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經濟學》是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研究基礎,編輯而成的。主要內容為:第一部分基礎理論篇,主要包括氣候變遷經濟學的導論、理論基礎與主要應用模型,這是全書的理論前提;第二部分事實歸因篇,介紹了國內外氣候變遷的基本事實和發展趨勢,剖析了氣候變遷的經濟歸因;第三部分影響挑戰篇,重點就氣候變遷對中國農業現代化、中國工業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公共政策篇。
前 言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自1985年奧地利“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及有關影響”的國際論證會議上提出全球變暖問題以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公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近十幾年世界范圍的氣候異常給許多國家的糧食生產、水資源和能源帶來了嚴重影響,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關注。1988年,聯合國環境計劃署與世界氣象組織聯合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迄今已連續發布了4次評估報告。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變暖的國際公約。在1997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締約方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對減排溫室氣體的種類、主要發達國家的減排時間表和額度等做出了具體規定。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確認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大會,把氣候變化問題提高到從未有過的高度,甚至有人把2007年稱為氣候變化年。中國國務院于2007年首次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十七大報告中又明確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
目前中國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之中,發展階段和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達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我國排放持續量增大,且增長速度快。從保護氣候的層面來講,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減排施壓,我們也要擔負起大國的責任。從發展的層面來看,要維護我國的發展權益,保障發展空間。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分析,對我們尋求這一兩難問題的正確解決有著重大的理論幫助,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
關于氣候變遷問題,國內外學者從多學科、多角度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書是江西農業大學鄱陽湖流域生態工程中心和江西農業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研究基礎,編輯而成的。全書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理論篇。主要包括氣候變遷經濟學的導論、理論基礎與主要應用模型,這是全書的理論前提。主要介紹了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研究對象,剖析了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物理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理論基礎,并重點介紹了氣候變遷經濟學的主要理論應用模型。
第二部分是事實歸因篇。介紹了國內外氣候變遷的基本事實和發展趨勢,剖析了氣候變遷的經濟歸因。通過對氣候變遷的事實與歸因進行描述和分析,從總體上分析了世界各國面對氣候變遷的減緩措施與經濟適應策略,并論述了未來應對氣候變遷面臨的壓力與形勢。
第三部分為影響挑戰篇。重點就氣候變遷對中國農業現代化、中國工業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其中,詳細剖析了氣候變遷對我國農業環境、種植業、森林、草原、畜牧業、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電力工業、制造業、能源以及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等各個領域的影響。
第四部分為公共政策篇。首先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選擇等進行了介紹;其次分析了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主張和對策,提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角色定位以及農業、水資源、海洋、衛生健康和氣象等領域的適應策略;最后從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節約、低碳能源應用、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等方面提出了減緩氣候變遷的對策建議。
本書是在借鑒和總結國內外專家學者成果基礎上匯編而成,但仍然缺乏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氣候變遷經濟學研究成果的系統掌握,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也加入了編寫組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與理解。編寫組雖然盡力想讓本書內容和結構相對完善,但其中肯定有許多不足或者錯誤之處,在這里懇請讀者加以鑒別并予以糾正。
編 者
第1篇 基礎理論篇
第1章 導論
1.1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1.1 相關概念
1.1.2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興起
1.2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意義與方法
1.2.1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意義
1.2.2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3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1.3.1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3.2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1.4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與關注熱點
第2章 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2.1 物理學基礎
2.1.1 短期氣候變化的全球性
2.1.2 大氣的內動力過程
2.2 經濟學基礎
2.2.1 氣候變化損失的經濟評估
2.2.2 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分析
2.2.3 減排溫室氣體的經濟成本評估
2.3 社會學基礎
2.3.1 社會學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
2.3.2 氣候變化下社會學的議題
第3章 氣候變遷經濟學模型
3.1 氣候變遷經濟學模型概況
3.2 氣候變遷經濟學模型研究成果
3.2.1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3.2.2 碳預算法
3.3 幾種典型氣候變遷經濟學模型
3.3.1 亞洲太平洋集成模型
3.3.2 大氣穩定框架模型
3.3.3 溫室效應評估集成模型
3.3.4 能源供應戰略方案和綜合環境影響模型
3.3.5 基于多區域方法的資源和產業配置模型
3.3.6 微型氣候評估模型
第2篇 事實歸因篇
第4章 氣候變遷的基本事實
4.1 IPCC評估報告的主要結論
4.1.1 氣溫變化特征
4.1.2 降水變化特征
4.1.3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4.2 近百年中國氣候變遷特征
4.2.1 氣候變遷總體特征
4.2.2 區域氣候變遷特征
……
第3篇 影響挑戰篇
第4篇 公共政策篇
后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