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癥是我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老年癡呆癥患者病情往往不可逆轉且進行性加重。目前,老年癡呆癥的病因學還不是很清楚,且尚無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防治老年癡呆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早期干預。《博士后文庫: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研究》基于國內外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適合我國社區居民的老年癡呆癥早期識別、早期干預相關方法及技術,并從社區層面提出了我國老年癡呆癥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的策略。
《博士后文庫: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研究》是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5T80520、2013M53024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203080)、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層次人才項目(2014-JY-004)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博士后文庫: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研究》既可以為公共衛生管理、社會心理、人口研究等領域的研究生、教師、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參考,又可以為相關衛生管理部門制定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政策提供理論支持,也可以為廣大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開展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相關實踐提供指導,還可以供一般讀者了解全球關于老年癡呆癥(病因、診斷、治療等)的新研究進展,掌握老年癡呆癥早期預防、早期干預的實用方法和技術。
隨著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老年癡呆癥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老年癡呆癥的病因學還不是很清楚,也無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老年癡呆癥患者的病情不可逆轉,防治老年癡呆癥的關鍵在于早期預防、早期干預。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從認知健康狀態向老年癡呆癥轉化中的重要環節,被公認為“老年癡呆癥前期癥狀”。輕度認知障礙的提出彌補了老年癡呆癥概念的滯后性,體現了早期預防、早期干預的理念,為老年癡呆癥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之窗”。行為生活方式是公認的老年癡呆癥發病的主要影響因素。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有助于減少老年人及處于老年癡呆癥患病高危狀態的輕度認知障礙群體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是有效防治老年癡呆癥的重要手段。輕度認知障礙是全球公認的老年癡呆癥預防的“機會之窗”,它為早期預防老年癡呆癥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也為老年癡呆癥的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以輕度認知障礙這一“機會之窗”為突破口進行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研究對于老年癡呆癥防治與疾病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相關政策滯后,社區人群普遍缺乏對老年癡呆癥的科學認識,老年癡呆癥患者及其家人普遍缺乏社會支持,亟需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為構建我國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體系提供理論指導和數據支持。本書以社區老年人群及老年癡呆癥高危人群——輕度認知障礙群體為研究突破口,開展系列理論和實證研究,并提出了構建我國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體系的基本策略,這對于加快我國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相關衛生政策制定進程、推動我國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相關研究進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博士后文庫》序言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老年認知損害量表
第2章 健康行為理論
2.1 概述
2.2 個人健康行為理論
2.3 人際間健康行為理論
2.4 社區健康行為理論
第3章 慢性病管理理論
3.1 概述
3.2 慢性病管理理論的形成
第4章 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理論
4.1 概述
4.2 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慢性病管理實踐
4.3 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理論
第5章 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實踐
5.1 概述
5.2 德國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計劃
5.3 法國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計劃
5.4 英國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計劃
5.5 丹麥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計劃
第6章 歐洲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經驗
6.1 概述
6.2 經驗評價模型
6.3 經驗與啟示
第7章 基于健康行為理論的老年癡呆癥實證研究
7.1 概述
7.2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家屬調查
7.3 輕度認知障礙篩查
7.4 老年癡呆癥KAP量表編制與評價
7.5 老年癡呆癥社區調查
第8章 老年癡呆癥實證研究要點
8.1 方法與工具
8.2 結果與討論
8.3 結論與啟示
第9章 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策略
9.1 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的必要性
9.2 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的原則
9.3 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的內容
參考文獻
附錄一 現場調查問卷
附錄二 MoCA量表
編后記
查看全部↓
《博士后文庫: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研究》:
面對人口快速老齡化,如何積極應對嚴峻的老年癡呆癥形勢是當前我國衛生管理部門面臨的重要挑戰。實證研究是將國外理論和實踐經驗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的重要手段。在明確了慢性病管理理論和國外基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管理實踐后,進一步在我國開展老年癡呆癥相關實證研究是了解當前我國老年癡呆癥防治現狀、積極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癡呆癥防治策略的重要手段。
前面的章節已經闡明了老年癡呆癥社區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的重要干預方式是建立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個體健康行為理論在健康行為干預領域運用最廣泛,其中知信行模式是目前最成熟的理論之一。社區是我國基層居民組織,在社區層面研究老年癡呆癥早期預防、早期干預策略,構建老年癡呆癥早期預防與人群管理體系,可以有效改善廣大社區居民老年癡呆癥相關衛生服務的可及性。
本章將采用先進的輕度認知障礙篩查技術開展社區篩查,同時將基于知信行模式研發適合我國社區居民的老年癡呆癥相關知識,態度,行為量表(KAP量表),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國社區輕度認知障礙篩查陽性者、老年人群等老年癡呆癥高危人群的老年癡呆癥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現況。由于老年癡呆癥還涉及長期照料,而老年癡呆癥患者的長期照料者主要是其家庭成員。本章還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已確診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家庭成員對老年癡呆癥及老年癡呆癥患者長期照料等的看法。因此,本章涉及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部分:①了解已確診的社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家庭成員對老年癡呆癥及老年癡呆癥長期照料等的看法;②開展輕度認知障礙社區篩查,研發適合我國社區居民的老年癡呆癥相關知識.態度.行為量表(KAP量表)并了解當前我國社區輕度認知障礙篩查陽性者、老年人群等老年癡呆癥高危人群的老年癡呆癥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現況。
7.2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家屬調查
7.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009年9月14日,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賈建平教授領銜的“中國醫院認知調查”在全國有代表性的42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同時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患者認知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為癥狀及其照料者負擔狀況的橫斷面調查(北京衛生信息網,2009)。這項調查旨在通過規范的診斷標準、標準化量表和問卷調查,得出我國大型醫院門診中癡呆患者就診的比例、癡呆中各種亞型的分布及認知特征、診療模式、患者的照料模式及其照料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等數據,從而提高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水平,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客觀數據。其中,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是指定的42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之一。
本研究依托該調查,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醫生推薦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家屬。調查對象是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確診的居住在武漢市內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家屬。調查對象的納入標準:①2009年9~12月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確診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家屬;②≥18周歲;③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共同居住,且承擔照料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責任;④愿意且能夠敘述輕度認知障礙被診斷前后的經歷和體會。調查對象的排除標準:①患有重大疾病者(如嚴重的心或肺功能不全、肝腎疾病、重度內分泌疾病、重度感染性疾病、中毒性腦病、血液系統疾病、可引起腦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疾病及癌癥等),或由于其他原因已在生命終末期者;②長期臥床者;③調查期間因故不在社區居住(如住院、外出公干等)或人戶分離者;④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精神發育遲緩者;⑤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抑郁癥、認知損害患者;⑥過去6個月內確定為酒精或藥物依賴者;⑦聽力或言語功能嚴重受損無法完成訪談者;⑧不愿意參加訪談者。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