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譯叢書 復活》(1889—1890)是托爾斯泰思想藝術的總結。作品以一起真實的刑事犯罪案為基礎,通過描寫男女主人公復雜曲折的經歷,展示了俄國當時社會的黑暗,在對政府、司法、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深刻批判的同時也在宣揚不以暴力抗惡和自我修身的說教。
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致力于外國文學名著出版,延請國內一流學者研究論證選題,翻譯更是優選專長譯者擔綱,先后出版了“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等大型叢書和外國著名作家的文集、選集等,這些作品得到了幾代讀者的喜愛。
為滿足讀者的閱讀與收藏需求,我們優中選精,推出精裝本“名著名譯叢書”,收入膾炙人口的外國文學杰作。豐子愷、朱生豪、冰心、楊絳等翻譯家優美傳神的譯文,更為這些不朽之作增添了色彩。多數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圖。希望這套書能成為中國家庭的必備藏書。
十九世紀末年,俄國文壇上出現了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這就是托爾斯泰的《復活》。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偉大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主要是在一八六一年農奴制改革至一九○五年革命爆發這個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托爾斯泰在描寫這一階段的俄國生活時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和他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第一流的地位”《列·尼·托爾斯泰》。《列寧全集》第十六卷,第三二一頁。。
對于這位偉大而復雜的作家,在他生前和死后,都有許多人加以評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列寧從“俄國革命的性質、革命的動力”③《列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读袑庍x集》第二卷,第三六九頁。的觀點出發,全面地分析了托爾斯泰,并且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把他同俄國革命聯系起來,作出了“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的科學論斷,指出這面鏡子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③,既體現了俄國農民群眾運動的力量和威力,又反映了它的弱點和局限。
托爾斯泰出身于貴族家庭,本人是個伯爵。他早年受西歐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曾在自己莊園中試行減租減役,幻想尋求地主和農民和諧相處的途徑;以后加入軍隊,參加俄土戰爭,曾在克里米亞作戰,親眼看到沙皇軍隊的腐;退役后又出國旅行,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引起他的憎惡。
托爾斯泰開始文學創作不久,俄國社會圍繞著廢除農奴制問題,爆發了一場尖銳的爭論。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反映在他的主要作品中。但他先是站在自由派貴族的立場,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以農民起義推翻專制農奴制的主張,這導致了他同革命民主主義陣營的分裂。當一八六一年實行改革的時候,他又看出改革是“無濟于事的空話”。他于是譴責貴族,維護農民,引起了保守派貴族的痛恨。因此,他的家遭到政府的搜查。
到七十年代末,俄國社會的階級斗爭又趨劇烈。改革以后的農民,本來就遭到了一連串的掠奪,瀕于破產,現在又遇上連年歉收,成千上萬地死于饑饉與瘟疫。天災人禍迫使農民不得不奮起抗爭,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勢,引起了托爾斯泰的關注。于是他加緊社會活動,遍訪大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談話;出席法庭陪審;參觀監獄和新兵收容所;調查貧民區等等。這一切加深了他對專制制度和剝削階級罪惡的認識,促進了他的世界觀的劇變,并給予他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他曾在《懺悔錄》里自述道:“一八八一年這個時期,對我來說乃是從內心改變我的整個人生觀的一段最為緊張熾熱的時期”,“我棄絕了我那個階級的生活”。列寧對托爾斯泰后期世界觀的變化極為重視,并作了明確的概括:“鄉村俄國一切‘舊基礎’的急劇破壞,加強了他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加深了他對這一切的興趣,使他的整個世界觀發生了變化。就出身和教育來說,托爾斯泰是屬于俄國上層地主貴族的,但是他拋棄了這個階層的一切傳統觀點”《列·尼·托爾斯泰和現代工人運動》!读袑幦返谑,第三三○頁。,轉到宗法制農民的觀點上來了。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以后,越到晚年越致力于“平民化”。最后,為了擺脫貴族生活,終于在一九一○年十月一個寒冷的冬夜棄家出走,不久即病逝在一個小火車站上。
