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8部商業管理類名家名作,從管理哲學、企業案例,到團隊建設、組織革新和創新理論,話題涉及管理的諸多方面,一站式解決管理的核心問題。
·《贏》:這是前通用電氣CEO、企業家杰克·韋爾奇所有著作中久富盛名的一部,為了分享贏的智慧,杰克在書中和盤托出自己數十年的管理心得和人生智慧。他從管理的基礎談起,告訴管理者如何建立企業真正的價值觀和認同感,讓每個人都得到發言權和尊嚴。同時,從公司內部結構層面的辦事流程、預算管理、員工招聘與解聘等諸多常工作,到公司戰略層面的并購擴張、創造優勢等宏觀問題,再到個人職業生涯層面的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衡生活與工作的矛盾等,他都逐一提出了自己獨特而富有智慧的解決方案,幫助你和周圍的人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基業長青》:商業書作家吉姆·柯林斯的經典作品。本書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偉大并長勝不衰的公司?商業媒體熱衷于營造“年度流行語”,但往往很多管理概念是稍縱即逝的,是難以經受時間考驗的管理思想。這本書創作于十幾年前,但至今讀來,依然有參考價值,也成為管理者的枕邊書。《基業長青》了連篇累牘的術語,拒絕追逐時尚,發現了使杰出公司出類拔萃的永恒品質。全書有數百個具體的例子,并被組織成了緊密的實用概念框架,能夠適用于各個層次的經理人與創業者!痘鶚I長青》為在21世紀建立長期繁榮的組織提供了一個宏偉藍圖。
·《從到卓越》:《基業長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繪了公司實現從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偉藍圖!痘鶚I長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訣,但書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終都出類拔萃。對于那些業績的公司,如何才能實現從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業都有所謂的特殊“卓越氣質”?發展的瓶頸是不是真的難以突破?針對這一問題,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組歷時5年,閱讀并整理了6000篇文章,記錄了2000多頁的專訪內容,創建了3.84億字節的電腦數據,收集了28家公司過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行了大范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從到卓越的令人驚異而振奮的答案。
·《競爭優勢》:美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知名三部曲之一,是管理戰略領域的經典作品。他的書成為內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在讀研究生的bidu書目。他的所有理論都建立在全面細致的科學調研的基礎之上,極富作性!陡偁巸瀯荨逢U述企業在實踐中將這些普遍理論付諸實施的問題!陡偁巸瀯荨费芯康氖且粋企業如何才能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這些成果源于作者在過去十年中在競爭戰略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陡偁巸瀯荨贩从沉俗髡咭嫔罨男拍睿丛S多公司戰略的失敗是由于不能將廣泛的競爭戰略轉化成為獲取競爭優勢的具體實施步驟。《競爭優勢》的這種思想旨在將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溝通起來,而不是像該領域中許多著作那樣將二者割裂開來。
·《第五項修煉》:美麻省理工學院彼得?圣吉的經典作品,被《金融時報》稱為有影響力的五部工商巨著之一,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為過去75年有影響力的管理類圖書!兜谖屙椥逕挕芬粫鞔_提出了“學型組織”的管理理念,以及如何通過五項修煉來打造有學力的學型組織,強調從事一項修煉就意味著成為一個終身學者。在這五項修煉中,重要的一項修煉是思考,即第五項修煉。思考是觀察整體的修煉,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個人向內觀、向外看的全新方法。一個組織能夠擁有長期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有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的學力和修煉方法。思考還需要開發共同愿景、心智模式、團隊學和自我的修煉,才能發揮出潛力。
