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對所發現問行理論闡釋與思辨的結果。全書分為反思編,模式編,詩論編,考證編,數字、顏色、虛詞與詩學編,書畫編,書詩編七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呈現自己的理論思考與創新。通過此書,讀者可以對中國的詩歌藝術與詩歌理論獲得更為全面的理解,從一步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理論修養。
陜西師范大學今年迎來70年華誕,中文系(現在的文學院)與學校的發展歷史同步,也是70年。
中文系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陜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國文科。此后隨著學校的幾次調整,先后經歷了西北大學師范學院國文系(1949—1953)和中文系(1953一’1954)、西安師范學院中文系(1954一。1960)、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1960—2000)和文學院(2000年成立)幾個階段。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文系幾代學人薪火相傳,勤奮耕耘,在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且涌現出了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學者,他們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
由于種種原因,文學院一批德高望重的先生生前撰寫的著作沒有能夠出版,還有一批健在的先生在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行學術研究。為了展現文學院老一輩學者的學術成果和學術精神,借70年校慶之際,文學院籌劃出版“長安學人叢書”。這套叢書,是文學院寶貴的精神財富,既體現了老一輩學者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也將給后來的青年教師樹立榜樣,鼓勵青年教師崇尚學術,追求理想。
陜西師范大學地處古都長安,隨著學校事業的蓬勃發展,文學院從雁塔校區搬遷到了長安校區年來,為了發揮中文學科的優勢和,文學院以“長安”為名,展開一系列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國家“2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工程”三期學科建設項目“長安文化與中國文學”以其的風貌贏得了學界的好評,并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驗收,但我們對長安文化的研究并沒有停止。面向全校師生的“長安大講堂”
從2004年創辦以來,一大批海內外學者登臺講學,目前已超過100期。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長安學術講座”匯集各家思想,目前也已200期。以文學院教師作為主講人的學術講座“長安學人講座”,不僅為“長安”品牌增添了絢麗色彩,而且教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文學院創辦的學術刊物《長安學術》到目前也已出版八輯,與外行廣泛的學術交流。本次編纂“長安學人叢書”,與文學院的其他學術研究、學術活動合為一體,仍以“長安”為名。我們期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長安”品牌,凸顯我們的學科。
“長安學人叢書”的編撰得到文學院老一輩學者及其親屬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我們表示誠摯的謝意。叢書的出版得到陜西師范大學2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辦公室、陜西師范大學出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學術之樹常青,學術生命永恒!
編委會
魏耕原,男,陜西周至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全唐詩語詞通釋》《唐宋詩詞語詞考釋》《謝臃詩論》《陶淵明論》《盛唐名家詩論》《盛唐三大家詩論》《南豐文鈔校注集評》,主編以及與人臺著圖書多部。在Ⅸ文學遺產》《中國語文》《文史》《文史哲》等刊物文150多篇,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兩項,獲評。優秀”一項。獲級社科優秀著作兩次及省教育廳一、十多次。退休后凝神為一,唯學術是求。
反思編
《孔子詩論》真偽疑議
陳子昂詩學思想的反思
葉燮《原詩》的偏激與失誤
模式編
屈辭的模式與楚辭的式微
建安文學的互同與模式
“天寶之風尚黨”論
經典模式與母題創新
詩論編
殷瑤《河岳英靈集》詩學趨向與選詩取舍
方東樹《昭昧詹言》“棱汁漿”考論
《藝概·經義概》發覆
考證編
從詩體論看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作者從屬
“搗衣”的誤解與確釋
數字、顏色、虛詞與詩學編
