4.4 無源光網絡動態帶寬資源分配研究
4.4.1 無源光網絡(PON)
4.4.2 EPON系統帶寬分配算法
4.4.3 下一代LR-EPON的DBA算法
4.4.4 混合TDM/WDA PON的帶寬分配算法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智能微電網的通信與控制
5.1 概述
5.2 智能微電網
5.2.1 智能微電網的概念
5.2.2 智能微電網的組成
5.2.3 智能微電網的控制方法
5.2.4 智能微電網的保護
5.3 智能微電網的運行模式
5.3.1 微電網的聯網運行
5.3.2 微電網的離網運行
5.4 基于多代理的智能微電網通信與控制
5.4.1 多代理的結構
5.4.2 多代理通信協議和通信策略
5.4.3 多代理控制策略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智能電網通信安全
6.1 電力通信安全
6.1.1 威脅產生的原因
6.1.2 威脅的分類與特征
6.1.3 電力通信安全標準
6.2 安全技術
6.2.1 保密通信
6.2.2 虛擬專用網
6.2.3 認證與數字簽名
6.2.4 病毒防護
6.2.5 入侵檢測系統
6.2.6 防火墻
6.3 安全隔離量化研究
6.3.1 問題的提出
6.3.2 隔離度模型
6.3.3 應用舉例
6.4 多源安全事件融合系統
6.4.1 系統功能
6.4.2 系統框架結構
6.4.3 采集子系統
6.4.4 融合分析子系統
6.4.5 響應與輸出子系統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智能電網通信可靠性評價
7.1 概述
7.1.1 智能電網通信可靠性評價的意義
7.1.2 智能電網通信可靠性評價方法
7.2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2.1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流程
7.2.2 通信網可靠性評價指標體系
7.3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價測度指標及層次結構
7.3.1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價
7.3.2 網絡拓撲可靠性評價
7.3.3 站點設備可靠性評價
7.3.4 環境變量可靠性評價
7.3.5 管理因素可靠性
7.4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系統實現
7.4.1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需求分析
7.4.2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系統設計
7.4.3 電力通信網可靠性評估系統實現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