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智能社會的建設,需要人工智能社會學及時做出智識上的思考與回應。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上散落著關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產品、服務、機構以及人員的大量資訊,涉及人工智能技術進展以及人工智能在落地應用中給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研究者通過系統地梳理和分析這些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新聞案例,結合社會學的學科視角,嘗試著建構了人工智能社會學這門人工智能科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的學科框架和知識體系。本研究主要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分別從身體技術、社會互動、社會階層等社會學的主題探討人工智能的社會功能,又從家居出行、工作休閑、媒體傳播、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文化變遷等領域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社會不同層面的影響,同時探討了人工智能的越軌行為及風險治理,最后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智能社會的建設及在此基礎上的人工智能社會學的發展。邁向行動的人工智能社會學不僅指出了智能社會中的社會問題,同時也能夠嘗試提出促進問題解決的行動方案。
《人工智能社會學/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叢書》適合所有對人工智能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感興趣的讀者,尤其適合人工智能、社會學、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學等ICT相關學科領域的讀者。
高崇,北京郵電大學數媒學院傳播學系講師,主要從事新興媒體與社會、發展等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近年來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人工智能與社會發展》、《流行文化——ICT文化》、《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等課程。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基金等項目,已發表論文十余篇。
第1章 理解人工智能社會學
1.1 何謂人工智能
1.1.1 人工智能概念的界定
1.1.2 人工智能的分類
1.2 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
1.2.1 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成果
1.2.2 運用人工智能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成果帶來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
1.2.3 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對社會關系等方面帶來的影響
1.3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社會學
1.3.1 社會及社會學
1.3.2 什么是人工智能社會學
1.4 人工智能社會學的研究路徑
1.4.1 功能論
1.4.2 解釋論
1.4.3 沖突論
思考題
第2章 身體與技術:作為身體的人工智能
2.1 身體與技術的關系
2.1.1 身體對技術的建構
2.1.2 技術對身體的建構
2.1.3 身體與技術的融合
2.2 對“人工智能作為身體”的社會觀察和思考
2.2.1 數字身體、遺忘與社會倫理
2.2.2 人工智能身體與社會分層
2.2.3 涉及身體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社會歧視
2.2.4 人工智能技術與文化身體塑造
思考題
第3章 智能社會的社會互動關系
3.1 理解“社會互動”
3.1.1 什么是“社會互動”
3.1.2 社會互動的類型
3.2 人與智能機器人的交流互動類型與方式
3.2.1 人與智能機器人的交流互動類型
3.2.2 人與智能機器人的交流互動方式
3.3 人工智能與社會關系
3.3.1 人與人工智能體的社會關系
3.3.2 智能機器之間的交流與關系
3.4 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信任關系的建立
3.4.1 社會關系與信任
3.4.2 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信任關系建立
3.5 人工智能、社會結構的變化及其社會影響
3.5.1 人工智能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3.5.2 人與人工智能體的互動會影響人類的思維能力
3.5.3 AI依賴及人機情感危機
3.5.4 人工智能算法和機器人對社交滲透理論的影響
3.5.5 人工智能與社會資本的變化
思考題
第4章 人工智能與新的社會階層群體
4.1 理解“社會階層”
4.1.1 什么是社會階層
4.1.2 信息傳播技術(ICT)的發展與新興社會階層群體
4.2 人工智能社會下的階層群體新變化
4.2.1 一部分工人階層群體被取代
4.2.2 新的社會階層群體——程序員的出現
4.3 人工智能的使用與社會階層差異
4.3.1 社會分層現實下的AI發明與使用
4.3.2 AI的出現及其收益能否普惠社會各階層
4.3.3 個體弱勢、邊緣群體與人工智能技術