“七”的文學與文學的“七”
青色容與綠色同質異性的文化意義
杜詩詩學和語言的雙向闡釋
——熱點詞“自”的個案考察
書詩編
通論
個案研究
孔子詩論真偽疑議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自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出版后,其中的《孔子詩論》轟動學界并引起考釋、研究熱潮,論文與專著交相紛然出現,延續數年之久。然此竹書有不少疑竇,頗值得重新思考。它為什么與《論語》在論《詩經》上有許多不合,如思想、語言、詞匯、文字、句式等都有極大差異;茍子最看重子日《詩》云,他又是魯、韓、毛《詩》的傳授者,也是早期儒家師,而且晚年定居楚國,然而作于晚期的《茍子》中卻看不到《孔子詩論》的任何痕跡;秦火之后,西漢廣收先秦典籍,然《漢書·藝文志》與兩漢經學著作,以及史學、哲學著述等。均未見提及過,更談不上引用;再從歷代出土的簡帛書看,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儒家失傳著作,如《樂經》或孔子的任何其他著作;以往偽書最看重對儒家經典的冒名制作,如東晉出現的偽《古文尚書》,明代冒出來的《申培詩說》,都和社會風氣、時代思潮相關,目的不外乎名或者利;《孔子詩論》沒有出土地點,又出現在社會作偽風氣日漲之時,就更值得深思慎別。本此六點,以別偽求真的眼光應對此予以重新思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發現整理與出版,在文博考古范圍,以至于文史哲等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許多學者持以健旺的熱情投入研究。尤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月出版以后,牽動圈內外更多學者的興趣,引發更多的學人關注與研究。隨之而來的論文像雨后春筍,遍布大小刊物;三四年之間不少專著紛披出版,絡繹問世。熱潮澎湃到三年后,直至2004年仍未曾消退。甚至時至今日,已逾十多年,仍然有文章頻頻發表。在這十年里,絕大部分論文都集中在《孔子詩論》(以下簡稱《詩論》)上。很顯然,《詩論》成為討論的熱點與焦點。一來《詩經》是六經之一,屬于最古老的儒學與文學經典,向來被認為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源頭;二來是由于此乃孔子對《詩經》的闡釋,孔子在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毋庸贅言。所以《詩論》自然成為重中之重,也是引起研究者興奮的最耀眼的亮點。十年來,我們反復思考著這一亮點,發現不少疑點,為什么突然冒出這樣一部大典,為什么它和文獻史、思想史、經學史等那樣地格格不人?有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說服自己,希望它是一部真典,能夠戰勝貯存的疑問。然而“真偽常交戰,道勝無戚顏”,在求真方面戰勝不了自己,就像火漿一樣不停地翻滾。反復思考,本著學人的良知,先把疑問提出來,以期引起人們的重新關注與討論,求得問題的解決。然又有萬分疑慮與困惑,是不是會引起什么時忌,是不是會損傷什么,是不是會引發許多如我們一樣的學人的不悅,甚至震怒,是不是會給自己惹來意想不到的麻煩,甚至牽連到所在單位。就此多年來反復思考,也反復請教了身邊各有所長的師友們,得到的只是一種鼓勵。一種純學術意識的支持。我們沒做過也不會做一文成名的夢,一鳴驚人實在與所崇信的理念沾不上邊,甚或水火不容;也不想借此評什么獎拿什么項目,因為這些都不會心想而能事成。我們也沒有什么職稱什么級別可以晉升,因為筆者面臨的是退休。反過來,我們倒反復擔心是不是會有什么負面不幸降臨。既然大家說這是一種學術討論,我們的想法原本也即是由此滋發的。所以本常心常事,學人面對學術的問題,把我們心中久積的疑惑提出來,希望高明能答疑解惑,能揭示問題的,此即本文之渴望與夙愿。
一、《詩論》與《論語》為何不合?
人所共知,《論語》記述了孔子一生的重要言論與主要經歷,是孔子的及門弟子與再傳弟子所載述的關于孔子言行的回憶錄。全書20篇共492章中,記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語者,共444章,記孔門弟子相與言者,僅48章①。所以,要了解}L子,《論語》的材料最為豐富,也最為可靠。司馬遷《史記》中的《孔子世家》與《仲尼弟子列傳》,就是主要依據《論語》,排比材料,為孔子及其弟子立傳。在《論語》里,孔子與弟子討論《六經》,涉及《詩》的數量最多,凡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篇,共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則。從這些討論中,不可能不會看到與今日所說的《詩論》之關系究竟怎樣。這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則言《詩》者可分四類:《詩》之作用,《詩》之論述,舉《詩》以為證,以及與《詩》相關者。先看其一,孔子關于《詩》之作用的論議:
(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2)不學《詩》,無以言。(《季氏》)
(3)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4)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