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四次造訪梭戛對這里的箐苗進行觀察和思考的文字結集。梭戛箐苗是苗族的一個支系,有4000余人,主要聚居于貴州六枝特區梭戛鄉的大山中。作者對梭戛箐苗的生存狀況進行持續的人類學觀察,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不難感知一個苗族古老支系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是怎樣一種艱難而復雜的存在。
前 言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去那樣一個地方,那么遙遠,又那么蠻荒!梭戛,我第一次聽到這地名時以為人家在說一句日語。但這奇怪的地名于我顯然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好奇心一下子就占了上風,驅走和淡化了所有不利于我前往的因素。我后來當然為此寫過不少文字,甚至有些文字還博得了不少專家的喝彩。但是,我最初的前往卻并沒有什么明確的學術目標。那時候,我還在福建海邊的一個小城市從事著一份卑微的職業,假期里回到故鄉貴陽,無意間聽人議論這個奇怪的地方,就立即決定獨自奔赴了。那已經是新世紀的起始年份了,梭戛生態博物館業已在兩年前建成并對外開放。我來的時候,第一任館長徐美陵先生還在任上,他熱情接待了我,并毫無保留地向我介紹著一個我完全陌生的概念——生態博物館。他還每天帶我到梭戛苗寨去走訪或拜望,領我結識當地各種“權威”人物,見識他們的各種日常的或特殊的生活。在我離開梭戛的時候,他還格外贈送我好些介紹博物館學的書籍。閱讀那些書籍促成了我后來的學術轉向,使我對生態博物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欲罷不能。我最后完全是迷上了這個地方,三番五次地往返于這里與我謀生的各個城市之間。我不知道該怎樣來描述我在這期間的種種體驗和感受,我也說不清這地方的魅力究竟何在。客觀而論,我在這里所受到的驚嚇和委屈可能要大于我全部田野作業所受驚嚇和委屈的總和。但是,我卻不敢說我對這地方有絲毫的厭倦和憎惡。對我來說,這里永遠是一個神秘的所在,一個魅力無窮的文化異鄉。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人,祖籍貴州天柱,現居湖南湘潭,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文學和人類學教學,業余愛好攝影和創作。出版著作30余種,主要代表作品有《民族·民俗·民間》《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實生活》《保衛傳統》《在田野中自覺》《黔東南山寨的原始圖像》《文學與人類學演講錄》等。
初訪梭戛 / 001
迷人的遠方 / 003
生態博物館 / 011
隴戛苗寨 / 015
梭戛人家 / 022
買賣 / 027
小壩田 / 032
二訪梭戛 / 039
巧遇同學 / 041
背水表演 / 048
小興寨 / 055
趕狗場 / 064
安柱“打嘎” / 069
三訪梭戛 / 085
巨變 / 087
新老館長 / 094
變遷與適應 / 100
化董寨 / 106
熊懷燕 / 114
表演 / 121
老館長 / 127
老朋友 / 135
對話 / 144
巧遇 / 152
告別 / 155
四訪梭戛 / 165
附錄 移植的文本:從矛盾到變形到融合
——貴州生態博物館群考察報告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