4.4 社會階層流動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4.5 從社會學角度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社會分層的影響
4.5.1 功能論
4.5.2 沖突論
4.5.3 符號互動論
思考題
第5章 智能社會的越軌行為與社會控制
5.1 理解“越軌”
5.2 人工智能與越軌行為
5.3 人工智能與社會控制
5.3.1 人工智能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
5.3.2 人工智能作為社會控制的對象
思考題
第6章 人工智能技術與風險社會
6.1 理解“風險”與“風險社會”
6.1.1 什么是“風險”
6.1.2 什么是“風險社會”
6.2 人工智能風險的表現
6.2.1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安全“風險”
6.2.2 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不當使用與風險
6.2.3 人工智能偏見和歧視
6.2.4 倫理與異化風險
6.3 人工智能風險的社會治理
思考題
第7章 人工智能與家居社會生活
7.1 智能家居生活:人工智能在家居生活中的應用
7.1.1 人工智能與居住環境的智能化
7.1.2 人工智能產品基于深度學習助力營養食品的識別
7.1.3 家政服務機器人
7.2 對智能家居生活的社會觀察和思考
7.2.1 真實體驗缺失
7.2.2 智能家居與家庭建設
7.2.3 人工智能與家庭外社會生活:身體殘障人士的社會融合
思考題
第8章 智能出行的社會影響
8.1 智能出行的發展
8.1.1 自動駕駛的發展
8.1.2 智能即時交通
8.1.3 智慧交通管理
8.1.4 智能出行
8.1.5 車聯網下的汽車:流動化、場景化新媒介的代表
8.2 智能出行中的社會影響
8.2.1 智能出行、年齡差異與普惠出行
8.2.2 網約車車內空間的社會屬性
8.2.3 網約車、流動人口的可持續性生計與數字勞動
思考題
第9章 智能社會的人工智能與工作
9.1 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影響
9.1.1 人工智能對工作影響的表現
9.1.2 人工智能對工作影響的結果
9.2 人工智能影響下的行動策略
9.2.1 從意識上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影響
9.2.2 就個體而言,積極轉變自身,保持學習的意愿和能力
9.2.3 就社會而言,應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
思考題
第10章 人工智能與智慧休閑
10.1 理解“休閑”
10.2 智慧休閑:人工智能對休閑活動的影響
10.2.1 人工智能休閑活動中的內部技術要素
10.2.2 人工智能休閑活動中的外部技術要素
10.3 對人工智能休閑的社會觀察與思考
10.3.1 基于人工智能的休閑與“宅文化”
10.3.2 理論上增加了休閑時間,實際上模糊了工作和休閑時間的界限
10.3.3 在人工智能影響下,勞動和休閑的界限在變得模糊
10.3.4 休閑消費與大數據“殺熟”
10.3.5 人工智能休閑產品使用與身份認同
思考題
第11章 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
11.1 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內容的影響
11.1.1 人工智能對新聞理念的影響
11.1.2 人工智能對新聞采集手段的影響
11.2 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者的影響
11.2.1 人工智能對新聞記者編輯影響的表現
11.2.2 人工智能對新聞記者影響的結果
11.3 人工智能對新聞媒介的影響
11.3.1 人工智能對作為符號系統的媒介的影響
11.3.2 人工智能對作為技術的媒介的影響
11.3.3 人工智能對作為終端的媒介的影響
11.4 人工智能對新聞機構的影響
11.4.1 原有新聞媒體組織機構的變化
11.4.2 新興新聞資訊科技公司的出現
11.5 人工智能對新聞用戶的影響
11.5.1 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新聞用戶所處的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
11.5.2 新聞用戶主觀層面新聞需要的變化
11.5.3 在人工智能影響下,新聞用戶的新聞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
11.5.4 用戶新聞素養的變化
11.5.5 新聞用戶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新聞,開始自己生產新聞,推動了自媒體新聞的發展
11.5.6 用戶新聞消費的場景化、流動化
11.5.7 從模糊的用戶畫像到精準的定位
思考題
第12章 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12.1 理解“可持續發展”
12.1.1 “發展”的含義
12.1.2 可持續發展觀
12.1.3 可持續發展目標
12.2 人工智能技術與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12.2.1 人工智能、減少污染與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12.2.2 人工智能與環境監測
12.3 人工智能與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12.3.1 人工智能促進金融資本提升
12.3.2 人工智能促進人力資本提升
思考題
第13章 人工智能文化及變遷
13.1 理解“AI文化”
13.1.1 “文化”的概念
13.1.2 人工智能文化的分類
13.2 AI文化與文化變遷
13.2.1 AI文化與文化涵化
13.2.2 AI文化與文化生態
思考題
結語 邁向行動的人工智能社會學
參考文獻
附錄 在大學專業課教學中實現課程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