可是在托爾斯泰轉變后的觀點和創作中,還存在著顯著的矛盾,正如列寧指出的:“一方面,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國家管理機關的滑稽劇,暴露了財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眾的窮困、野蠻和痛苦的加劇之間極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惡’。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齷齪的東西,即宗教,力求讓有道德信念的僧侶代替有官職的僧侶,這就是說,培養一種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別惡劣的僧侶主義!薄读懈Αね袪査固┦嵌韲锩溺R子》。《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七○頁。這兩個互相對立的方面使托爾斯泰顯得既偉大又可笑。
托爾斯泰的這種矛盾,并不是偶然產生的,也不僅僅是他個人固有的,而是當時俄國革命動力農民群眾的矛盾的思想情緒的反映。俄國千百萬農民由于幾百年來的農奴制壓迫和改革以后幾十年來的破產,積下了對舊制度的無比仇恨以及拚死的決心,他們要求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滅一切舊的土地占有制,鏟除官辦教會,這一切統統表現在托爾斯泰的作品里面,在那里,“通過他的嘴說話的,是整個俄羅斯千百萬人民群眾!薄锻袪査固┖蜔o產階級斗爭》!读袑幦返谑恚谌宥。但是農民又是在舊制度下長大的,“他們在吃母親的奶的時候就吸取了這個制度的原則、習慣、傳統和信仰”《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读袑幦返谑呔,第三五頁。,因此他們對新的制度無法理解,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消除自己身受的深重災難,結果斗爭不夠堅決,甚至訴諸祈禱與哭泣。這一切在托爾斯泰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所以列寧說,托爾斯泰這面鏡子“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層都在洶涌激蕩的偉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點,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托爾斯泰和無產階級斗爭》。《列寧全集》第十六卷,第三五三頁。
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復活》寫于一八八九至一八九九年,集中地體現了他轉變后的世界觀及其矛盾。小說的素材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個貴族青年引誘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懷孕后被趕出家門,后來當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錢而受審判。這個貴族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席法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準許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托爾斯泰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他最初的構思是用它做基礎,寫一本以懺悔為主題的道德教誨小說。初稿寫成后,作者自己很不滿意,他在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五日的日記中寫道:“剛去散步,忽然明白了我的《復活》寫不出來的原因。……必須從農民的生活寫起,他們是對象,是正面的,而其他的則是陰影,是反面的東西。”在十年的創作過程中,作者經過艱苦的探索,不斷地修改、擴大和深化主題思想,前后共寫成六稿,內容逐步演變,使柯尼的故事情節同托爾斯泰想揭露的社會問題聯系起來,小說的篇幅也逐步擴展,由中篇而長篇,最后,終于成為一部體現作者“要講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騙”,“也要講專制制度的可怕”以上所引托爾斯泰的話均見他的日記。這個重要主題的小說。然而,既然《復活》體現了托爾斯泰轉變后對事物的新看法,它也就存在著非常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俄國社會的批判極為尖銳,另方面對“托爾斯泰主義”的宣傳也異常集中。