·《從0到1》:本書作者Paypal公司創始人、Facebook外部投資人彼得·蒂爾,在2012年春在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關于如何重建思維模式,如何在今時代創造未來的成功演講。一位叫布雷克馬斯特的學生將這個演講的筆記整理后放在了互聯網上,結果竟然引來上萬的點擊率。而這個筆記,就成了這本書的一個雛形。在傳統時代,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從1到N的過程,也就是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復制之前的經驗,將規模發展壯大,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而在數字時代,成功的企業卻是一個從無到有,即從零到1創造市場的過程,比如、Twitter等等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從一個用戶的需求入手,從一個的想法入手,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本書告訴你如何在硅谷中在數字時代,通過創新思維,規避競爭,發現新的市場需求,發現藍海。
·《創新者的窘境》:“顛覆式創新”理論的經典之作。縱觀商業史,不乏許多在叱咤風云中突然倒閉的行業巨頭。面對市場變化和新技術的挑戰,這些管理良好、認真傾聽客戶意見、積極投資技術研發的成熟企業,反而輸給了其他采用破壞性技術的新興企業,并逐漸喪失市場主導權。這就是“創新者的窘境”。本書作者、管理大師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有效的商業動作對主流客戶所需、贏利能力佳的產品行精準投資和技術研發終卻很可能毀掉一家的企業。他分析了計算機、汽車、鋼鐵等多個行業的創新模式,發現正是那些暫時遭到主流客戶拒絕的關鍵的、突破性的技術,逐漸演變成了主導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如果企業過于注重客戶下的需求,就會導致創新能力下降,從而無法開拓新市場,常常在不經意間與寶貴機遇失之交臂。而更靈活、更具創業精神的企業則能立足創新,把握產業增長的下一波浪潮?死锼固股鶕罅科髽I的成敗經驗,提出將破壞性創新行資本化運作的一系列規則何時不應盲從客戶,何時應投向性能較低、利潤空間較小的產品,何時需舍棄看似規模更大、利潤更高的市場,轉而發展細分市場!秳撔抡叩木骄场穼⒅泐A知即將來臨的變化,在險象環生的商業競爭中實現基業長青。
·《重新定義公司》:本書作者是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和前副裁喬納森·羅森伯格,他們親自分享十余年來幫助谷歌成長所領悟到的管理啟示:科技正在改變商業的方方面面,這種改變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公司若想在互聯網時代站穩腳跟,就要制定新的商業規則。《重新定義公司》披露了谷歌如何顛覆傳統的MBA模式,建立獨樹一幟的管理哲學,作者分享了外界普遍好奇的企業文化、戰略、人才、決策、溝通以及創新之道。埃里克·施密特和喬納森·羅森伯格列舉了谷歌歷史上眾多只有內部人員才知道的實例,其中許多事件更是為廣大讀者公布。他們旨在將谷歌的管理秘密轉化為人人皆可用的經驗,幫助我們迎接變化世界中的巨大挑戰。
歷史告訴我們,閱讀是人類知識文化積累、傳承確定的途徑。唯有知識與思想一脈相承,成為人類永恒的信仰。
時值今,改革開放讓中突破了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吸納的先經驗與智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治理模式和階道路。
中信出版社秉持著“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的理念,從14000多名中外作者的作品中甄選出百余種作品,以“經濟與社會”、“人文與科學”、“變革與創新”、“歷史的鏡像”四個主題出發,推出“中信經典叢書”,引領讀者發現社會、經濟、科學、人文、商業、歷史的發展趨勢,啟發我們思考下,提升獲取新知的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家前道路上應對各種、挑戰做好企業、個人的智識儲備。
是卓越的大敵
