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金融系統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要從綠色產業項目立項前端開始設置風險防范規則與風險系數,要進行綠色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制度設計、組織安排、技術指標改進,這是綠色金融運行機制合理性的推薦條件。同時要建立不同區域適用的綠色金融平臺、設計適合不同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產品,在與靠前接軌合作的同時,要分析我國不同地域的差異,讓綠色金融措施與方案運行順暢。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體系,將有限的環境權益在地區、城鄉、三次產業、行業和企業之間自由流轉,實現環境權益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高效配置。探索把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等綠色金融業績考核評價方法。很后綜合分析前面內容的研究成果,并從政策體系建設的角度重點研究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結構性體系構建與運行機制設計方面的關鍵對策。
具體內容包括: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現狀與防范體系規劃;綠色金融不同地域的平臺設計;適合不同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綠色金融業績考核評價方法;對策建議。
孫紅梅教授,經濟學博士。對經濟學和金融學相關理論的運用和定量研究方法的掌握有成熟的經驗。近幾年有多篇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發表在靠前重要學術期刊。主持完成了多項綠色產業融資、R&D投入、績效考核方面的項目。研究團隊近五年連續出版綠色產業系列發展報告和專著6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8篇,關于綠色產業投融資等問題的研究得到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的軟科學重點項目3項;2016年得到國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主持面上項目《我國環保產業R&D投入的決策理論與評價方法研究》。
1 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現狀與防范體系規劃1
1.1 我國現行綠色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現狀1
1.1.1 國家相關政策1
1.1.2 國內典型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現狀6
1.2 我國現行綠色金融風險系統性防范存在的問題41
1.2.1 綠色金融業務風險控制存在的不足41
1.2.2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存在的不足44
1.2.3 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模式存在的不足46
1.2.4 綠色金融業務激勵措施存在的不足47
1.2.5 綠色金融的政策性金融體系不健全48
1.2.6 信息不對稱問題49
1.2.7 商業銀行積極性不足49
1.2.8 商業銀行各項準備不足51
1.2.9 “去偽存真”防控綠色金融潛在風險52
1.3 防范體系規劃54
1.3.1 綠色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的目標與原則54
1.3.2 國外典型經驗借鑒56
1.3.3 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范圍與內容60
1.3.4 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體系設計64
1.3.5 我國綠色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功能68
1.3.6 綠色金融風險控制對策70
2 綠色金融績效評價體系82
2.1 主要發達國家開展綠色金融績效評價的經驗借鑒82
2.1.1 美國82
2.1.2 英國87
2.1.3 日本92
2.2 我國目前綠色金融績效評價現狀95
2.2.1 我國概況95
2.2.2 金融機構績效評價現狀98
2.3 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相關指標108
2.3.1 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情況的考核指標設計108
2.3.2 綠色資本投資效益與效率的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112
2.4 具體綠色金融產品的績效評價117
2.4.1 綠色信貸績效評價117
2.4.2 綠色基金績效評價121
2.4.3 綠色債券績效評價124
2.5 商業銀行綠色業務經營風險與財務績效127
2.5.1 基于文獻綜述的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128
2.5.2 研究設計131
2.5.3 實證分析135
2.5.4結論與建議142
3 綠色金融的平臺建設145
3.1 國際綠色金融平臺設置的現狀145
3.1.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145
3.1.2 綠色金融LAC 平臺148
3.1.3 綠色銀行網絡149
3.1.4 綠色氣候基金150
3.1.5 盧森堡綠色交易平臺154
3.2 綠色金融的平臺設置156
3.2.1 綠色金融平臺的構建原則157
3.2.2 功能定位160
3.3 平臺管理165
3.3.1 平臺參與主體165
3.3.2 平臺管理單位166
3.4 平臺運行167
3.4.1 綠色交易平臺——主體167
3.4.2 信息平臺——引導169
3.4.3 數據平臺——支持169
3.4.4 服務平臺——輔助170
3.5 平臺的風險控制172
3.5.1 綠色金融平臺的潛在風險172
3.5.2 平臺搭建對綠色金融風險的控制173
4 綠色金融影響因素與案例分析177
4.1 影響金融企業開展綠色金融項目的主要因素177
4.1.1 主要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78
4.1.2 實證結論與建議182
4.2 案例分析——以長三角生態一體化為例184
4.2.1 環境規制影響綠色金融配置效率的理論分析188
4.2.2 長三角地區環境規制與綠色金融配置的現狀分析191
4.2.3 實證分析209
4.2.4 實證小結220
4.2.5 建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