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博希邁爾教授是極具跨學科視野的學者,在當代德語文化界頗負盛名。2018年秋,他應邀在上海與北京的高校及研究院進行系列講座,并與中國學者進行對談。他從文學、音樂與思想史的角度,暢談德國音樂與文學中的“德意志性”究竟何在,探索“德意志性”這一概念從歌德到托馬斯?曼,從貝多芬到瓦格納,經歷了怎樣的衍變,以及音樂家與文學家之間又有怎樣的相互影響,以及德國音樂與文學在獲得民族獨立性的同時,如何超越狹隘的民族性,呈現出多彩又深刻、矛盾又迷人的模樣。
直到1871年,德國才作為一個民族國家而存在。歌德與席勒在18世紀末發出叩問:“德國? 可是它在哪里?我不知何處能找到這個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這樣頻繁地提出自我身份的問題,也沒有任何其他民族像德國人這樣強烈地通過音樂來表述對自己的理解。本書圍繞“何謂德意志音樂”“何謂德意志”的主題,從跨學科的角度探討德國音樂、哲學與文學中所體現的“德意志性”,是一部以多元視角對自我身份認同問題進行重新審視的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著作。
迪特•博希邁爾(Dieter Borchmeyer),1941年出生于德國埃森,海德堡大學榮休教授,巴伐利亞藝術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極具跨學科視野的國際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18至20世紀德語文學及音樂戲劇,著有數十本關于歌德、席勒、莫扎特、瓦格納、尼采和托馬斯•曼的專著。2017年,他因其在研究并介紹歌德的生平、作品及影響方面的杰出貢獻而獲得金色歌德勛章,這是總部設于德國魏瑪的歌德協會的最*榮譽。
譯者簡介:
姜林靜,德國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文學中的政治神學思想、德奧古典音樂與文學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及19至20世紀德語詩歌。
余明鋒,哲學博士(同濟大學和慕尼黑大學聯合培養),慕尼黑大學博士后,現為同濟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哲學。
前言
什么是德意志音樂?
《歡樂頌之歌》與《德意志之歌》
——國歌與國家神話
席勒與瓦格納
——發現德意志性
尼采與瓦格納
——批判之為激情與論戰
“被光照的數學題”
——歌德評價中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音樂詩人克洛卜施托克
德國大學與德國哲學
——相互影響的幸福與終結
重新統一以來的德國人
何謂德意志?
——一個并不只是德國的問題
什么是德意志音樂?
——博希邁爾與楊燕迪對談錄
何謂德意志?
——中德三人對談
譯后記
對于尼采的思想而言,瓦格納是所有范式中的范式。只有這才能解釋,他的評語的溫度為何直到最后都搖擺在火熱和冰冷之間。對于尼采而言,不可詆毀的“理想”和太可以被詆毀的現實之間的裂隙是“瓦格納事件”中的丑聞。然而,他卻能夠在自己生命中罕
見的、夢境般的幸福時刻,在他的美學經驗中彌合這道裂隙——或者在“星辰般的友誼”(《快樂的科學》第279節)的愿景中彌合這道裂隙,這個表述過去和現在都是他和瓦格納之間關系的最為動人的表達:“我們曾是朋友,現在彼此陌生了。可這樣很好,我們不想對自己隱瞞和掩飾此事,仿佛我們必須為此而感到羞愧似的……我們必定會變得形同陌路,此乃凌駕于我們之上的法則:我們恰恰因此而當變得更加彼此敬畏!對我們當時的友誼的念想恰恰因此而當變得更加神圣!可能有一個巨大的不可見的曲線和星辰軌道,我們如此不同的航線和目標可能只作為短小的路段已經包含其中了——讓我們把自己提升到這個念頭吧!……所以我們愿意相信我們星辰般的友誼,即使我們相互不得不成為地上的敵人。”