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17至18世紀英國文學的重要作家、諷刺文學的代表,其作品包括散文、詩歌、政論等,但至今只有《格列佛游記》為中國讀者熟知。
《圖書館里的古今之戰(zhàn)/啟蒙研究叢編·西方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解釋》這部斯威夫特作品集,除首次翻譯《論雅典和羅馬貴族與民眾的競爭和爭執(zhí)及其對兩國的影響》和《書籍之戰(zhàn)》外,還提供了《木桶的故事》新譯本(從Walsh編本的150余頁注釋中選譯了少量注釋),另附沃頓對《木桶的故事》的反駁,以及幾則相關(guān)文獻。隨著我國學界古典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文學作品展現(xiàn)出新的生命力。斯威夫特的作品不僅是諷刺文學的典范,也是我們更透徹理解西方“古今之爭”的門徑。另外,劉小楓教授為本文集寫了題為“古今之爭的歷史僵局”的五萬字長篇導言,揭示了斯威夫特及其寫作在整個思想史大脈絡(luò)中的重要性。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國文學大師、政論家。
生于愛爾蘭都柏林。斯威夫特家境貧寒,出生前父親就已世,由于母親無力撫育,他在伯父的教養(yǎng)下長大。15歲時,就讀于都柏林三一學院。21歲,前往英國做私人秘書,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古典名著,為其之后的寫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35歲時,他從都柏林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兩年后發(fā)表《書的戰(zhàn)爭》《桶的故事》,就此在文壇聲名鵲起。
43到46歲這段時間,斯威夫特卷入倫敦黨派之爭,寫了大量反對戰(zhàn)爭和揭露時事的小冊子。47歲時,時逢托利黨失勢,于是他重新回到愛爾蘭,著手研究社會現(xiàn)狀,積極號召愛爾蘭的獨立自由斗爭。
斯威夫特語言簡潔犀利、辛辣幽默。1726年,長篇代表作《格列佛游記》問世,流傳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1745年,78歲的斯威夫特病逝于愛爾蘭都柏林。
中譯本導言:古今之爭的歷史僵局(劉小楓)
木桶的故事
書籍之戰(zhàn)
論圣靈的機械運轉(zhuǎn)
論雅典和羅馬貴族與民眾的競爭和爭執(zhí)及其對兩國的影響
附錄
評《木桶的故事》(沃頓)
坦普爾遺著的編輯問題(斯威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