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于中國銀行業發展戰略和路徑的書。
未來銀行是:智能和大數據銀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銀行,生態合作與生態競爭中的銀行,嵌入生產、生活平臺中的公共服務銀行,以內部創業組織培育科技創新精神的銀行,以智能運營體系化解總分行治理困境的銀行。
未來已經映射在行業競爭的圖景里,但通往未來銀行的現實之路在哪里?
《未來銀行之路》分析了傳統銀行發展邏輯紅利釋放殆盡、互聯網巨頭跨界金融帶來全新發展邏輯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未來圖景以及未來銀行形態。
銀行發展的科技化、科技公司化,是銀行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在這樣一個革命性的行業變局中,銀行個體的命運注定會被改變。在未來的行業體系中,占*優勢的是那些掌控了公共服務平臺并構建起以自身為核心的生態服務體系的科技化金融機構。互聯網在標準化服務方面的低成本特征以及贏者通吃原則,讓這些金融機構大大壓縮了其他金融機構的生存空間。面對職能退化、在行業大生態體系中逐步被邊緣化的潛在危險,傳統銀行不得不在未來銀行的行業圖景里,找尋自身的未來角色,走上通往未來的轉型之路。
1. 新金融新科技時代,中國銀行業的未來圖景與轉型路徑。
2. 作者基于大量實操及調研所提出的具體的未來銀行前景,值得當前銀行業戰略規劃借鑒。
3. 基于中國銀行業的現實,以新金融邏輯闡述了金融科技之重、普惠金融之要、銀行轉型之道。
4. 交通銀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劉力作序,張圣平、曾剛、董希淼、車寧聯袂推薦。
推薦序 丨劉力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學技術在自身迅速發展的同時,被普遍地應用于各類商業活動中,并促使一些商業(行業)活動的經營行為和經營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這一輪科技對商業活動的滲透和沖擊中,金融業同樣無法獨善其身。馬云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宣言,更是將沖擊的矛頭直指傳統商業銀行。面對科技大潮的沖擊,有人表示,科技已經使得金融的本質發生了變化,人們亟須加以重新認識。
其實,變與不變總是相對的。易變的往往是形式,不變或不易變的,則往往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金融的核心功能和本質是實現資源的跨期(現在與未來)配置,即融資與投資。投融資的實現形式和表現方式隨著時間、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在不斷變化,但資源跨期配置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也不會被顛覆。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活動的風險管控方式和能力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風險管控只是實現融資與投資功能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金融。中國一百多年以前的票號和錢莊,由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們所從事的金融業務并沒有改變和消失,只是由后來的現代商業銀行(目前又稱為傳統商業銀行)代為行之而已。著名金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Robert C Merton)說過: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東方還是西方,在所有的經濟體中都是基本相同的。金融的功能是非常穩定的,而實現這些金融功能的金融機構的形式和結構是相對不穩定的。默頓的話,是對金融功能和本質的不變(穩定)性和金融實現形式的多變性的一個最好的詮釋。
劉興賽博士的這本書《未來銀行之路》,其實就是對金融(銀行)實現形式的討論,相關內容貫穿于整本書。作者對未來銀行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清晰的闡述,概括起來是6個銀行:智能和大數據銀行,線上線下一體化銀行,生態合作與生態競爭中的銀行,嵌入生產、生活平臺中的公共服務銀行,以內部創業組織培育科技創新精神的銀行,以智能運營體系化解總分行治理困境的銀行。不僅如此,作者還大膽地描繪了未來銀行的行業圖景一個由類似于社會基礎設施的科技化的金融機構與特定職能機構所構成的分層體系。關于未來銀行以及未來銀行的行業圖景,是否如書中所言,尚需要實踐去檢驗。但作者從技術和互聯網的特性與邏輯出發,從競爭的角度來解構銀行業的未來,卻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審視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視角。
當然,和一般的未來系書不同的是,這本《未來銀行之路》著墨的重點并不在于對未來的討論,而是著眼于當前中國銀行業面向未來的現實抉擇,其實質是一本應用性的現實之作。它力圖從戰略的角度探討在科技和經濟發展沖擊下商業銀行的未來之路。作者通過對科技在金融活動中的各種應用,特別是互聯網公司對金融業務的滲透與互聯網思維對金融活動影響的分析,探討了商業銀行在經營環境、競爭格局乃至經營邏輯等方面可能面臨的沖擊與變化。作者指出,科技和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投融資和支付清算)等基礎業務的經營方式會帶來重大的沖擊,甚至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不僅如此,經營方式的變化和效率的提升,會帶來客戶范圍和構成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影響商業銀行的贏利模式和生存之道。那些不能對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經營行為及時做出合理有效調整的商業銀行,可能會被時代淘汰。因此,商業銀行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思維,在更廣闊、更深入的層面上,從全新的行業體系、全新的個體組織屬性、全新的能力和競爭模式、全新的戰略主題出發,建立自己的戰略思維框架,有效地融合現代科技,更加注重客戶服務與客戶體驗,吸收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改進管理體制與人才機制,通過有效的轉型(作者提出了轉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概念)實現新的發展。
劉興賽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后。現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戰略規劃部,從事銀行戰略和宏觀經濟研究10年以上。
在《經濟學動態》《財經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等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多篇論文為人大復印資料、國研網全文轉載, 參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經濟學創新》《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8)》
推薦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寫在商業銀行革命的前夜1
第一章 戰略第一次成為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決定力量3
成敗不在經營之功:關于摧毀你,卻和你無關的啟示4
新舊邏輯碰撞、融合的時代8
從集體進化到戰略分化的行業圖景12
關于中國銀行業戰略管理的反思17
第二部分 行業內新舊邏輯的碰撞21
第二章 傳統邏輯紅利的日漸式微23
既有贏利模式的逐步瓦解23
走向低效的體系32
傳統框架內創新動力和創新績效的衰減41
第三章 新金融邏輯:迫近的戰略威脅44
平臺化競爭的現實威脅45
新金融生態的戰略布局51
科技賦能下的行業競爭圖景59
第四章 中性的科技,不中性的未來71
傳統思維的潛在危機72
存量驅動,全量驅動79
嫁接抑或革命84
第三部分 未來銀行之路91
第五章 在行業革命中主動選擇生態角色93
中國銀行業的戰略體系及其內在邏輯94
方法論限定下的戰略視域危機101
在行業革命中主動選擇生態角色107
第六章 轉型現代金融科技公司117
轉型金融科技公司,但不是金融科技銀行118
銀行需要通過風險偏好差異化調整為轉型科技公司拓展戰略空間121
創業創新組織構建是轉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精髓和內核125
轉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任務是依托金融科技構建新的能力體系130
轉型金融科技公司要求傳統銀行用互聯網的邏輯重新審視市場行為與競爭邏輯135
第七章 決戰綜合金融服務的入口139
對接移動互聯時代,要求入口戰略替代渠道戰略140
公共服務是新時期入口戰略的關鍵方向146
重建公共服務功能是網點轉型的主線154
第八章 找尋新藍海戰略的著力點166
普惠金融是中國銀行業戰略視野中的下一個藍海166
基礎價值的戰略回歸是個人普惠金融戰略的最終落腳點169
業務模式創新與體系變革是驅動小微金融戰略發展的兩個車輪177
產融結合和生態構建是農村金融藍海戰略的必由之路184
第九章 打造不可復制的經營特色195
重塑金融市場銀行的體系、邊界196
賦予客戶關系銀行以時代的內涵204
附錄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的標志性節點217
附錄二國內銀行總分行體制下的典型組織架構219
后記一段特殊經歷的總結221
參考書目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