列寧說過,托爾斯泰“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對現代一切國家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這些制度所賴以建立的基礎,就是群眾的被奴役和貧困,就是農民和一般小業主的破產,就是從上到下充滿著整個現代生活的暴力和偽善!薄读小つ帷ね袪査固┖同F代工人運動》!读袑幦返谑恚谌痦摗_@個評價指出了托爾斯泰晚期創作的批判力量及其政治意義,首先可以指導我們來分析《復活》的優點。
《復活》的情節和柯尼所講的故事大致相同。后來主人公涅赫柳多夫決定為被誣告犯殺人罪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奔走伸冤,上訴失敗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是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她終于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這樣,男女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通過這些情節,作者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刻畫了各個階級的人物。
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揭發沙皇專制制度下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暴露了官吏的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法庭上,那些貌似公正的執法者,包括庭長、副檢察官、法官和陪審員,一個個昏聵無能,自私自利,拿犯人的命運當兒戲。就是在這樣一群官吏手里,瑪絲洛娃被平白無故地判處苦役刑。盡管名義上她可以上訴,“不過樞密院不可能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只審查在法律的引用和解釋方面是不是得當”,就駁回了上訴狀;即使呈文遞到“皇帝陛下”那里,也僅僅是被“恩準”將“苦役刑改為流刑”,這對沙皇的“體恤下情”簡直是一個諷刺。小說通過涅赫柳多夫到樞密院上訴的情節,還進一步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各級官吏。退休國務大臣貪婪成性,是個吸血鬼。樞密官背信棄義、口蜜腹劍,是蹂躪波蘭人的罪魁。掌握彼得堡犯人命運的老將軍極端殘忍,“利用成百上千人的眼淚和生命來博得高官厚祿”。副省長則經常以鞭打犯人為樂事。在他們的淫威下,受害者何止瑪絲洛娃一人,農民、工匠、流浪漢、小業主統統不能幸免!皬谋说帽さ谋说帽A_要塞起到庫頁島止”,冤獄遍于國中,哪里還有正義可言!“真理讓豬吃掉了”。沙皇專政機構“從上到下充滿著整個現代生活的暴力和偽善”,以至作者憤怒地控訴道,“人吃人的行徑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開始,而是在政府各部門、各委員會、各司局里開始的”,“法院無非是一種行政工具,用來維護對我們的階級有利的現行制度罷了”。
小說不但揭露了官僚機構的橫暴,而且撕下了官辦教會的“慈善”面紗,暴露了神甫麻醉人民的騙局。他們貌似正經,實際是為了撈得“一筆收入”。獄中犯人做禮拜的場面,更是令人毛骨悚然,“饒恕我!”的祈禱聲竟和囚犯的鐐銬聲響成一片。作者激憤地指出,監獄的長官和看守長們相信這一套,是“因為最高當局和沙皇本人都信奉它”,而且他們“的確體會到這種信仰在為他們”辯護,便于他們的統治,而“大多數的犯人相信”,則因為它“含有神秘的力量,人借助于這種力量就可以在現世的生活和死后的生活里得到很大的便利”?梢,政府的暴行有賴于官辦教會的支持,而教會不過是沙皇愚弄和統治人民的另一種工具。列寧說過,“所有一切壓迫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都需要有兩種社會職能:一種是劊子手的職能,另一種是牧師的職能。劊子手鎮壓被壓迫者的反抗和暴動,牧師安慰被壓迫者,給他們描繪一幅在保存階級統治的條件下減少痛苦和犧牲的遠景……從而使他們忍受這種統治!薄兜诙䥽H的破產》!读袑庍x集》第二卷,第六三八頁。托爾斯泰的藝術描寫有助于我們理解劊子手和牧師狼狽為奸的實質。小說激怒了政府和教會。因此,不但書中的這些描寫被圖書審查機關砍掉,而且作者本人也被俄國主教公會開除了教籍。
《復活》比作者過去任何作品都更為深刻地揭露了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在農村,“兒童紛紛夭折,婦女擔任力不勝任的工作”,人們“四處討飯”,“人民正在紛紛死亡”。農民苦難的根源是什么,那時對這個問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答案。托爾斯泰好像是為了辯論似地先引進涅赫柳多夫的貴族地主親戚們的謬論,說是農民得到土地以后“索性不做活兒了”,由于懶,“反倒更窮了”。然后,作者強烈地指出:“人民貧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僅有的能夠用來養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們奪去了!弊髡卟⑶医枘樟喾蛑诖舐暭埠簦骸巴恋厥遣豢梢猿蔀樨敭a的對象的,它不可以成為買賣的對象,如同水,空氣,陽光一樣。一切人,對于土地,對于土地給與人們的種種好處,都有同等的權利!边@里,托爾斯泰之所以能夠揭示這個重要問題,正是因為他的批判力量有社會基礎,如同列寧所說的:“他對土地私有制的毅然決然的反對,表達了一個歷史時期的農民群眾的心理。”《列·尼·托爾斯泰》。《列寧全集》第十六卷,第三二三頁。
