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財務會計(第三版)》是為了貫徹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依據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及其貫徹實施過程中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與2014年新修訂或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具體準則編寫的,立足于中國會計改革的實際,吸收國內外同類教材的長處,可為培養高水平的會計人才提供豐富而新穎的財務會計知識。
作為現代企業會計重要分支的財務會計,其目的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而作為財務會計核心的“中級財務會計”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基礎會計學邁向高級財務會計的橋梁。它所介紹的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程序與方法,是財務會計知識體系的主體部分,也是企業會計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
2006年2月15日,《企業會計準則》發布;2007年12月6日,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兩地會計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2008年11月14日,歐盟證券委員會(ESC)就第三國會計準則等效問題投票決定:自2009年至2011年年底前的過渡期內,歐盟將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采用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調整財務報表,這就表明歐盟已認可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等效。2008年4月18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簽署的中美會計合作備忘錄,達成了三點共識。盡管目前中美會計等效問題還未確定時間表,但是中美會計等效已納入中美聯合經濟委員會的對話議題。2009年5月13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與我國財政部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簽署了《中美會計合作備忘錄(2009)》。雙方在備忘錄中表示,兩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財務報告準則。從2010年開始,雙方每半年在兩國輪流舉行一次會議,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具體議題交換意見。為了保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財政部于2014年1月至8月,根據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先后對長期股權投資、職工薪酬、財務報表列報、合并財務報表、金融工具列報等企業會計具體準則進行了修訂與發布,并新制定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和《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這些都標志著我國會計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并實現了我國會計的國際趨同與等效。因此,我們在編寫本書時,力求突出如下特點:
(1)充分考慮會計國際等效的需要,以國際會計慣例為依據,并立足于中國會計改革的實際,使其具有中國特色和實用性。
(2)以會計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充分考慮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使其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
(3)充分體現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精神,內容上特別注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4)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吸收財務會計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現行財務會計規范為依據,內容緊扣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使其具有實務上的可操作性。
全書共分十六章,第一章總論,主要闡述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問題;第二章至第十四章,系統闡述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會計要素的有關理論和會計處理方法;第十五章,闡述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第十六章闡述了會計調整的內容。全書內容從理論到實務,從日常會計核算到期末編制財務報告,從基本經濟業務到財務會計領域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會計處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本書由中南大學商學院盧佳友、易玄共同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編寫大綱的擬訂、初稿的修改和總纂。各章編寫人員及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盧佳友、劉冬榮共同執筆,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由易玄執筆,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由盧佳友執筆,第七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由王敏、鄭海元執筆,第十章、第十一章由李紅梅、鄭海元執筆,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由劉愛明執筆。
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使本書不斷完善。
本書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始終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中南大學商學院有關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謝!
編者
2014年4月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產生背景與創新貢獻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前提假設與理論基礎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時象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新舊制度經濟學的比較
第五節 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基本理論及發展趨勢
案例:為什么說新制度經濟學是一個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思考題
第二章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制度的概念、內涵與實質
第二節 關于人的假設
第三節 制度的性質與分類
第四節 制度文化的關系
第五節 制度的功能與作用
案例 17~19世紀英國運送犯人
思考題
第三章 交易費用理論
第一節 交易及交易行為
第二節 交易費用的內涵、構成及本質
第三節 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
第四節 交易費用的特征與構成
第五節 交易費用的決定因素及其測量
第六節 交易費用與社會形態和社會發展
案例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交易成本的降低
思考題
第四章 產權理論
第一節 產權的起源
第二節 產權的內涵與特性
第三節 產權的構成與功能
第四節 產權的屬性
第五節 科斯定理
第六節 產權制度的經濟意義
案例 “小產權房”的制度分析
思考題
第五章 契約理論
第一節 契約的產生及其意義
第二節 契約的定義與特性
第三節 契約的作用與功能
第四節 契約的主要類型
第五節 契約的實施原則及其影響因素
第六節 現代契約理論
第七節 不完全契約理論
案例 呼和浩特年輕人結婚搭禮錢——互打白條
思考題
第六章 尋租理論
第一節 租金與經濟租
第二節 尋租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尋租的經濟學分析
案例 從“租”與“尋租”看春運“一票難求”
思考題
第七章 企業理論
第一節 企業的產生
第二節 企業的定義及其特征
第三節 企業的性質
第四節 企業的邊界
第五節 委托代理理論
第六節 公司治理理論
案例 論企業的合理邊界——兼析對微軟公司的分拆
思考題
第八章 國家理論
第一節 國家的起源與實質
第二節 國家理論及其模型
第三節 集體行動的制度邏輯
第四節 意識形態與經濟制度
第五節 國家職能與政府行為 案例 行政審批制度創新:從萬里長征圖開始,
思考題
第九章 制度變遷理論
第一節 什么是制度變遷
第二節 制度變遷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制度變遷的動機、條件與方式
第四節 制度變遷的供給與需求
第五節 路徑依賴理論
第六節 制度變遷的經濟意義
案例 1978—2004年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
思考題
第十章 制度分析與制度設計
第一節 什么是制度分析
第二節 制度分析方法
第三節 比較制度分析
第四節 機制設計理論
第五節 制度設計理論
案例 和尚分粥的啟示
思考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