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三個朝代七百年間相繼涌現了許多天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陸游;關漢卿、馬致遠。這些偉大的名字與日月同輝,他們的名篇杰作世代流傳。詩人的生命有限,其作品的藝術生命永恒。歷代傳世佳作不僅滋潤著中國文人的心靈,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而且受到各國漢學家的關注,從18世紀起被陸續譯為各種外語版本,中國詩詞成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
俄羅斯漢學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院士早在1880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一書中就把司馬相如、杜甫、李太白和蘇東坡的名字跟普希金相提并論。另一位漢學家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院士,指導他的弟子尤·休茨基譯唐詩,1923年出版了《七至九世紀中國抒情詩選》。在這本詩集的序言里,他提出了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譯詩原則和以俄語音步對應漢語音節的譯詩方法。
阿列克謝耶夫院士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學有宏觀把握,于1920年提出了中國典籍翻譯提綱,因此俄羅斯漢學家翻譯中國詩歌具有系統性。他們尊重原作,追求譯詩的忠實性和審美情趣,明確反對歐洲文化中心論,反對獵奇心理和居高臨下的隨意增刪。20世紀50到70年代相繼出現了一批有成就的俄語詩歌翻譯家,如施圖金、艾德林、瓦赫金、孟列夫、車連義、巴斯曼諾夫。有些詩人跟漢學家合作,也參與到翻譯中國古詩的行列里來,阿赫瑪托娃、吉托維奇、阿達利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為中國詩歌在俄羅斯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中國有悠久的詩歌傳統,詩詞作品不斷涌現,像黃河長江一樣奔流不息,江河源頭聳立著《詩經》和《楚辭》!对娊洝分械膰L,均采自各地民歌,形式以四言為主!冻o》詩句,四六交織,稱為騷體,屈原的《離騷》,光耀千秋。漢樂府以五言詩呈現,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七言詩,題材和詩體漸趨豐富。
中國詩的三座高峰是唐詩、宋詞、元曲。唐代詩人在五言、七言古體詩的基礎上推出了近體詩,格律嚴謹、注重平仄調配和對仗,創造了律詩、絕句、排律,從而把格律詩推向了巔峰。詞,又稱長短句,依據詞牌填寫,格律多變,便于歌唱,隋唐時期已初現端倪,到宋代達到鼎盛,故稱為宋詞。曲,與戲劇和音樂相關,依據曲牌填寫,與詞相比,更多平民性和生活氣息,詩句可加襯字,多口語入詩,興盛于元代,統稱為元曲。詞、曲的出現,并非取代詩,而是多元并存,共同發展。明清兩朝小說興盛,詩歌開始融入小說。民國期間倡導新文化運動,提倡自由體白話詩,新詩發展至今正好百年。
唐宋元三個朝代七百年間相繼涌現了許多天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陸游;關漢卿、馬致遠。這些偉大的名字與日月同輝,他們的名篇杰作世代流傳。詩人的生命有限,其作品的藝術生命永恒。歷代傳世佳作不僅滋潤著中國文人的心靈,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而且受到各國漢學家的關注,從18世紀起被陸續譯為各種外語版本,中國詩詞成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
俄羅斯漢學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院士早在1880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一書中就把司馬相如、杜甫、李太白和蘇東坡的名字跟普希金相提并論。另一位漢學家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院士,指導他的弟子尤·休茨基譯唐詩,1923年出版了《七至九世紀中國抒情詩選》。在這本詩集的序言里,他提出了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譯詩原則和以俄語音步對應漢語音節的譯詩方法。
阿列克謝耶夫院士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學有宏觀把握,于1920年提出了中國典籍翻譯提綱,因此俄羅斯漢學家翻譯中國詩歌具有系統性。他們尊重原作,追求譯詩的忠實性和審美情趣,明確反對歐洲文化中心論,反對獵奇心理和居高臨下的隨意增刪。20世紀50到70年代相繼出現了一批有成就的俄語詩歌翻譯家,如施圖金、艾德林、瓦赫金、孟列夫、車連義、巴斯曼諾夫。有些詩人跟漢學家合作,也參與到翻譯中國古詩的行列里來,阿赫瑪托娃、吉托維奇、阿達利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為中國詩歌在俄羅斯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出版社由私人經營,經濟利益擺在首位,詩歌譯本的出版陷入困境。鮑里斯·梅謝里雅科夫翻譯的《千家詩》只能放在個人網站上推出。謝爾蓋·托羅普采夫花費數年心血譯的《李白詩500首》不得不自費出版,印數僅有區區500冊。這跟20世紀50至60年代詩集俄譯本印數動輒兩三萬冊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和俄羅斯是友好鄰邦。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商業貿易逐步發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俄羅斯開設漢語專業的大學有170多所,學生3萬多人。中國開設俄語專業的大學接近150所,學生超過2萬人、他們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和詩歌潛在的讀者。兩國的學者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漢俄對照的詩歌讀本。
中俄兩國學者合作編選翻譯詩歌,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翻譯質量,翻譯當代詩歌,有利于聯系版權,讓優秀的詩歌作品,跨越民族疆界和語言阻礙,得到更廣泛的流傳。作品一翻譯一出版一讀者,是相互連接、密不可分的鏈條,任何環節出現阻礙,詩歌譯本就難以跟讀者見面。
從2011年開始,我跟俄羅斯漢學家謝爾蓋·托羅普采夫、鮑里斯·梅謝里雅科夫、詩人阿列克謝·菲利莫諾夫、烏克蘭學者娜塔莉婭·切爾內什等建立了聯系,合作翻譯詩歌。起初選譯中國當代詩,后來也合作編選翻譯古代詩詞。2015年得到天津大學出版社支持,《漢俄對照中國詩歌系列》叢書立項。2017年有幸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并得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使夢想有望成真。
谷羽,南開大學教授,天津作家協會會員,圣彼得堡作家協會會員,資深翻譯家,譯著有《普希金詩選》《俄羅斯名詩三百首》《茨維塔耶娃傳》《利哈喬夫傳》等,曾榮獲普希金獎章(1999)、安年斯基詩歌獎(2015)。鮑里斯·梅謝里雅科夫,俄羅斯翻譯家。1960年出生于莫斯科,畢業于國立音樂學院。自學外語,從事英語、德語、法語和漢語翻譯,把中國的《千家詩》譯成俄語,也翻譯中國當代詩。
阿列克謝·菲里莫諾夫,俄羅斯詩人、評論家、翻譯家。1965年出生于莫斯科,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及高爾基文學院高級班,納博科夫創作研究者,與中國朋友合作翻譯中國當代詩歌。出版有七本著作,現生活于圣彼得堡。
娜塔莉婭·切爾內什,烏克蘭漢語學者、翻譯家,大學副教授。出生于1968年,畢業于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國立大學和北京語言學院。曾把灰娃、舒婷、傅天琳等中國詩人的作品譯成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