此外,小說對資本主義在俄國急遽發展給農民帶來的痛苦和禍害,也作了充分的揭露。這樣,在沙皇統治下俄國的種種黑暗,諸如國家、法律、教會、土地私有制以及初興的資本主義,總之造成人民群眾苦難的社會環境,統統都被作者描繪在他的作品里了。
《復活》的情節是單線發展,可是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作者沿著瑪絲洛娃蒙冤下獄并被流放、涅赫柳多夫為她奔走上訴以及陪同她前往西伯利亞這條線索,以描寫男女主人公的遭遇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主,從城市到鄉村,從首都到外省,從政府的辦公廳到省長官邸,從貴族的廳堂到農民的茅舍,從劇院的包廂到三等客車車廂,從警察局到停尸房等各個角落,廣闊而深入地反映了沙皇俄國的面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開始向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過渡,對內強化統治,對外到處擴張的時候,《復活》的揭露和批判更有助于人們認識沙皇制度既反動又虛弱的本質。盡管作者沒有達到,甚至顯然避開了革命的思想,但是我們在《復活》中看到的仍然是他“以巨大的力量和真誠鞭打了統治階級”《托爾斯泰和無產階級斗爭》!读袑幦返谑恚谌宥。,發出了“他對一切階級統治的激烈抗議”《列·尼·托爾斯泰》!读袑幦返谑,第三二六頁。。而托爾斯泰的批判威力,也是令敵人十分害怕的。難怪圖書審查機關要對《復活》進行認真的刀砍斧削,全書被刪去了五百多處,在總共一百二十九章中最后未經刪節而發表出來的只不過二十五章。揭露監獄祈禱儀式的偽善的兩章全被斧削,只剩下“禮拜開始了”幾個字。描寫托波羅夫殘酷迫害異教徒的一章被整個刪去。第三部凡講述政府對革命者摧殘迫害的地方也都被刪去。只有在革命后,一九三三年出版《托爾斯泰全集》時,才得以第一次完整地把《復活》全文公諸于世。
在藝術上,《復活》也有較高的成就。作者善于通過男女主人公活動的主線,把各種事件、各個階層的人物、各個社會生活的側面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整體,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的黑暗,達到較高的藝術概括;同時又抓住一些具體情節,給予細膩的描寫,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更能顯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刻畫反面人物或者揭露人物的惡劣品性時,善于運用辛辣的諷刺筆法,以暴露他們的丑惡。
特別應當指出,在結構安排和人物描寫中,為了更形象生動地展示群眾的苦難,更突出鮮明地暴露社會矛盾,作者非常熟練地大量運用對比手法。無論是景物對比,人物遭遇對比,人物外表對比,人物前后思想活動對比等等,都被用來加強小說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就連小說的故事本身,這種在舊文學中司空見慣的題材,也不再被簡單地寫成男女愛情的牧歌,或是主人公悲歡離合的鬧劇,而是被作者賦予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用來表現貴族與農奴、損害者與被損害者的尖銳對立。這樣,那個罪惡的社會,那種不合理的現實,種種慘象,躍然紙上,使人震驚和憤慨。應該說,《復活》正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特點的代表作。
《復活》的弱點和消極面也是很突出的。托爾斯泰在揭露社會罪惡的同時,又散布了許多令人生厭的說教。他反對政府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暴虐,卻呼吁“禁止任何的暴力”,否定用革命手段推翻專制制度,竟讓小說中的一個“政治犯”主張“革命,不應當毀掉整個大廈,只應當把這個……古老大廈的內部住房換個方式分配一下罷了”。他反對教會的偽善,卻乞靈于“心中的上帝”,說“不應該在寺院里祈禱,卻應該在精神里祈禱”。他反對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也只能讓書中的農民、馬車夫和工匠發出沉痛的怨訴和無力的咒罵。這些消極的東西正是俄國農民“用很不自覺的、宗法式的、宗教狂的態度”來看待社會問題的體現,反映了他們的“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養的缺乏和革命的軟弱性”《列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读袑庍x集》第二卷,第三七四頁。。
