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科學問題,在氣候變化日趨嚴重的大背景下,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干旱監測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對探明區域干旱成因機制及指導政府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意義。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遙感、氣象等多種手段監測干旱的機制基礎,改進了溫度植被干旱指數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寧夏為例,開展區域干旱時空演化特征實踐研究。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分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上下兩篇,共13章,基礎理論篇主要包括干旱監測的機制、模型、方法與應用基礎,實踐應用篇主要包括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不同類型干旱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變化特征和演化驅動機制。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不僅在植被干旱監測機制和模型構建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可為地方政府制定適宜的抗旱救災行動提供科學依據,可供從事干旱監測、生態遙感、生態恢復、植被遙感、自然地理和農業遙感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相關領域高等學校的師生參考,對氣象、農業和國土等各級業務部門的管理人員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干旱是一種由降水異常短缺引發,進而導致土壤水分下降,水分供需平衡被破壞,自然和農業植被生長遭受脅迫的一種自然過程,其最終影響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由于干旱的復雜特性,傳統的氣象和農業干旱監測手段很難全面獲取干旱過程的全部信息,而遙感技術則可以彌補傳統干旱監測手段的這一缺陷。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遙感可以快速、高效、連續地獲取監測區的空間信息,彌補站點觀測以點帶面的不足;二是遙感技術往往獲取的是土壤、植被等陸表水分平衡載體對干旱過程綜合響應的信息,其更能體現出地表水分平衡系統失衡的真實情況。然而,由于遙感干旱監測理論尚不完善,遙感干旱監測技術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不同傳感器和不同遙感監測指標獲取的干旱監測結果存在差異,從而導致遙感干旱監測工作多停留在科學研究階段,尚未形成如氣象干旱監測一樣完善的理論與指標體系。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干旱現象愈加復雜,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干旱發生、發展規律的認知需求日趨顯著。為此,筆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從干旱致災因子分析到遙感光譜監測機制模擬,再到綜合干旱監測模型構建與改進,系統地梳理了區域干旱監測的理論基礎與機制模型。由于寧夏地處西北干旱地區,常態化的干旱現象近些年來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的生產與生活,特別是在寧夏中南部地區,民間流傳著“十年九旱”的說法。因此,本書以寧夏為研究區開展干旱時空演化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的時空發生、發展規律,進而為地方政府制定適宜的抗旱救災行動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分上下兩篇共13章,各章內容如下。
干旱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科學問題,在氣候變化日趨嚴重的大背景下,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干旱監測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對探明區域干旱成因機制及指導政府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意義。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遙感、氣象等多種手段監測干旱的機制基礎,改進了溫度植被干旱指數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寧夏為例,開展區域干旱時空演化特征實踐研究。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分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上下兩篇,共13章,基礎理論篇主要包括干旱監測的機制、模型、方法與應用基礎,實踐應用篇主要包括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不同類型干旱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變化特征和演化驅動機制。
《寧夏大學生態學叢書: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干旱監測理論與實踐》不僅在植被干旱監測機制和模型構建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可為地方政府制定適宜的抗旱救災行動提供科學依據,可供從事干旱監測、生態遙感、生態恢復、植被遙感、自然地理和農業遙感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相關領域高等學校的師生參考,對氣象、農業和國土等各級業務部門的管理人員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