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反諷
定 價:¥56
中 教 價:¥36.40 (6.50折)
庫 存 數: 0
反諷從古希臘誕生至今,出現于修辭學、文學、哲學、文化等多個領域,其內涵也在不斷地變遷,主要有轉義辭格、美學理論、結構原則、話語策略、文化形態、生存立場。反諷作為一種修辭格,已從語言領域擴展至符號領域,出現于多種文化形態中;反諷作為一種敘事策略,廣泛出現于文學文本尤其是后現代文本中,其形成機制有多種,如敘述主體的距離、分層、戲仿、情節模式等。比較中西方文論中的反諷可以管窺兩者的通而不同
倪愛珍,安徽桐城人,文學博士,研究員,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成員。現為江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敘事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敘事學、符號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陶瓷圖像的文學敘事研究”,出版專著《史傳與中國文學敘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