不僅如此,托爾斯泰還直接進行荒謬的宣傳。我們看到,小說一開頭就引《福音書》的話作為題詞,宣傳對別人要饒恕“到七十個七次”。后來在讓主人公閱歷過那么多苦難之后,作者還說“為要擺脫這種駭人聽聞的、使人們受苦的惡勢力,唯一毫無疑義的方法僅僅是人們在上帝面前永遠承認自己有罪,因而既不能懲罰別人,也不能糾正別人”,“要永遠寬恕一切人”。到了小說末尾,他更直接捧出《福音書》來進一步傳播“人非但不應當恨仇敵,打仇敵,而且應當愛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的教義。這就不但是“一個發狂的篤信基督的地主”,而且是一個“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齷齪的東西,即宗教”的牧師了。在俄國革命形勢已經高漲的年代,作者還要宣揚“不用暴力抵抗邪惡”、“寬恕”和“博愛”這種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就更顯出其思想的反動而有害的一面了。
托爾斯泰的這套反動觀點,是有“人性論”作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社會如此腐敗,“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人們喪失了做人的主要品質”。在他看來,每個人身上仿佛都有“獸性的人”和“精神的人”在互相對抗,“獸性的人”占了上風,人就作惡;“精神的人”取勝了,人就向善。基于這種對“人性”與“獸性”矛盾的認識,他才讓男女主人公通過“懺悔”和“寬恕”走向“復活”,借以體現“人性”由喪失到復歸的過程,使他們幾乎成了“托爾斯泰主義”的體現者。在這部小說里,他企圖說明,無論是貴族或農奴,壓迫者或被壓迫者,都要進行“道德上的自我修養”,避惡趨善,或改惡從善。人人都保持善良的“人性”,就可以消除社會弊病,“天國就會在人間建立起來”?墒牵霸陔A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八二七頁。托爾斯泰的救世藥方豈不是抹煞了造成社會災難的根源是統治階級的剝削本性嗎·可見這種教義是多么荒謬!連作者自己后來也失去信心。小說的末尾他寫不下去了,第三部中那些體現作者意圖的“政治犯”形象,大多蒼白無力,毫不感人,或者遭到嚴重的歪曲。就是“復活”以后的涅赫柳多夫的生活“新階段會怎樣結束”,作者也感到茫然,只好用“那卻是未來的事了”這句話來了結。可見鼓吹抽象的“人性論”,既破壞了作品的思想性,又損傷了藝術性。
托爾斯泰不是要為社會尋找出路嗎·出路是有的,這就是革命。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和壓迫,解放作者所同情的勞動群眾。因此,一定要批判托爾斯泰的反動教義。列寧早就痛斥過那些宣布托爾斯泰是“生活的導師”的機會主義者,并且指出:“俄國人民不應該向托爾斯泰學習如何求得美好生活,而應該向托爾斯泰所沒有了解其意義的那個階級學習,向惟一能夠摧毀托爾斯泰所憎恨的舊世界的那個階級學習,即向無產階級學習。俄國人民只有懂得這一點的時候,才能求得解放。”《托爾斯泰和無產階級斗爭》!读袑幦返谑恚谌迦摗
我們今天在研究《復活》、接受托爾斯泰文學遺產的時候,就要反對某些研究者把托爾斯泰理想化,反對袒護或鼓吹他的“不抵抗主義”、向“精神”呼吁、“道德上的自我修養”以及“博愛”等教義,反對把托爾斯泰吹捧為人們“共同的導師”、“人類的指路明星”。我們要接受和研究的是他遺產中“沒有成為過去而是屬于未來的東西”《列·尼·托爾斯泰》!读袑幦返谑恚谌摗,也就是“可以為啟發先進階級提供寶貴材料的批判成份”《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列寧全集》第十七卷,第三六頁。。并且對其批判成份的意義給予新的、革命的闡發。如同列寧所教導的,要“闡明托爾斯泰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的批判的意義”,要“闡明托爾斯泰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的意義,激發群眾起來進行革命。《列·尼·托爾斯泰》。《列寧全集》第十六卷,第三二六頁。
李明濱
一九七八年五月四日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學、宗教、哲學、美學、政論等,反映了俄國社會的一個時代,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復活》等。
汝龍(1916—1991),曾用名及人,江蘇蘇州人。1938至1949年先后在四川、江蘇等地擔任中學英文教員。新中國成立后曾在無錫中國文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蘇州東吳大學中文系任教。1953年曾在上海平明出版社編輯部工作。1936年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工作。譯著有高爾基的《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庫普林的《亞瑪》、托爾斯泰的《復活》、《契訶夫小說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