是卓越的大敵。 這就是鮮有者實現卓越的主要原因。我們沒有卓越的學校,主要是因為我們有的學校。我們沒有卓 越的政府,大抵是因為我們有的政府。很少有人能過上美滿的生 活,基本是因為過上好生活很容易。絕大多數公司始終未能成為卓越 的公司,是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的公司,而這正是它們的主要 問題。1996 年,這一想法在我頭腦中已經變得相當清晰明確了。當時, 我正與思想界的一群精英一道進餐,討論組織業績問題。麥肯錫公司舊 金山辦事處的總經理比爾•米漢探過身來,漫不經心地向我吐露:“喂, 吉姆,我們都很喜歡《基業長青》那本書。你和另一位作者在調研和著 書方面都干得非常出色。但遺憾的是,那本書毫無用處。”我很好奇,請他解釋一下!澳闼鶎懙拇蟛糠止咀允贾两K都非常卓越,”他說,“它們不必 將自己從公司變為卓越公司。這些公司有像戴維•帕卡德(Dave Packard,惠普公司創始人)和喬治•默克(George W. Merck,默克制 藥公司創始人)那樣的創始人,他們從一開始就塑造了公司的卓越氣 質。但是大多數公司都是中途覺醒,發現自己只是公司而非卓越公 司。它們該怎么辦?”回想當時的情景,我感到米漢做出“毫無用處”的評價雖然有些夸 張,但是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大部分真正卓越的公司自始至終都是卓越的,而大多數公司卻一如既往地未能成為卓越公司。米漢的評價的確 是千金難買。他的那個問題猶如播下的一粒種子逐漸成長為本書的根 基,那就是公司能否轉變為卓越公司。如果可以,我們怎樣才能做 到?換句話說,“安于現狀”的頑疾是否真的無藥可治?5 年后的,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公司變為卓越公司的案 例確實存在,而且我們已經掌握了促成這種轉變的潛在因素。受到米漢 的啟發,我和我的研究小組開始了一項歷時 5 年的研究工作,試圖探索 從公司成長為卓越公司的內在機制。圖 1–1 能使你很快領會這一項目的思路。實際上,我們找出了一些公司,它們實現了從到卓越的跨越,并至少將這一業績保持了 15 年之久。另外,我們還精選出一批未能實現這一跨越或實現了跨越但不 能持之以恒的公司作為參照。我們將這些公司進行對比,挖掘出其中 根本、顯著的決定性因素。所有終入選實現從到卓越跨越的公司,都擁有非同尋常的驕 人業績。在它們實現跨越的 15 年里,公司股票的平均累計收益率是大 盤股票平均累計收益率的 6.9 倍。舉個例子,通用電氣(20 世紀末公認 的擁有杰出的美國公司)在 1985 年至 2000 年的這 15 年間,其股票累計收益率是市場一般股票的 2.8 倍。再比如,如果你在 1965年向這些實現跨越的公司中的一家共同基金投資 1 美元,并以市場平均價格持股一直到跨越點,同時向市場上一般的股票基金投資 1 美元,那么到 2000 年 1 月 1 日,前者將增長 471 倍,與之相比,后者只增長 56倍(見圖 1–2)。這些都是令人注目的數字,要知道這些收益都是由曾經默默無聞 的公司創造出來的。沃爾格林公司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40 多年來, 沃爾格林一直是一個業績平平的普通公司,其業績接近大盤指數基金。然而在 1975 年,沃爾格林的股票突然開始一路攀升,并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1975 年 12 月 31 日—2000 年 1 月 1 日,向沃爾格林投資1 美元的收益幾乎是投資科技英特爾公司所獲收益的 2 倍,通用電氣的 5 倍,可口可樂的 8 倍,大盤指數基金的 15 倍(包括在 1999 年年 底猛增的納斯達克股票)。長期以來,沃爾格林一直是一個不起眼兒的公司,而現在它的業績 卻超過了部分世界的公司。它是怎樣完成這一轉變的?在資源配置 相似、機會均等的條件下,為什么沃爾格林公司能獲得跨越式發展,而 其同行,如埃克德公司,卻無法實現這一跨越?這個案例集中體現了我 們探索的本質。本書要探討的不是沃爾格林公司本身,也不是我們研究過的某公 司,而是要找出一個問題的答案:一家的公司能否轉變為卓越公 司?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怎樣轉變?我們尋找的答案不受時間、地域的 限制,而且普遍適用于任何機構。
這次歷時 5 年的不懈探索卓有成效。其中有些結果令人驚奇,它們 與傳統的看法截然相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相信,只要采 納我們得出的一整套觀點并認真貫徹執行,絕大多數公司都能極大 地改善自己的經營狀況,甚至可能成為卓越公司。
本書致力于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大家。開篇章的剩余部分 主要介紹了此項探索的過程,勾勒出我們的研究方法,并說明我們的研 究成果要點。在第二章里,我們將從有啟發意義的一點—第 5 級經 理人開始,深入探討我們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